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过的车 - 2
工作后(续)
继续上一篇的内容。自从认定了自己的“两车策略”后,开不同的车的经历愈发多了起来。
2023 Ford Explorer
2024年9月,福特探险家
去厄巴纳-香槟的路上租了这台全尺寸7座SUV。油耗出人意料地不算太坏。整趟旅程下来,开到将近24mpg。发动机动力不好也不坏,底盘不出意料地飘,body roll非常明显。内饰则乏善可陈。相比Pacifica,这车的拉货能力稍弱,乘坐空间没有很大区别。
七个人有说有笑地坐在一起,共享短暂的重聚时光,多好。
2024 Tesla Model 3
2024年12月,特斯拉型号3
嘎嘎新刚上路一天的M3Model 3就给我开,或许宋佳彤确实很信任我,或许她根本不在乎。
之前开过Model 3和Model Y,但仅限于家门口帮人倒车。这次直接上手开全新的M3,一开就是好几十公里,高速和城市道路混合,算是对特斯拉电动车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太长不看省流:车的整体感觉相当不错,值得购买。
先说autopilot。小宋因为开车技术一般,自己也不是特别喜欢开车,所以订阅了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服务。白天光线充足时,自动驾驶相当好用!把目的地地址设好,右手按一下按键,自动驾驶立马接管了方向盘。从停车场出来、到观察stop sign、到并线左转、到加速上高速,整个流程一气呵成,并不像我想象中的深一脚浅一脚的刹车油门切换,而是比较平顺。当然,autopilot也有不好使的时候:从尔湾商场出来,想并线四五条车道到最左的左转车道,如果车流太多,autopilot就只好继续往前走,等有机会再掉头再右转。相对而言,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比较保守,也很守规矩。当然,在如I-405那样更复杂路况或夜晚情况下,能感觉出自动驾驶还有提升空间。
再说动能回收。之前试驾电动车,对各大品牌纷纷设定的激进的动能回收策略不太买账。只要右脚稍稍离开电门,车立马就开始降速,好像轮胎被海带缠住了一样,很不习惯。有了之前的经验,这次再开特斯拉M3时,逐渐适应了电车在动能回收方面和油车的不同。尽管有时还是抬脚抬得太猛,让乘客前仰后合,但大部分时候能够以细腻的脚感,微操模拟出油车档内滑行的感觉来。
没怠速,停车不用踩刹车,是我最心水的电车特点之一。去In-N-Out的得来速买汉堡,整整排了15辆车。电车在这种情况下非常舒心:不用踩住刹车,电车只要不踩电门就不走;没有怠速,在排队等候时非常安静,散热风扇也不会嗡嗡地转,只有空调出风口细微的风声。轻点电门,车缓缓挪动;松开脚底,车缓缓停住(动能回收)。“单踏板模式”在这种蠕行排队的场景里,不要太好用!
内饰与隔音。特斯拉的内饰肯定算不上高级,但是相当简洁。各处的材质虽然不像意大利小牛皮那样丝滑,但充满着科技感、现代材料科学的味道,与皮肤接触并不难受。隔音比起同价位的主流轿车如凯美瑞、雅阁来说,我个人感觉是更好的。没有引擎的噪声、也没有复杂机械结构带来的声响,电车开在路上,有种超越其价位的宁静。可能没有奔驰S级或者卡宴那么安静,但是也相当不错。
储物空间。出乎我所料,M3的储物空间并不逼仄。和一般轿车比,电车为了减小风阻,时常具有更小的迎风面,因而车顶高度更矮。我本以为车内空间会受到影响,但实际上大行李箱和大纸盒子装了好几个,后备箱也没装满。继续塞了满满一车Costco杂货才把后备箱装满。联想到后来发生的一些变故,我笑称,“全洛杉矶最boogie的hobo”非你莫属了——开着特斯拉,拉着全部家当,却没地方住……🤭
驾驶感很不错。电车比我常开的车重一些,我原以为操纵感会受到影响;实际上,因为重心很低,车的驾驶感还不错。加之电车加速快,所以开起来信心蛮足。
说了很多优点,再说几个缺点吧。
首先,方向盘没有和普通车一样的转向灯杆,取而代之的是左手的两个按钮,实在难以习惯。尤其是当方向盘已经旋转到90度位置时,再想打转向灯就非常不直观——没法盲按,导致视线不得不离开路面去看方向盘,既危险又不方便。另外,换挡划屏幕这件事被无数人吐槽过,我反正觉得一点也不方便。停好车还得眼睛看屏幕,而不是像油车一样靠肌肉记忆一气呵成——拉手刹、挂驻车档、熄火。有些常用操作,还是物理控制更好。
其次,车重更重,需要更宽的轮胎,更好的刹车片。在洛杉矶高速上遇到危险驾驶的人,一脚急刹下去,顿时感觉出车的动量有多大了。刹车距离长,不得不重新适应跟车距离,避免追尾别人。
再次,有些常用功能设计的不直观。想找充电口,发现在扶手箱中间位置;想打开手套箱,找了半天发现按钮在屏幕里;想设置自动驾驶超过限速,被各种offset搞晕最后也没设置成功。
最后,有些小细节还是不习惯。门把手先按再拉有点反直觉;全景天窗在洛杉矶的大太阳下有点晒。中控台上的哈密瓜玩偶,我看了半天,还是猜错成芭蕉……
2024 VW Atlas
2025年4月,大众途昂
在盐湖城附近的Draper Hertz为了省钱选了个Manager Special,没成想柜台阿姨大手一挥给了一台7座SUV。
新款的大众SUV配置相当不错。虽然是最基本的大型SUV,但该有的功能一个都不缺:CarPlay、自动启停、座椅加热、座椅通风、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变道检测、自动后备箱门。车的内饰也相当显档次,非常符合四五万块车的水平。对于内饰唯一的槽点就是触摸屏的空调——没有实体按钮的空调实在是太难用了。外观方面,个人感觉还是很顺眼的。
两天半开了470英里。这台车陪着我们走遍了盐湖城附近的大大小小的地点。从Park City绵延的山脉,到Antelope Island迎面而来的飞蚊,从犹他州议会的陡坡,到大盐湖南侧的定速巡航。总体而言,这台车没有特点,相当舒适,是一个合格的大型SUV选择。
2.0T的发动机,本以为带这么大一台车会有些力不从心,但实际车重并不重,和凯迪拉克的轿车相差无几。因此,车开起来并不很肉,而且相当省油。我们一趟行程下来,城市、高速、山道综合行驶,开出了29mpg的低油耗。考虑到车的风阻不小,这个油耗另我相当满意。要知道,索思诺的途观当时综合油耗只能开到25mpg呢。
我爸评价,这车挺好开的,我基本同意。对我而言,唯一的抱怨就是车的重心稍高,相比黑车黄车,过弯不是那么的跟手。或许有租车的轮胎较差的缘故。
和前文的福特探险家相比,我更愿意租这辆车。
2022 Polestar 2
2025年8月,极星2
75千瓦时电池,车重4460磅,这是一台开后我不推荐的车。
和张一的阴差阳错的相遇,促成了一次计划之外的华盛顿特区之行。预约时发现租电动车特别便宜,一天只要$29.9!果断决定吃一次螃蟹,还能被坑不成?毕竟,电动车已经发展十余年,体验应该不会很差吧,我想到。
在DC的联合车站,取车时小叔子跟我们说,火车站的租车点儿没有充电桩,不能买断电池电量,尽量给充好电还回来。难不成还得耽误出游时间给车充电?酒店停车$65一晚,断绝了我们停车的念头。于是决定,看看能不能找到充电桩,在停车的时候充会儿电;实在不行还车时候吞下惩罚性的$1.35每度电的价格。应该花不了多少钱吧,我心想。
取车时,电量显示82%,续驶里程200英里;还车时,一共开了46英里,中途还充了会儿电,电量显示57%,续驶里程140英里。我寻思,这意思,莫非这车充满电也就开两百多英里?
车的驾驶感还不错,我觉得与特斯拉型号3相当。车的整体性很好,重心低,堵车时的宁静让人心情舒畅。加速不慢,但受限于租车常见的杂牌轮胎,操控并无自己或是朋友的车那么好。车的内饰一言难尽——硕大的中控区域占据了许多前排空间;廉价的黑边屏幕看上去非常掉价儿;租车常见的布座椅和硬塑料,没能显出高达近五万美元的车价所带来的提升。车的造型稍显笨重,后排空间适中,后备箱空间有限。在辅助驾驶方面,配备了车道保持、自动跟车等常见功能,但没有特斯拉的自动驾驶那样简单直接;也配备了全景影像、变道检测等新款车配备的功能,总体来说配置齐全。
值得称谓的车内音响:哈曼-卡顿的音响系统效果很好,远高于我近期开的几台车。尤其是在堵车时,如果把空调关小,配上没有发动机的噪音,音乐听起来沉浸感很足。怪不得中国电动车厂商,都在宣传卡拉OK和车里看电影的功能呢!
开去Alexandria,又去乔治城,再去石家庄。去Georgetown University的时候恰逢秋季返校日,家长们大包小包陪着大学生入住,学校也因此破例敞开停车楼,免费visitor停车。这好事儿恰好让我们赶上了;更巧的是,停车楼里有免费的(慢)充电桩。我们把车往充电桩一插,就去逛学校南门小吃街了。
逛了近俩小时,回来一看,车的电量只充了12%都不到。车里显示每小时只能充14英里的里程。我晕!我对电动车慢充有心理准备,可这也太慢了吧。实在没法等下去,反正充电也是免费的,慢就慢吧。我们还是怀着感激和欣慰的心情继续旅途。
一路从乔治城开去“石家庄”Rockville,华盛顿特区附近的华人聚居区。补给完毕,填饱肚子,回到市中心,让湾湾先安顿好,我自己准备还车。开始搜附近的充电桩,发现所有充电桩要么在收费停车场里,要么在政府专用停车场里。只有一个特斯拉超充站;但因为我不知道充电头是否兼容,最终决定还是作罢。毕竟,开去超充站来回多花十英里,如果发现充不了,相当于白白浪费钱。于是决定,直接还车,乖乖挨罚。
一共才开了46英里,还充了一个半小时的慢充电,还车时还有57%的电量,我寻思,惩罚性电费再多,也就二十来块钱吧。等到第二天帐单一出傻眼了:$45!一共开了46英里,花了45?!
感觉自己的智商被侮辱了。吐槽都无从下口;甚至都不生气,只是觉得离谱。和客服谈心两句,顺理成章就得到了退款。我估计,连客服都会觉得离谱。46英里,45。快赶上飞机的飞行成本了。
第一次租电动车的体验,如您所见,全程都和充电相关。湾湾玩儿得倒是蛮开心,我自己确实没法完全放下电量焦虑。哪怕城里多些不用特殊条件就能用的充电桩呢?哪怕租车行能够合理定价还车充电服务呢?哪怕车的续航里程和电量预计再准确一些呢?
在美国,非特斯拉的电动车只适合本地开。2025年,首辆特斯拉问世17年后,关于电动车,这是我说的。
2024 Ford Bronco Sport
2025年9月,福特烈马低配版(Big Bend)
1.5T动力一般,车身整体感较为松散,外观比较时髦,经鉴定为福特特别面向青年人群生产的低价lifestyle vehicle。
打开发动机舱,里面空空如也,暗叫不妙。2024年的车,无线CarPlay不好用、没有主动车道保持、没有后备箱遥控按钮、稍显偷工减料。优点倒也有一些:车内储物空间多、硬塑料看上去不算廉价、后备箱保留了只打开玻璃的设计,以及车外观和内饰整体成熟的设计语言。如果喜欢烈马的造型,我觉得这台车还是值得考虑的。
车虽然有很多驾驶模式,但受制于只是普通的AWD车款,沙土路面的控制不如真正的4WD越野车。地盘和爬坡角度足以应付一般的非铺装路面,但是更硬核的越野就不适宜了。
各种阴差阳错造就我们没租上机场的老林肯,而加钱租了小烈马;事后看来,并非一个不好的选择。新车最大的优点就是科技足、空调好用。在气温高达38度的一天,冷气充足的新车没让我们受太大罪。
如果要我排序目前开过的小SUV,大致是Macan、X3、Tiguan、ES5、CX-5、Bronco、Escape、Rogue。很久以后,Macan依旧是我开过的最好开的紧凑型SUV。
辛文锐评:
居然75块钱租了个三缸车
自己的车
这里暂时把“自己的车”狭义地解读为曾经持有所有权(行驶证、title等)的民用小客车。
2015 Mini Cooper
2024年10月起
我的第二辆车。一台三缸1.5T的五门版迷你。
开着65mph定速巡航,看着无限趋近于40mpg的油耗,心里产生一丝慰藉。每次进城,终于不用有污染环境的心理负担了。
好开,超级省油,内饰和功能令我满意。我经常在想,为什么欧洲厂家没有更多生产这种微型豪华车呢?要是能有迷你的尺寸、劳斯莱斯的内饰和功能,岂不美哉?别说,还真有!——所谓”Mini Inspired by Goodwood”特别款,就是宝马集团旗下的劳斯莱斯和迷你的内部品牌合作。可惜,只出了第二代车型的改装。
直到今日,豪华微型车,也仅有阿斯顿马丁的Cygnet和迷你的Goodwood两款车型。希望越来越多电车的问世,能够改变这种现状吧!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