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点滴随记 - 1111

生活点滴随记 - 1111

背景音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G6QDNC4jPs

Cool ⊇ L’esprit pionnier

今天洗澡时思考的问题是,我究竟要成为拥有怎样特质的人?想了很多,其中一条是“酷”。

我现在酷吗?留着山羊胡子,穿着直男帽衫,每天不是在刚自己就是和自己过不去。在外人眼中像个榆木疙瘩交流障碍症患者,既不出众又不出彩,人丑嘴不甜,长得磕碜还没钱……想到这里使劲捋了一把小腿的腿毛,恶狠狠地心想就你TM实在。

不管那么多了,有些问题积重难返一时解决不了,根源在于最基础的一些错误始终没有纠正。不妨搁置争议回顾历史——自古以来自认为还算挺酷的。😆 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Au moins… Depuis longtemps,j’ai l’esprit pionnier.热水拍散在头皮上,往事一幕幕浮现在氤氲的水汽中。

  • 想起了2011年半张花脸跟着老K在全校面前恣意表演Djembe的那一刻

  • 想起了2016年穿着中老年休闲风服饰上场半分钟就砍下一板一帽一三分的扫地僧般的飘逸感

  • 想起了2015年轻装上阵来到淡水河畔情人桥头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想起了2010年在整个报告厅的台湾人面前尬唱京剧时的从容赴义

  • 想起了2017年在首都体育学院身上拿下大学生涯最后一个达阵

  • 当然,还想起了更多的反例,更多的我不是那么酷的时刻……

所以我到底酷不酷呢?从本性上来说我还是酷的,可生活的艹蛋就在于,你总不能由着性子来。总有一天你需要和他握手言和,然后在妥协中并肩前行。

现在的我并不酷,也并不快乐。当我想要快乐的时候我能有极度的快乐——这便是《Awkwardly Chatting with Girls 899 - Advanced Neurochemistry》中定量分析求解的内容——通过瞬间释放大量肾上腺素让自己进入“Zone”,然后爽上一阵再跌落长时间的exponential decay of sadness pole。

又想起了之前的一个充满偏见的比喻,将人际关系比作蜂群的社会结构:蜂后、蜂王、工蜂。显然,性别决定了我做不了蜂后(当然极端条件下放弃一些东西也不是不可行😂 );以现在所处的水平和平台,似乎大量的时间都将做一只勤勤恳恳的工蜂。但酷酷的超我告诉自我,总有一天我会成为蜂王的一员。

那么,哪里能够买到呢?

有钱就能买到啊。钱能解决不少问题,当不愁生计(至少在一年的光景里有那么几十天不必为生计而发愁)的时候,就能做那个很酷的自己了。哪怕只是每年十几天很酷的时光,我也非常满足了。说到底还是个容易满足、满足感阈值很低的人唉。

侉子和公路摩托

之前似乎记录过相关的讨论,但又生发出了一点新的想法,简单记录一下。

爹告诉我,玩儿侉子的人是包容的,玩儿公路摩托的人大部分倒是自私鬼。映射到自行车上——玩山马的多是包容的,玩儿公路车的大抵是自命不凡的工科丑男。

公路自行车满足了他们的全部(xing)幻想:颜值在大千世界中脱颖而出,引人注目;机械传动精确而优美;性能与金钱线性相关;骑上车吹吹春风觉得自己是世界之王;完全服从,想什么时候骑就什么时候骑,骑得一身泥水也在所不惜,骑完骨盆四周晕染着“努力就有收获”的酸痛的满足感。

可是,骑公路的人很难找到女朋友啊!或者更宽泛一点,公路车手都是偏执而自命清高的,除非遇到完美兼容或是完全碾压自己的对手,才会有火花蹦出。后者也只是仰望,只有前者能生出英雄惜英雄的、只存在于想象中的悲怆感来。心里演了整部三国演义,实际上却用拉爆来致敬对手,不得不说,真的是深深地与尬聊101中的情形不谋而合,相映成趣!

所以呢,我希望自己能扔掉公路摩托转到侉子上来,坐在斗儿里兜风留着切格瓦拉的大胡子,前面插着小国旗听着唐朝和约翰列侬。这总比基情四射的“公路车运动”——“从来不是一种很有激情很爽很酷的玩意儿,而是肌肉在痉挛,关节在嚎叫,心脏在抽搐,肺泡在燃烧,鼻涕眼泪口涎汗水在脸上肆意飞舞的美丽画面。美妙的痛苦将是常态,而你将付出大笔的金钱去享受这种美妙”——强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公路车总是充满着竞争与鄙夷、吹牛拍马与暗地较劲儿。运动就好好运动,搞那么多政治干什么?

可是,现在骑车确实只是为了运动呀。孤独不孤独另说,自己确实很爽!或许这就是我认知中最需要改变的一点。当孤独成为常态,我甚至没法融入新的团体了:加入团体费力不讨好,不如自己闷头干。这种想法对也不对。在任何事情的初期,自己独狼行动的效果和收益都是最好的,但抱团的力量能让进展后的事情产生有质的飞跃。在之前一段时间我没能看清这点,骑着公路车驶出了很远。再回头是有点痛苦,但总比在瞎道儿上一路走到黑强百倍。

我的聊天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 尬聊101习题课系列

comparative conversational skills.

以我自己对自己的评判,我认为我的主要问题出在单独与熟人交流的能力上,而并未出现在多人或是陌生人情景中。因为,我在多人情景中不自觉地使用了一种比较级谈话策略——只要发挥的比同场的人好那么一丁点就足矣。

这种略带竞技性质的思路显然不能用于想要有更进一步发展的熟人关系、以及毫无参考对象只凭对方反应来判断自己发挥的单挑情景之中。

what’s wrong with my conversation?

我的聊天策略一定是出了一些问题!能够察觉出问题,但暂时还不知道怎么解决,希望能够借助和朋友们的谈话更深刻地了解问题的原因,以及设计并预演合理的应对方案。

敏感

身边留学北美的大学本科同学都在吐槽他们的室友。诚然,他们都是独生子女,但我本以为大城市的年轻人在成长中会更多些包容,知道如何与人相处。至少在本科期间,我们大家相处得都还不错,没有撕破脸建立起什么隔阂。

但是,为什么来到这边以后就要吐槽室友呢?我的三年宿舍生活,舍友确实有问题,但我每次都会开诚布公地,用我自己的尬聊的、生硬的方式直接表达我的想法。倒从来也没有结下梁子,大家该痛快痛快,该生气就生气,我自觉没有什么打不开的结儿。回忆起来还是有许多开心的时光。

等等,并不是这样。想到这里突然觉得还有一个结儿没有打开,那是关于另一个北京孩子的困扰。大言不惭地说,直到现在我每次想起他,还是会用自私、利己主义、没有公德心等我能想到的最恶意的评语去评价他。可他学术表现优异,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总会被评为“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的榜样。我也考虑过很多次,究竟是不是我太过于狭隘,酸溜溜地嫉妒人家的学业成绩?最终我也没能得出结论,但似乎能够察觉到这是由于价值观的冲突造成的,是最不易解决的问题源头中的一种。似乎,这种冲突还是存在于“阶级”之间?

有时候我耿直地拒绝承认人与人虽同在屋檐下,亦有可能存在天然的阶级隔阂与鸿沟。但根据我多次观察,似乎又确实存在这样的现状。或许我眼中的自私自利,在另一个阶级人眼中便是理性与辩证、智慧与高效的模板。或许我眼中的没有公德心,在他们眼中却是懂得驾驭之术、善于修齐治平的体现。这种差异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上面的评述,我似乎感觉到自己在用一种强行将事件通过不正确的标准割裂,而后进行分析的策略。但我不知道到底是哪个步骤有问题。我在逻辑和哲学方面的训练实在太过于欠缺了。于是,决定临时抱佛脚,去哲学书里找一些论据来。哲学家我最熟悉叔本华,自然就从他的著作中寻找论据;另外,一拍脑袋又想起了苏轼轶事一则,索性也先当做论据使用,而后再去验证考据其出处吧。

我在别人(舍友)眼中是不是SB?

似乎我的敏感,自己和自己闹别扭,都源于一些价值观的冲突。我看到了事情全貌的一小部分,然后通过臆想与猜测脑补事情全貌,然后把无法理解与解决的部分归结为价值观的冲突,这便是我往常惯用的做法。

因此我得出的结论是:要么是我的价值观太超前,要么是太落后,要么就是走偏了。对事情的评判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人先前的认知与积淀,便是所谓的价值观。

大家都觉得自己的室友有问题,只有我觉得自己的两个室友人都很好,虽然各自有小毛病但完全是各地风俗不同造成的差异,完全能够理解与接受,甚至比我本科室友的冲突还要小很多。想到这里,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莫非,我在我的室友眼里,是个SB?

得出这个结论的推导是这样的:我认为那个北京男生有问题,太自私,但他并未针对我发表什么评论;我并未对我现在的室友发表评论,他们会不会觉得我自私而难以相处?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 Don’t judge the others. 然而辩证如苏轼也没能逃出这个怪圈(佛心自现之例)

当差异出现时,人们很难做到不主观评价。实际上,也并不应该完全摒弃主观感受,纯粹的客观与理性并非哲学的最终答案。人各有不同,不断理解如何求同存异,才是人类能够将文明延续至今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每一个人在他人身上所看到的与这个人的自身相等,因为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的思想智力去明白和理解他人。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文中所提到的一个观点。我认为值得参考。我所能看到的别人的样子只是我理解范围以内的别人的样子。随着我所见愈多,别人的样子便愈加生动鲜活,亦是这个道理。如此而言,我看到的我不喜欢的人鄙夷的人,或许只是我对自己的缺点的不满意的体现。我看到的我喜欢的我尊敬的我敬佩的人,则是我所追求的、向往的、热爱的事物的体现。在这样不断的认识、不断的自我强化当中,个性会愈加鲜明,包容性会越来越差,最后很可能成为偏执的倔老头。人需要个性不假,但也需要对异见的兼容并蓄,除非是真的人类文明所共同唾弃的孽障。很多事情存在必有其合理之处,需要更多去理解而非带有偏见地判决并拒绝了解。

到底是我太幼稚,还是怎么回事?

白天回头看来,似乎也有深夜负面情绪的影响。考试失利、学业受挫、同侪压力的共同作用会让我变得消沉,而我对抗的方法只有自己和自己较劲——因为实在不敢把自己的心事说给别人听,怕被误解或是更令人难过地被忽视。

最近我总是在思考自己,行文中对“我”的涉及愈发增多。实际上,过于关注自己并不能得到更多的对自己的理解,反而还会造成对周遭事物辨识与感知力的下降。注意这一点,尽量不要再过分地拘泥于内心的想法,尽量摆脱SAD的困扰,与周围人建立起良好的健康的联系!

我不在乎

在苏蓓蕾养老群里看到一个学长的个性签名。我想这或许是当时阻碍我做出去美国决定的最后一根稻草。我敢说,选择更加不稳定的未知的未来的人们,定是更有勇气、更有个性的一批人。

有过法国经历的人,有很多人都会把自己的头像设成背景是蓝天高山大海,主体是自己的侧脸或是背影的照片。或许这便暗含着“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样一层含义。而来美国的同学则更加务实:找个编程工作,拿12万美元的基准薪水在硅谷扎根。

在这件事上,我并不认为谁比谁更酷。选择不同方向也不同,不适合直接进行比较。但是真的,要是没有后顾之忧,我也想去帕莱索高地回忆激情燃烧热血澎湃的年华!

找对象

真的没想到,短短半年时间,我就从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变成了婚介市场的参与者……

同时还想明白了一件事:之前一直感觉找不到女朋友的原因是太过于细化自己的条件而不自知——当看到真正符合我大多数条件的女孩儿的时候,才发现我想找的女孩儿跟我并不在一个世界……

学校资源

学校资源之丰富,种类之全真的远远超过我的本科四年。刘姥姥进大观园儿喽!

可是,“学校的所有资源就像一席又昂贵又盛大的自助筵席,再好吃也吃不回本儿”……无他,钱都花了,每天换着花样吃吧,不求把山珍海味吃光吃净,但求走马观花领略一番。

纯友谊

  • 如果不是为了……男生更喜欢和男生玩儿

  • 我把你当朋友,你(TM)竟然想……!

  • “能成为密友,大概早带着爱”

  • 发乎情,止于礼

或许我在和异性交往方面的障碍也有道德层面的因素?始终拿捏不好开朗自行光明磊落的度,兀自纠结于那些矫揉造作的男女关系而望而生畏。渐渐地,不想再去钻研这些从而也自动放弃了和异性交往的能力?

于是乎,就有了以下的精彩发挥——

我也想好好和女生说话啊,可除非能在说之前确定之间不会有任何一点纠葛,我才能做好自己。内心戏演太多了吧……娃儿高考第一天的晚饭都想好了。🤷‍

叔本华论据考证

绝对不能用编的论据!这是我的底线之一。写高中议论文的时候,宁可找不到论据改成逻辑推导,或是强搬蒙求故事自行解读,也不敢自己随便瞎编一个出处粘上去。这是我坚守的一点原则。

为什么不会德语系列:

Aphorismen zur Lebensweisheit - Arthur Schopenhauer - Ch5 Sec 23

Keiner kann über sich sehen. Hiemit will ich sagen: jeder sieht am andern so viel, als er selbst auch ist: denn er kann ihn nur nach Maßgabe seiner eigenen Intelligenz fassen und verstehn.

  • Nobody can see over themselves. By this I mean: Everyone sees as much in the other as he himself is: for he can only grasp and understand him according to his own intelligence.

  • 每一个人在他人身上所看到的与这个人的自身相等,因为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的思想智力去明白和理解他人。

这是在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一书中提到的一句话。本以为是译者意译自行解读出来的,因为查证英文文本并无此句;但锲而不舍地查到了德语原著,竟找到了同一句话,庆幸自己没有妄下结论。

而后就觉得很可惜,自己不会德语,便与世界上最靠近现代而最重要的哲学思想著作失之交臂。人的认知果然是有局限的,尤其于我这种能力不足者而言,绝难对世界有更为客观而全面、理性而清晰的认知了。

东坡狗屎禅论据考证

在论述上面的问题的时候想到的另一个论据。考据的瘾头上来了,于是乎花了大把时间半夜不睡觉去查证这个论据的源头。

得出的结论大致是《东坡问答录》,大致为南宋期间的话本小说。这一下以前用这个论据的基础全被打破了——怎么能用民间开玩笑似的小说故事当论据呢?

或许这就是以讹传讹的威力吧,三人成虎,时间掩盖了事情的真相,现代人一看“嗬,古人写得故事一定内有玄机”,便不假思索地引为论据……这可行不得呀!以此生出的被世人误解的“佛学典故”——佛心自现相应地也站不住脚了。

话一说多难免要说漏,写着写着就觉察出刚才自己又judge了一件不存在的事情,也是把结论建立在不稳定的论据上了。通过挤兑“现代人”来甩几句酸话,再把主流认知批判一番,从而烘托自命清高。这不是我初中的惯常套路么……怎么过了这么多年还是这么幼稚!行不得,行不得!

总之,引以为戒吧,以后在得出结论前一定要确定所有的论据与假设都是实在而合理的。另外,该为苏东坡洗白了,或许这个例子又是一个类似于王莽、武大郎、金庸表哥这种酸不拉几的恶意诋毁吧。

莫言

鲁迅

为了防止原文佚散,在此保留全文拷贝。重复码效率虽低,但该用还是得用。

东坡狗屎禅的来历?

东坡居士问于佛印:“视东坡何如?”佛印曰:“佛也!”东坡得意语之:“吾视尔狗屎也!”佛印对曰:“衲子看官人却好似我祖金身。”东坡以为占先,大悦而归。归而告诸其妹,妹笑曰:“哥哥输了。心中有佛,则看人似佛。哥哥看人却似狗屎橛,胸中之物可知也。”东坡大惭。

这桩公案流传甚广,却查无出处。我怀疑是出自启蒙书——只有幼童会为这样的“占先”而“大悦”。这里也并不能体现出佛印涵养过人,不与小孩子一般见识罢了。“汽车夫发怒,便骂洋车夫阿四一声‘猪猡’,顽皮孩子高兴,也会在卖炒白果阿五的背上画一个乌龟,虽然也许博得市侩们的一笑,但他们是决不因此就得‘猪猡阿四’或‘乌龟阿五’的诨名的。”

“看人似佛”大体是不错的,多发现别人的好处有利于心态的健康和自身的提高。然而倘若慧根不够,心中有狗屎还硬说见佛,就容易沦为虚伪了。然而这却恰合中庸之道,常被称为谦虚,如若不然,则要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了。这正像“国学大师”南某人对“无友不如己者”的别出心裁:“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

小学时我就明白这低调做人的道理,可惜修为还不够。有一回我和某同级同学 L 被人问谁学习好。我总考第一名而 L 常不及格,她说是我好,而我不想骄傲,就不答。但是那人非要追问,我只好说不知道。那人终于达到目的,评论说 L 比我聪明,大人们纷纷赞同,我大惭。

故事的一个可能的蓝本是明代徐长孺编的九卷本《东坡禅喜集》末卷结尾的《马上谈》:

苏东坡与佛印出城游行。佛印谓坡曰:“你在马上十分好,一似一尊佛也。”坡答曰:“你穿一领玉袈裟,在马上好似一堆太牛屎也。”印云:“我口出佛,你口出屎。”随从人呵呵大笑。

其中似乎并无深意。这第九卷很不靠谱,在凌蒙初增订的十四目本中就被删去了,内容多来自南宋无名氏的《东坡居士佛印禅师语录问答》,但其中并无此段。此书又被收于明代陈继儒所编的《宝颜堂秘籍·普集第二》,题为《问答录》,同样无此段。

Chen Ting

Chen Ting

The page aimed to exhibit activities & achievements during Ting's undergraduate & graduate period. Meanwhile, other aspects such as lifestyles, literary work, travel notes, etc. would interweave in the narration.

Leave a Comment

Disqus might be GFW-ed. Exc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