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物理
本科,是为人世界观与方法论定下基调的人生阶段。我的本科阴差阳错地学了物理,现在回首看来,并无捶胸顿足之后悔与愤恨之感,反而有几分庆幸。
在研究生开始从事编程后,很多次被本科学习信息工程、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业内人士”的表现所震撼。就拿我遇到的两个杜克计算机系本科生来讲,无一不在他们的本科学到了许多知识,思维非常敏捷,在学术方面也造诣颇深。自问如果有和他们一样的学习环境,很可能我是到不了他们的高度的。就像在北邮,尽管是实验班,但实验班内也得分分座次排个先后。如颜子翔、陈铭书、朱伟华、金科这样的学生,我想不出自己有什么理由能比他们取得更好的分数——他们在12年教育的磨炼中积累的应试经验、学习能力比我强了不少。然而,我也可以十分笃定地断言,像数电课设、毕设与LabVIEW设计这样的课程,所有人都开足马力来搞,我也能轻松拔得头筹。这便是今天我想探讨的、一种有关“物理思维”对人产生的影响。
在北京的小学与中学,我所见过的所有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几乎没有人比我数学更一般。并不是说我自己数学很差,只是在相对较高水平的教学体系中,自己的数学能力只能勉强算跟得上进度而已,没法与数学厉害的牛娃相比,更遑论天资聪颖的奇才了。当时我还在对付高中数学的新知识时,姚睿已经在学校创立“数学社”、带着数学上学有余力的同学们打三国杀了。那时我便暗自决定,这种朋友我交定了。
数学,能够较好地反映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得益于北京较为宽松而多元的考核标准,高考的数学试题很简单,对于数学方面有天赋的学生而言区分度不大,很容易取分。当我还在为数学保住130分苦苦挣扎时,大家都已经闹着玩儿似的拿到145左右的分数。因此,在当初填志愿的时候,我一门心思想避开所有需要较难的高等数学的专业,转而填了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工程、电子与自动化这种专业。现在看来,没被录取反而像是避开了大坑,没有浪费四年时间去学这些无法充分锻炼思维能力的学科,的确值得庆幸。
上了大学,大学毕业,我才逐渐了解到了数学世界的广博与庞杂。仅仅是入门的数学分析,就把我绕得头晕眼花。而中学时数学较好的几个同学,学了高数以后披荆斩棘、如鱼得水、乘风破浪,好不快活。到了真正不设上限的脑力竞技场,数学好的人的优势展现的淋漓尽致——因为数学的一重本质,即从具象中抽象出逻辑、从表象中归纳本质、从实体上升至思维。更难的数学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抽象的,你无法将其类比作日常常见的事物进行联想。数学之理需要悟,而领悟的前提是大量的练习和大量的思考,这对于我这样的数学没有天赋的学生实在是有些超纲了……
中学时,我的物理同样称不上优秀,甚至在高考时错了一道大题丢了十多分。然而,也曾有过月考物理满分的高光时刻。物理物理、万物之理。通过四年的物理学习,我逐渐意识到之前的错误——所谓物理学得好或不好,其实是一个伪命题。一个人物理学得好坏,并不像数学水平优劣那般能够体现人智力水准的高低;物理是多元的,不同的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或许是迥异的,不能一概而论。
本科所学的应用物理,大致可分为三类内容:理论物理、实验物理、计算物理。理论物理即常见的四大力学,其中尤以光学与热力统计两门课程最让我头疼,而令广大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叫苦不迭的电磁场反倒是学得较为轻松。原因或许和上面提及的类似——前二者抽象程度更高,很难与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现象相比拟。实验物理主要是经典力学相关、近代物理实验以及大量的光学实验。相反地,光学实验相对于光学课程而言可称得上是一种享受了。实验的现象是可预知的、原理也比许多复杂的光学公式更好理解。计算物理让我接触到了有限元,从而为我打开了现实中物理世界的一扇窗,让我能够看到:喔,原来我还能如此这般用代码刻画世界!肖老师的计算物理主要针对经典力学与非线性动力学;而课余摆弄有限元程序则让我更多地了解到了计算电磁学、计算光学、计算流体力学与热学相关的知识。其中仍以热学与流体力学令我感到吃力,因为它们探讨的诸多问题,都是我在日常生活中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加之没人引导,自然难以理解。
回忆了一大堆,目的就是为了佐证,物理学研究的问题是极为宽泛的。隔行如隔山,正如数学中细分领域往往只有一小撮顶尖的人互相能够理解、审稿周期极长一样,物理学也有一点这样的特质。但物理学的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较为统一的研究方法论与指导思想。
譬如,当阅读Physics Review系列期刊时,哪怕是自己不太了解的领域,通读下来也会对研究的问题有大致的体会。这一点对我自己而言尤为真实。因为当我之后尝试去读计算机、电子工程领域相关的论文时,完全没了读物理论文那样得心应手的感觉。有时候,读完一篇介绍机器学习算法的文章、或者一篇推导信息论边界的文章、或者介绍某种特定的工程方法与系统架构的文章,我满脸都是问号:啥啥啥,这都是啥?!或许是因为我没有学过相关的知识、抑或因为这些研究的方法与物理并不相似,总之,想把握住文章的重点绝非易事。而读物理文章,总可以期待一些固有的内容出现在眼前——方法、理论、建模、实验、仿真、对照……物理学,似乎真的有一种比较统一的方法论。
应用物理,或说工程物理,其本质都是相对一个问题或者现象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建模,然后找到相对应的方法进行实验与实操。文章好读,或许是因为它们研究的问题都十分具体,在简介部分总能找到问题从诞生到发展的大致过程。人们遇到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然后继续想办法改进解题思路……文章总是传承有序的。而许多工程论文,在我看来有时有点“过度工程”的倾向——自己立靶子自己来打。
A software QA engineer walks into a bar. He orders a beer. Orders 0 beers. Orders 99999999999 beers. Orders a lizard. Orders -1 beers.
话说回来,看工程论文时有时会有一种“哦豁这作者居然能想出这种玩法”的惊讶与振奋感。当自己逐渐写更多代码,看更多的工程文档后,也逐渐开始理解这种思维方式。电子工程相较于应用物理,就像物理相较于数学——二者既有重叠,又有很大不同;前者更为具体、后者更为抽象。前者在乎解决问题,后者在乎探讨问题的本质。正如费米估算一样,当物理学家给出一个又一个对世界的近似时,数学家就要头疼了——又得大费周章去证明存在即合理了。
胡扯归闲聊,说说我对本科学物理的看法。
-
对于天资有限的人,如果本科希望学习基础科学,物理学是不二之选 数学固然好,但大多数人的聪慧程度会让自己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怀疑人生。每一个数学方面能够“看得更远”的人,都是站在同侪“炮灰”的“骸骨”上的。天赋与努力缺一不可,没有天赋的话,过分的努力反而会让人失去动力。看着别人一拍脑门想出的结果比自己烂笔头的努力高了几个数量级,很难不怀疑自己努力与学习的意义。而物理在这个层面上显然更为友善一些。至于生物和化学,我始终不认为它们是基础学科,因为二者缺乏抽象思维。
-
如果本科时人生目标不明确,学习物理是一个良好的缓冲 像我上面提到的两位杜克计算机系的本科生,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用代码改变世界。至少在我高中时,自己是完全没有这样的意识的。朦胧地知晓自己应该学习理工科,因为理工科的思路很实用;能源和环境专业都是一厢情愿,想着能为人们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现在回看,都是些站不住脚的臆想。同样,像邹宗仁高中时候也有更清晰的对自己的人生规划,自然学起数学来不在话下。至于其他的理由,如职业发展和收入,倘若足以说服自己,那也不失为好的理由。就像很多人推荐的无脑选择计算机和金融专业,就是以大城市的就业薪酬为导向。总之,首选是遵从内心的想法。
如果有点犹豫,那么来学习物理吧!虽然物理无法教给一个人一项维生的技能,但物理学的思维,却能指导一个人解构余生中遇到的大多数问题。小到挑西瓜时选大还是选小(王元买瓜),大到把人类送上其他星球,无一不是物理学思维的杰作。拥有了一种较为普适的方法论,至少在遇到未知时心中不会那么慌乱,也会用“我试试”代替“我不会”的回应。
-
学习物理有一定代价,但我相信付出会有回报 最直接的代价便是在职业发展方面,无法和本科就学习技术的同学相竞争。毕竟,别人比自己多了四年的专业训练,技术更熟练理所应当。同时,想到要抛弃自己熟悉的一套物理学理论,转而去和别人竞争他们的长处,自然有些抵触心理。这也是当时申请研究生时,我一度无法放弃继续学光电子学,以后读博士的想法的原因。人总是喜欢待在舒适区,而且就算我光学学的不好,光学实验做得还是不错的。以自己现在天天坐在激光实验室外面的道听途说而论,继续从事这一套内容应该还是力所能及的。
尽管物理不需要数学那么高的天赋,但学习物理的过程依旧是痛苦的。而且,物理对于人思维广度的考验,“弥补”了其深度上低于数学的“劣势”。本科时候有很多次熬夜做题做不出来的绝望时刻,甚至还为此流过眼泪。到了研究生,从未通宵过的我已经通宵编程了两次,却从未重拾过之前那种绝望感;甚至在通宵过后一切顺利,还有了莫名的满足和喜悦之情。编程,倘若你规划得当,一切都是可以完成的,没有任何“致命”的不确定性;而物理问题想不明白,或许真的就是差了那一个“尤里卡”闪电击中般的灵感。经历了物理学的历练,以后遇到的很多较为困难的问题,自己都不会抵触了,这也是物理学训练的一大收获。
-
繁星无法超越,但在年轻时未曾窥见繁星,不会感觉遗憾吗? 走进物理学的大厦,看看人类从诞生至今对于世界的全部理解吧。
-
为什么不继续学物理? 自知天赋有限,看到比我聪明的人读了物理更高学位也被虐,觉得自己在物理学方面不会有重要的贡献,索性干点简单的事情挣钱谋生。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