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想法列表 - 211204

清想法列表 - 211204

豪宅之旅

  • https://www.redfin.com/CA/Redlands/1226-Sunnyside-Ave-92373/home/3232488
  • https://www.redfin.com/CA/Redlands/1324-Prospect-Dr-92373/home/52296857
  • https://www.redfin.com/CA/Redlands/860-Walnut-Ave-92373/home/3230196
  • https://www.zillow.com/homedetails/860-Walnut-Ave-Redlands-CA-92373/17269401_zpid/
  • https://www.zillow.com/homedetails/1324-Prospect-Dr-Redlands-CA-92373/120794674_zpid/
  • https://www.zillow.com/homedetails/1226-Sunnyside-Ave-Redlands-CA-92373/17270030_zpid/

12月初本地的YMCA健身房举办了公益参观活动。它们组织了六个家庭,敞开门向大家展示自家的装潢与布置,来为义务法律服务募集资金。

在这次参观中,我见识了本地比较高级的几座豪宅。虽然没能看到Jack或者是另外的几个企业家的大宅子,但Hall’s Villa La Cadena占据两个地块、独享San Timoteo山谷风光的“超级加倍”平层还是令我大开眼界——根据历史记录,这座宅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股灾的时候,就已经卖40万美元了。如今“才”卖200万,真的令人大呼超值。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千万不能在房子之间作比较。先前参观的几家,都是一百五十平米左右的平层,或者三百平米的双层。地块大小也都不小,看了之后都觉得不错。包括在Kimberly Crest旁边的退休小区,记忆最深的就是男主人墙上挂的三张装裱好的一杆进洞记分卡,以及女主人在厨房顶上挂的巨大的不锈钢打蛋器和厨具的装饰,让人看了觉得这家人一定很热爱生活。可之后看了另外三家更大的,一下子就觉得那些扣扣索索的小屋子真是没法住。

第三名是Walnut街上这家,女主人买下地块,房屋重新扩建,偌大的厨房,大花白大理石台面环绕烟囱而建,楼上则是及其宽敞、明亮、温馨的斜屋顶主卧。阳光由顶窗倾泻在地毯上,颇有一份“亦任庭前日影斜”的慵懒惬意之感。更可称道的是她家后院——巨大,超大,不仅有泳池、露天烧烤区、露天茶话区、树上的吊椅,更有一个专门的小朋友“狗屋”!一个双层的小木房子(题图),专门给小朋友过家家用的。打开小门,一层是小桌子小椅子,二层是一个挑高的小床,门口还煞有介事地弄出栏杆和木板凳,俨然一副美式木屋的缩小版。我当时就想,要是小时候自己院子里有这么个玩意,那还不得起飞了!童年时无数次想过在院子里用红砖砌个“厕所”、“狗窝”,这样可以随时从家里跑到里面,下雨时候躲着。没想到,我的幻想早已被人家更高级地实现过了。

排名第二的是Kimberly旁边的后现代风格的房子。说实话,标榜“现代风格”的居所,大多用了很多非传统的材料,看起来有些单薄,简易,用我的话讲就是偷工减料。家具都是那种设计风,宜家式的,我并不喜欢。进门即半截玻璃墙,接走廊与半层楼梯,好似GTA 5里富兰克林的局所那样。但他家整体风格还是很一致的,完全是南加州度假屋的感觉。最值得称道的是家里的篮球场和假山之上建的跳水台。家里的小男生早上起来,可以光着膀子穿着大裤衩直接从屋里跑出来,咚地一下跳到泳池里。玩儿个痛快再爬出来吃早点。嘿,想想真是盖了帽了!

最后当然是占地超过一公顷的超级豪宅啦。非常的美式奢华,却又不完全是铺张。单层独栋,所有设施都是两份——两个灶台、两个厨房、两个餐厅、两个会客区、两个吧台。主卧经过漫长的走廊,来到一个“沉浸式”的浴缸——直接挖到地下,仿佛一个小的泳池。导览的大妈说,就算是房顶二层的一室一厅客人房,给平头百姓住都够了。诚如斯言。院里巨大的美国国旗,堪比林肯纪念堂。后院超大,却不像传统庄园那样,只好搞植物迷宫的傻大。喷泉、步道、儿童设施、橘园、车库。总之,我觉得这样大的宅子已经是一家人能住的极限面积了,再大就该给人一种空荡荡的闹鬼感了。

参观途中,90%的群众都是50岁以上的美国白人大妈。队伍吵吵嚷嚷,大家七嘴八舌地闲聊,交换着本地的“情报”。突现我这么个外国小伙子还有些令人诧异。签到的大妈问我:你是……建筑师吗?我赶忙摆手,不是不是啦,我只是来了解欣赏一下雷德兰兹本地豪绅民众的生活起居。

王品的几个片段

前日深夜,半明半昧,脑海里突然闪现过品哥,的光头。

我对品哥知之甚少,认识他还是通过赵沁兰,兰姐。也只有几面之缘,我大一时,他已经大四,即将毕业了。

我们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北邮新食堂刚刚修建好的四层餐厅包间。和几位北京的同学认识一下,顺便了解一下学长学姐们对于大学生活的体会。

平哥身子板清爽硬朗,穿一件白色T恤,戴一副黑框眼镜,平日打网球。当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那一碗最帅的光头。不是一般的那种毛毛糙糙的光头,真的是锃光瓦亮,一看就是刮过的。我当时就在想,这位感情别是哪家的子弟,名字也生的霸气——王品(台塑牛排),心中不免生出几分敬意。

最后一次见品哥应该是我们刚搬回本部的时候,有一天见到他在主干道拿着什么文件走着,遇到人逗留片刻,指点江山,看起来胸有成竹气定神闲的样子。懵懂的我不由得崇拜起来,刚上大学居然认识了这么体面的大哥。不禁窃喜。甚至幻想品哥是不是学校同级的话事人?倒也不像,只是短暂的交流,品哥给我的感觉内敛、文静而稳健。像极了我对北邮的北京人的设想。

现在想来,这些想法比较搞笑,也很青涩。近来想到品哥,或许是因为潜意识里懊悔自己生不逢时,没有赶上互联网浪潮最为激荡的年代。2013年倘若我毕业,是否能成为上一个郭宇、张一鸣、甚至Evan Spiegel呢?青春正当时,学的又是最贴近未来的专业,玉面书生,品哥活得一定很潇洒自在吧。每次看到他踩着单板在京北驰骋时,我便想。

不用碗

不是家的地方,不用碗吃饭。

有一次,不止一次,爸妈说、朋友说,你平常吃饭怎么用盘子啊,是不是学校食堂混惯了。

我一想,好像也是,从17岁到24岁,基本吃饭都是用盘子吃的。无论学校食堂、鲸吞咖喱屋、牛哞哞、Tandoor,还是黎明大华公司食堂的盒饭,都没怎么用碗吃。当然,庆丰的紫米粥是盛在碗里。

用碗盛米饭,似乎有一种“仪式感”。意味着桌上不只一道菜,每个人得用自己的碗盛饭,把菜夹到自己碗里吃。而用盘子大多是盖饭、速食,菜放一边饭放一边,吃干抹净一抹嘴儿,又混过一顿饭。

看着碗架上的各式瓷盘,大的、小的、方的、圆的、深的、浅的,有点怅然若失。什么时候,我才能重新过上用碗盛米饭,热热闹闹地阖家吃顿晚饭的生活呢?🧐

Chen Ting

Chen Ting

The page aimed to exhibit activities & achievements during Ting's undergraduate & graduate period. Meanwhile, other aspects such as lifestyles, literary work, travel notes, etc. would interweave in the narration.

Leave a Comment

Disqus might be GFW-ed. Exc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