清想法列表 - 211106

清想法列表 - 211106

账号代管共享服务

不知道现在市场上是否存在这样一种服务。我感觉应该有需求,但是似乎游走在灰色地带。

当今互联网世界,有很多“巨头”分门别类地掌控了成百上千的服务提供品牌。时至今日,已经有不少网站支持微信登录、谷歌登录等等,但依旧有许多网站或服务要求用户注册一个账号,用以使用完整版的服务。

问题在于,用户并不想承担注册账号以及“维护”账号的成本。譬如,注册时,有些网站像查户口似的,不仅要手机号和邮箱,还要个性化非重复密码、询问个人隐私的密保问题、乃至身份证号和人脸识别。一项不给,就不能用。更有甚者,注册时刚开始看起来人畜无害,结果等用户用了一段时间后,想要解锁其他内容和服务,必须提供个人隐私。不给连原来的数据都不让用了。每每陷入这样的境遇,都只能忍痛割肉止损,寻找替代方案。

由于大陆互联网对于真实身份与互联网账号强相关性的要求,我想,是否能够有这样一种“账号代管”服务

  • 统一验证真实身份,确保用户的可溯源性
  • 不同于大厂提供的SSO登录服务,这个服务依旧为每一个网站注册不同的账号,并代为客户保管。这样,避免巨头过于精确地掌握一个用户的用户画像,但同时用户又对其账号权限具有全盘管理的权利
  • 对于支持API调用的网站上非账号特定的功能,“共享”所有使用该网站的用户的识别符。即,当用户通过某个账户使用某服务时,并不知道自己实际使用的是哪个账号。这样,算法无法准确刻画一个精准的用户画像
  • 对于非必须实名但与账号强绑定的服务,提供混淆和服务侧匿名的方案。比如,在论坛浏览发言时,展示的帖子类似于浏览器“隐身模式”下非登录状态的帖子,发帖时提供“匿名发布”的选项,使用户之间互相匿名,但依旧保障帖子的可溯源性
  • 细粒度权限、授权管理
  • 该服务针对线上托管所产生的成本收费

显然,这种服务有诸多行不通的地方

  • 大陆的风向是国有化实名,匿名属于逆潮流而动
  • 私营企业所掌握的用户数据是真金白银,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允许其他私营企业断其财路
  • 用户难以信任账号托管服务的提供商
  • 许多服务连网页版都不提供,只给手机应用客户端访问。“孤岛化”的服务无法实现简洁的账号共享
  • 人们习惯了免费,对于本不用付费的东西付费感到抵触

这个想法源自今年几次浪费时间在账号管理上。

第一类是身份验证。因为许多账号绑定的是国内的手机号,隔一段时间它们就要求我验证自己是自己。这本来无可厚非,属于一种正常的安全手段,但操作起来非常麻烦。比如支付宝和新浪邮箱,如果不验证手机号就会使账号降权,无法使用特定的服务。为此,我不得不麻烦家人帮我定期接一次验证码。

第二类是强制要求过多个人信息。比如一亩三分地论坛必须要求绑定微信才能使用。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使用论坛的过程不需要用到任何与微信有关的功能。我相信它是为了实名验证,但又不愿意自己实现实名认证系统才要求微信登录的,属于某种“懒政”。如果有这样的账号代管服务,我完全可以单独授予一个实名认证权限而不提供微信号。

第三类是登录墙。如Instagram、小红书、微博等网页端,隐身模式非登录状态下几乎处于不可用的状态。更别说那些手机客户端独占的服务。一家私营企业是否提供特定端服务属于它们自己的商业决定,但用户也应该享有应对的手段,从而在匿名、非登录的情况下使用这些不必须与账户绑定的服务,譬如浏览其他用户产生的内容等等。

另外,我目前和别人共享使用的哔哩哔哩账户也让我觉得共享不失为一件便利。因为我不时刻需要一个哔站账户所提供的全部功能——大部分时候,仅需要登录后能够浏览所有视频的功能就够了。因此,持有一个自己的账户对我来说是有损耗、成本的。而与他人共享,毋需担心手机验证码、被算法精确画像、不登录不给看等等一系列问题。那时就在想,如果能将这种账户托管、“池化”共享做成一种服务,自己真的愿意为此付出真金白银来免去心智上的负担。

Edit: 211128

presearch已经有人做了……

等级通货膨胀

当苹果发布M1 Pro和M1 Max处理器时,黑格尔振聋发聩的警句回响在我的耳畔

What experience and history teach is this — that people and governments never have learned anything from history, or acted on principles deduced from it.

在人们在一件商品的名称中加入表示比较的定语,来区分其不同的等级时,往往会犯下“过早优化”的错误——任意地使用表示比较级的形容词,来凸显这件产品的质量拔群。比如NTFS - New Technology File System,1993年问世;AVC - Advanced Video Coding,2003年开始起草;SSL - Secure Sockets Layer,1998年提出。开发这些产品的人,以当时的眼光看,一定觉得这件产品远超同期的竞争对手,便心满意足地盖棺定论式的为其命名。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或许我们的下一代在翻看科技史时,会非常不解地发问:为什么1920×1080区区二百万像素的分辨率,会在当年被称为“Full HD”——全高清呢?

等级定语滥用,常见但不限于这些词语——Ultra Ultimate Extreme Universal Very Fast High New Advanced Mega……

另外举两个例子。

SD卡。每次看到SD卡面上眼花缭乱的各种规格标签就头晕脑胀——SDXC、Class10、UHS-3、V90……再看命名——Plus、Ultra、Pro、Extreme、Extreme Pro……若不下一番功夫,根本不知道自己该选哪款。

酱油。一级、特级、金标、海鲜、味极鲜、红烧……用不出区别来,索性不放。

产品命名中存在的这种通货膨胀,既增加了商家的营销成本,又使消费者感到困惑。原本低中高等级分明、定位清晰的产品,逐渐变成了A+、S+、SSS、SSR。这就像日常用语中“绝绝子”的产生一样,当人们尝试”1-up”用更高语义的词来表示压一头,比过去的更强时,就会产生一种语义弱化的现象。以往用good能够表达的赞同,现在得用great、superb、awesome才能传达出这种情绪了。

说回产品命名中的等级问题。在我看来比较好的几种表达比较的方式:

  • 序数排列。无论是从小到大还是从大到小,如果一系列的产品按照序数排列,便可以直观地区分出不同的等级。比如宝马奥迪奔驰所谓的“34C、56E”的等级对标。
  • 时间排列。类似于版本控制中的“语义命名”,随时间单调递增的产品命名方式很直观。因为人们潜意识中认为随着时间推移,新的产品会比旧的产品更完善,因此这种命名方式免去了向用户解释谁好谁坏的麻烦。如iPad 2018 -> iPad 2019。适合于单一产品随时间迭代的情况。
  • 固定等级。当一种产品或服务几乎不随时间变化时,一个固定的等级描述利于营造一种产品的“凝聚力”。比如Costco的会员的Gold Star和Gold Star Executive。两者价格相差一倍,不同等级的目标群体重叠就很小了。
  • 附加功能描述。在描述进阶的产品相较于基础款有哪些附加功能时,避免使用形容词,而直接使用名词。比如理发时,10块只剪头,15块先洗后剪,18块洗剪吹,让用户直观地了解到不同等级对应哪些附加功能。

四格分类法

以退为进,化繁为简,亦是避免等级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对于生产者,减少了库存产品的类别,更方便分配资源于特定的产品;对于消费者,也减少了挑选的难度。苹果曾经有过非常明晰的产品线分类。以电脑为例:MacBook Air、MacBook Pro、Mac Mini、Mac Pro。台式机笔记本分门别类,普通消费者专业用户一目了然。可惜,在利益的驱使下,苹果的产品线也变得逐渐模糊了,时至今日居然会有iPhone XS Max、iPhone 13 Pro Max这样的奇葩的等级命名出现,令人扶额。

在命名等级的通货膨胀上,是否存在例外?在我经历的年月里,鲜有例外。故作聪明地使用形容词命名的产品,万中无一能够笑到最后。我想,或许最有希望的应当属AES - 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了。毕竟它是经过3年遴选,专业人士综合各方面优劣所选定的标准,应该能比日常消费品撑的时间长一点。真的很好奇,当我退休时,AES会被怎样的更高比较级名称所取代呢?🤔

Meta

在看GEB的前半部分有关完备性的讨论时,作者多次提到了Meta这个概念。正如图灵停机问题所展示出的不完备性,许多时候,用“元语言”来解释语言,以给系统打补丁的方案都是不可行的。以后有机会再说这件事。

另一件事是过去的Facebook最近更名为Meta。这不禁有些黑色幽默和讽刺的味道。在过去我曾偶尔想到一句话

Developers waste time on developing products that waste the time of others. So called meta time-wasting.

看来🦎快我一步,我想到的他已经做了。

Chen Ting

Chen Ting

The page aimed to exhibit activities & achievements during Ting's undergraduate & graduate period. Meanwhile, other aspects such as lifestyles, literary work, travel notes, etc. would interweave in the narration.

Leave a Comment

Disqus might be GFW-ed. Exc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