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ndom thoughts on property
资产的多寡,虽说无法完全决定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其正相关的。正如美貌对于人的加成一般,“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一定的资本能够给予人抵御风险的能力,让人的眼光不至于拘泥于眼前的苟且,从而进入自我提升的正反馈循环。
当然,自然人处于社会当中,还有很多标度可以对其衡量——政治资本、舆论资本、智商、情商、逆商、生理与心理的天赋等等。原谅我采取这些早已嚼烂的字眼,当我在思考人如何被别人衡量与评价之时,最先想到的果然是这些最为通俗易懂的标准。所谓三百六十行,当然存在许多社会角色存在完全不同的衡量标准;但总体而言,社会地位的高地仍旧与所有这些因素的总和正相关。譬如,当一个企业家与知名学者进行对比时,二人必然在“资产”方面各有千秋——学者有着高超的学术能力与煊赫的声誉,而企业家则有更大的社会号召力与真金白银的资本,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人们总说当人达到一定“境界”时,社会分工的壁垒便被打破了,正如作家、企业家、演员、学者相聚一堂依旧能够谈笑风生。当攀爬到社会锥形的顶部时,环顾四周人们的姿态五花八门,但一定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其拥有的社会资产、社会价值是类似的。
把目光从金字塔尖移动到金字塔腰部,倘若延续上面的思路,就不难发现隔行如隔山的原因了。人与人互相比较时,要么志得意满,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要么妄自菲薄,“左右望,尚巍巍焉山在其上”。隔行如隔山,并非存在人为的屏障,而在于角度的不同。如果截取社会锥体横截面并建立极坐标系,则生活在同一平面上的人老死不相往来的概率实在太大。“当中国人在熟睡时,美国人正在奋力工作”,虽说是玩笑话,但一点不假。
积累社会价值,提升个人财富,一直都是多角度的命题。只不过,相较之下,提升那些权重更大的方面显得更具诱惑力。从数学上来讲,想要获得最大的期望,一定是用自己最擅长的能力去做权重最大的提升,正如“一万小时定律”所言,在努力与提升正相关的领域,专精一件事情,期望一定不会低。因此,有些人成为了科研工作者,有些人成为了技术精湛的工程师,有些人成为了运动健将。专注于提升特定方面的价值使社会产生了分工,变得更为多元。
找准个人天赋相当困难,找到价值权重高的社会分工也并非易事。倘若社会是螺旋上升的,那么跟随主流一定能够获得正的期望。违背潮流标新立异或有意外收获,但概率上讲并不划算。毕竟,现代社会仍旧处于资本主义政体领导下产出率最高的时代。
最具有价值的事物要么是能够产生价值的生产力,要么是价值本身,价值的尺度——货币。前者靠个人努力从无到有,后者靠合理分配三生万物。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似乎是除去专精以外的另一条出路。从无到有,当然要努力劳动实现个人价值的积累;当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惯性很容易将人桎梏于更多劳动换取更多价值的囹圄之中。有些人最终发现钱生钱的道理,而更多人始终处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循环中。这与人年轻时接受的教育、接触的价值观密不可分。劳动最光荣,一点没错。因为劳动本身是将生产力转化为价值的,社会能够发展就是在于人类始终如一地劳动产生价值。倘若不考虑个人社会价值多寡所产生的反馈,那么劳动总是最有意义的。
信息本身的数学表达并无差异,但获取信息的成本一定存在差异。物理层面上,交流基本靠吼与越洋海底光缆的差异,就像社会层面上盲目与渠道的差距。
标准本身存在边际递减效应。财富的多寡并非唯一的标准,保持稳定增值的能力、或现金流也是个人财富的重要风向标。
莫须有的压力有时来自于幸存者偏差。做好自己的同时相信数学与概率,个人的价值一定会稳步提升。
资本主义之后的人类社会会是什么样?这个问题就好像询问四维时空中人类四维空间看上去什么样一样。很多人笃信人类富余的生产力投入完全看不到回报的科学领域,才是人类走向未知的唯一途径。目前我谨慎地认同这个看法,但谁又能知道未来的模样呢?大抵是庸人自扰了~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