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点滴随记 - 1126
自恋之害
偶尔随机访问个人博客的时候又遇到了一个很像几年前与部分的现在的我的博主。他所关心的关键词、他所记录的心路历程与我曾走过的路有交叠。再看他现在的状态:单身、程序员、北漂、不羁、不甘、执拗。似乎看到了倘若自己不改变,未来将会成为的模样……
与他人感同身受
首先,在当今的社会中,来自天涯海角的人具有相近的成长经历与思维方式,一点也不足为奇。这种相似性来自于多方面:渐渐丧失个性的特大城市、充斥耳畔的信息噪声、模式化的16年一贯制学习生涯、号称“个性化”却实则万变不离其宗的素质教育……在细枝末节上,人与人可以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可以大到因此反目成仇;但在大方向上,人与人又是那么的类似,当步入社会后钻研的越深,人身上的某些标签便会不断地自我强化,直到完全把自己分为360行与三六九等。现代人多用“阶级”来描述这种相似性。
如此以往,有时便会遭遇一种现象:自己的情感被他人完整地、甚至是超集地经历过且记叙过。这倒没有什么关系,但当你自己偶遇了这些记录,而发觉别人沿着这条路走到了更远的地方的时候,便会心惊胆寒: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自己是不是也会走到与他类似的地方?如此这般,生活一眼望穿,还有什么新鲜感与创造的动力呢?
实际上,这种对于具有共性的情感的记述,要么能够缔造伟大的文学作品,要么则是不值一提的牢骚话儿。按照概率而言,前者必定是少之又少,而后者则会泛滥在具有共性的人群的视野中。于是,要么抱团取暖,要么互相攻讦,人们用看似迥异实则相同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同类,从而形成了一种奇妙的,不可言说的“自恋”的气息。
自恋?
这种自恋,可以表现在自我规制与自我否定,但坚决不改的行为上。就好似文中所说的几个典型心态:
-
我“自私”,我知道这样不好,这样会让爱情疏远、人际冷漠,但我就是不改——“可惜我现在依然那么自私”
-
我要追求脚踏实地——“想学的知识太多,想去的地方太多,少说多做”然后依旧循规蹈矩地为自己列下长长的备忘录,到年底翻出来祭奠一番然后移至废纸篓。
-
“其实我是个开不起玩笑、放不下节操的闷骚男,天生懒惰,容易颓废,有点自私,爱慕虚荣,比较敏感、略显孤僻……”嘴上这么说,心里想得才不呢!劳资是天下第一奇男子,劳资是chosen one!只不过被凡俗羁绊,不得抽身而已。不信?——“某年某月某日我能自豪地回到这里给自己还愿”明知不可能却还要嘴硬,大概就是这样咯。
并不是说我就不具有这样的毛病,恬不知耻地把人家的心路历程粘过来然后狠狠批判一番以获得一些满足感;相反,我曾经有过相同,甚至更甚的“自恋”情结。这就是为什么我看到他的情感与我有诸多共同之处时,一定要再次思考并警示自己的缘故。我知道,直到现在,我依旧没能完全刨除这些弱点,但相较于昨日实有微小的进步,这让我充满信心地走向明天。
在痛苦的割裂这些年轻与不成熟的思想的过程中,很有可能陷入一些陷阱:首先便是成为一个愤世嫉俗者,看到太多的黑暗而深感无力,从而逐渐变成了只说不做的鸣蛙。其次便是成为一个陷于攀比与反攀比泥淖中的小市民,与水平相近的人恨不得找出一万个自己的优点去和他比;对水平暂时不如己者假惺惺地好言相劝送上祝福,心里……;对水平远高于自己者“心悦诚服”,酸溜溜地说出“天赋与努力使他与我这种普通人之间的差距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被拉大,我的努力无法阻止越来越大的差距,只能使自己保持在还可以同他聊上几个学术段子的水准上。”这样的话来。最后便是成为一个甘于现状者:不同于那些暂时寄人篱下的人,他们明知道再加把劲自己还能变得更好,却找出千百个理由阻挠自己努力,最终落到一个位置上不得动弹。
庆幸的是,我慢慢地摆脱了这些怪圈的束缚,切实地在自己身上看到了一些改变。但这些改变并不稳定,仍需持之以恒的强化才能脱离原来的舒适圈。有时还会有一种心态:看到别人仍旧困于上述“自恋”情结中便幸灾乐祸,看到如韩衍隽答者那般已经着手于改变的人便徒增紧张——只要人家开始改变,自己的竞争便会多一分……
在很多次尝试和失败以后,我逐渐意识到,当自己愈发接近心无旁骛的状态时,就愈加远离这种“自恋”。这种专心致志也是我所热爱的纯粹中的一种。但是,亦不能让专心上了头,一脑门子扎进去,不撞南墙不死心同样也是十分危险的举动!
相同与不同
需要寻求不同的朋友的原因,是寻求差异,拓宽眼界,给自己以更多的选择。不然,这条路走下去,很难摆脱最终同质化的结局。寻找不同的朋友,很可能会因为彼此间差异过大而生硬地碰壁。这时,就需要合理地摆正自尊心,更加谦虚地与人交流。
最难把握的便是这样一个度了。不卑不亢,说来容易,倘若能做到极致,必是人间之佼佼者。说来也巧,当自己心无旁骛、热爱自己的生活时,却是更容易能展现出一种不卑不亢的待人处事的气度呢!而忙忙叨叨、生活被嘈杂占据时则难免表现出易怒、幼稚、心直口快、杵窝子的样子来。
最理想的改变是怎样的呢?当然是自己所爱之事恰为能力所及的情形了。退一步讲,倘若能在保持和同僚细节上相近,但总体上还能有进一步拓展的话,一定能见到更多,更不一样的人群。一切的前提,都是要放下自恋,走向包容与理解。
碎片化的文字
激进的讲,能力低下的人才会写一小段一小段的东西。这并不包括言简意赅,要言不烦的情形。写出来的东西都是碎片化的、标签化的,浅尝辄止的时候,必须意识到问题。一件事物,一个题目,倘若你只能泛泛地苍白地表述观点,或是长篇累牍地抱怨与牢骚,那一定是较为低质的文字。而紧凑的、逻辑严密而精巧的论述,乃至于精彩的故事,绝少见以小段拼凑而成。因为复杂的逻辑自身便要求充足的解释与论证。倘若能够用最为简短的语言说明,那么或是在文字上天赋异禀,或是漏洞百出。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为什么我如此崇拜文学评论女博士。因为人家能掌控自己的文章,能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
最近几周以来,我时常以标签的形式记录生活中所闻所感。诚然,生活节奏紧张,难以抽出事件细致地展开、深入地思考问题。但还是希望在以后的记录中少一些浅尝辄止的论述吧。
最近才突然意识到写故事和写散文的套路不一样!
以前居然一直以为只要写好议论文写好散文,小说便是水到渠成的。练习写小说的计划暂时搁置了……差的太多
就像创作和文学评论是两个领域一样,读小说和写小说也是两个领域。
高尔夫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condor
这几天打了几把Tiger Woods PGA TOUR 12.上次玩这个系列还是在PSP上打10版了,当年的封面我记得很清楚,是US OPEN 08伍兹在最后一洞最后一个推杆推进将比赛拖入延长赛后的疯狂庆祝。当初还专门在百度空间写过一篇文章记录这个游戏的历程。
朝花夕拾,感慨万千。
怀念老虎伍兹那些年统治高尔夫的时代。前期的伍兹强于球道,后期的伍兹精于果岭。创造了许多后人难以逾越的记录,为高尔夫运动留下了无数令人难忘的镜头。
色盲悖论
维基||色盲悖论是怎么一回事? - 果壳 前几天想到一个问题,立马就意识到是个“色盲悖论”的陷阱。
我当时想:如果我听到的人们说的话、外国的语言并不是其原本的样子,那它原本应该是什么样的?解答这个问题无非从唯心论、信号的物理属性、人的神经元工作机理以及思维实验等方法进行一些苍白无力的解释,最后陷入“小朋友话是不能乱说,shi可以乱吃”的低级争吵中。
因此逆向思维,得到两个结论
-
为什么会考虑这个问题?因为学习了这么多年英语,有过高潮和低谷,到了现在才幡然醒悟自己英语水平仅算得上堪堪够用。比起高中赴美、本科同僚的水平来可是差的远哩。最近体会到自己英文水平之低,竟限制了进一步交流的能力。又不想承认自己没有用心去学,一直在吃老本不努力,只得归结于“英语在我脑沟回形成的永久性损伤结构不够先进、在进一步提升时需要更为复杂的训练”的结论,进而推出了同理于色盲悖论的英语悖论。真是荒唐!
-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既然本质上这个逻辑并无很大意义,那不如考虑如何打破这个怪圈。道理说起来容易,执行起来想必不轻松。对我来说,把自己逼到墙角,不情愿地进入工作的状态,似乎就能把这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如秋风扫落叶般一扫而光。不要用心理暗示逼自己努力,感觉这样会适得其反;倒不如用美好的事物与阳光的心态引导自己走上正轨,形成有益的正反馈。
超市的单身汉
近来总是一个人去Kroger超市给全家买菜。每次去都要骑车爬坡两公里放坡两公里,穿过一望无际的美式高速公路,经过铁道和Duke Manor,抱怨着美国路政的基建维护多么地差,然后一个人抗回一周的伙食。
去的次数多了,逐渐也就轻车熟路起来。比如摸准了每周的几个时间超市的白人大叔黑人大姐售货员会给临期商品贴黄标签;比如中午左右去能买到2.5刀3.7L的自产橙汁;比如11:15和13:25总会有新鲜的烤鸡出炉……当然超市里形形色色的人流也会和时间形成一种若隐若现的耦合。周末多是拖家带口,周中常见单身汉;上午总是略显肥胖的家庭主妇,下午则多了些目光如炬的黑墨青年。这次我特别想提一句的,便是超市中最不起眼,但又是风格独树一帜的华人男性单身青年。
没错,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所以我总能在茫茫人海中准确地嗅到同类的气息。他们身着帽衫、脸上或是崎岖的油田,或是架着一副黑框眼镜;他们头发稍长而散漫地飘舞在空中,似乎孕育着一飞冲天的雏鹰;他们随意地套着深色的罩衣和裤子,提着购物篮,还背着一块大匾,上书四个大字——我是直男。没错,倘若你想找到人群中的单身狗,看看他手中的提篮和背后的双肩背即可——双肩背的最大容量,恰巧和一个冒尖的提篮大致相当。
面前是琳琅满目错综复杂的世间百态,背后是仰望星空星辰大海的似锦前程。他们就这样不疾不徐地漫步在人类文明的集散地,锄犁着那些浇灌了世间一切并不伟大的发现与毫无意义的汗水的沃土。这一刻我不禁肃然起敬,单身所散发的清香氤氲在摆满食物的货架周遭。
直到,我看到人家开着车带着女友从超市满载而归。
speedbump梯度最大的方向
“什么女友,不过一副好看的皮囊罢了!”我气鼓鼓地让开道,努力不让无意义的烦恼扰乱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的一种手段便是专注分析眼前的事物。在我眼前,是杜罕各大小区以及校园内最常见的、黄袍加身的减速带,俗称speedbump。
每次骑车越过减速带,老伙计便会不情愿地发出咕叽咕叽的声音,好似在抱怨我日益失控的体重。嘴上不说,心里我还是很心疼它的:想想它所经受的冲量吧!尽可能地,我在通过减速带时尽量降低车速,直到它满意地噗噗我才放心。
但是,总是减速很费功啊。于是,我又想出了一种方法:尽量沿减速带梯度最小的方向通过。这可是门手艺活!首先,在离减速带还有三五米的时候,车速仍旧高达6m/s,只有不到一秒的时间供我对这个均匀着色的鞍面进行模式识别与梯度分析。在我大脑终于分析完毕后,我只有不到半秒钟的时间调整前轮的切入方向,还得保证背后的双肩背不会因为转动惯量过大而拖了我如闪电般飞奔的思维的后腿。最后,在沿着梯度下降最小的缓坡回到水平光滑表面的时候,仍旧要控制手上的购物袋不要阴差阳错地卷入车轮:已经因此损失了一盒鸡蛋了,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于是,在每一个阳光洒满的午后,当我的思维如闪电般飞驰而肉体缓慢地挪动时,车轮早已沿梯度最大方向滚过了黄转转。“咕叽咕叽”,老伙计又抱怨了,可我又有什么办法呢?人生哪儿能总是那么完美无缺呢?
鼠妇
某天突然生发出的感慨:现在的城市生活,似乎连鼠妇都找不到了。
犹记得初中生物课,老师让我们回家抓几只鼠妇拿来学校观察,那时随随便便在高大的杨树下翻开土地就能找到几只。现在住了楼房,到处绿化倒是不错,可钢筋铁骨的城市中还能抓到鼠妇吗?我不知道,或许吧。
感恩节小记
第一次摸到了USP和Glock、在村儿里第一次吃正经的中国菜(虽然不怎么正宗可口)、和同学一起“享用”了感恩节晚宴、参观了豪华公寓区、看到了大鹅在马路上招摇过市、看到了杜克绝伦秋景最后一瞥、重温了全套HP、写了几行代码,满足并期待明天。
你挫败感最强的两件事是什么?
- 升学 高中到大学、大学到研究生院。看了斯坦福就读体验真的羡慕。聪明且优秀且努力的人比例虽小,但总数可不少。只能寄希望于别人,实属无奈。
- 单身 期待幸福来敲门。
光锥之内——事件视界
光锥之内就是命运。《三体Ⅱ·黑暗森林》
第一次在虎扑上看到“光锥之内”这四个字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竟有跟我同样想法的人。追本溯源,查到这句话是小说中来。感慨之余还有遗憾:自己很早就深信不疑的世界观,不过只是人家讲故事的一点谈资罢了。
正如写论文一般,自己好不容易发现了一点新的东西,洋洋得意敝帚自珍之时,猛然发现人家云淡风轻地提及你的研究只是某个理论某个发现的trivial的特例之一。那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瞬间荡然无存。
我喜欢视界的理论,正因为我爱这世界的理由:确定与未知叠加,无限的可能收敛于有限的时间。于视界中人可渺小如尘土、亦可浩瀚如鸿鹄。如此而已矣。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