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点滴随记 - 191226
心情不好
突然又不知为何,心中生出一种不想找女朋友、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的心态来。
哪些原因导致了这种想法呢?干脆细细列举一下吧。
犹疑
前些天看了CMU本科生唐令东的个人项目、看了腾讯游戏的叶劲峰Milo Yip的文档。平凡的人总是最为不甘且不愿意承认自己平凡的人。这种失落来自于比较。
徒增岁月,这些年来逐渐明白的一件事,便是人要有自知之明。而我很早就知晓自己不擅长数学(小学)、不太擅长物理(高一)、不喜欢对着电脑做活计(初三)。可这些年来自己最不能理解自己,却一直践行的一条准则便是“越是欠缺越要补足”。这种平均主义,追求自身技能平均分配、平等而非公平的思想,似乎是从接受的浅显的人文学科教育中自己归纳出来的。而事实上社会规律——历史早已证明给我们,其实是在平均主义的对立面上的。正如人的本身就是一种“低熵体”,穷尽一生都在做着违背宇宙熵增规律的事情。社会也是如此,“马太效应”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便被人们所熟知。逆潮流而动,除非有翻转乾坤的能量,否则都是砾石掷江,翻不起一点水花。
对于自己缺什么就要补什么、宁做成片灌木丛不做一棵参天树的想法来源,我却恰恰将其归结于年轻时对自己有了大致的认知,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地。旧事重提,小学老师说这孩子没魄力。厌死狗的年纪就有那么一种逆反,你说我不行,那我偏要证明给你,我就是不行。
看起来完全没有逻辑,不是吗?或许是已经懂得了激将法,我早早就根本不吃那套。这也造成了直到现在在许多问题上,自己有着南辕北辙分裂的观点——有些事情当做原则,咬定死理儿不放松;而很多模棱两可的事情上自己却又没有主意,说风就是雨。所幸经过多年不断地练习,自己克服了生活中一些方面上“没主意”的缺点,能够勉强自理自立。但遇到些未知的情况时,还是会现出本性,刹那犹豫招致后悔半晌的例子屡见不鲜。对此我的一个笨办法则是,在大脑空余时间内演练想象中的场景,预先准备应对方案。而这个笨办法居然也曾经帮我度过数目可观的窘境!
也是比较早,在落榜后、知道自己阴差阳错,没搭上时代的快车后,有那么一点自暴自弃。人生路上有很多岔路口,走错了想回头代价不可谓不大。高考是当代中国人人生中影响最大的歧路之一;分流,也是其设计之初本来的意图。按我自己的“高中低”归纳法来讲,高考去北邮,是百分之一百的低球路线。自那时起,我基本已经决意,这辈子不会把追求科学的本质、或是成长为参天大树作为人生的目标了。在本科的末尾,自己曾经有过短暂的阶段些许动摇,但研究生后愈加清晰地看到社会的模样、分工合作井然有序的现代社会后,那一点幻想也就打消了。这样,我的人生目标便成了为下一代人铺好路。毋需再重复约翰亚当斯的论述,在近些年的思索中,我只是想说服自己,璀璨地燃尽一生并非人生的最高追求与理想;将自己装备为最为肥沃的土壤,以供下一代人茁壮成长,同样是高尚而富有价值的人生目标。而现在,在2019年即将结束、我即将告别18年校园生活、迈入人类社会的光景,我真正地开始从内心接受这个目标了。
从小到大,可以说,这个决定或这个目标的得来完全有迹可循,合乎逻辑。而其最根本的原因,对于我生活中许多犹豫的答案,皆在于我对于——1. 自己数学水平与人类巅峰相差甚远,且在有限时间内无法登顶;2. 我能触及的人类未来中,数学依旧是指导文明前进方向的最终哲学之一
——的判断。既然我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真正对文明有价值的事业中,那么就应该将自己的精力奉献给社会,使社会能够更好地运作,从而解放禁锢真正天才思想的物质束缚,从侧面助力“人类文明共同体”的发展。
所谓得过且过,现在想来,无非是做一些并非主流的“辅助”角色的事情。信息社会,金融和信息技术是推高生产力,为文明“造锤”(《文明》游戏词语)的两把利刃。说到底,我的某一条行为准则,便是奉献自己的精力为周遭的人铺路;而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都在有意无意地践行这条准则。这些年来,我的付出也确实被可量化的成果和回报所反映出来。团队获奖,学弟保研,方法论广为流传并帮助到他人,球队战胜首体薪火相传,橄榄球文化在国内生根发芽,项目能过为数以万计的学生提供便利。在这个层面上,我根本不在乎自己得到什么,甚至折损自己以惠及他人也在所不惜。我在乎的是自己的付出是否能过产生正面的影响,通俗地量化就是能给多少人省几分钟,或者让多少人心情变好。而我在决心“打辅助”后并未立即投身这些“功利性”的主流行业,而是期望着能够在较为冷门的领域,借助人少的客观条件,作出更大的增量来。
直到现在,我还没能完全走出小众、冷门“造锤”的囹圄,甚至连我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都依旧沿袭着这种惯性。按我自己的考量,这种想法似乎并没有什么逻辑漏洞;然而社会的现状却明确地显示出随大流、在美国做通用程序员为大公司写程序,能够得到更多的回报。想来想去,更多的回报与更大的个人影响力、个人付出、个人创造的价值,总不会不是正相关的吧?因此,在是否有一天也要跟着大部队奔向硅谷,或者社会“辅助”行业的“硅谷”的问题上,我仍旧犹疑不决。这便是心情不好的原因其一。
圈子
2019年秋天新结识了不少女生,也又遇到了一个第一印象令我心动的女孩儿,和朋友代称她为“无锡妹”。可我们的交集似乎仅限于第一印象的范畴。我和她虽说都是杜克研究生院的硕士生,但我是电子计算机方向,她是生物医学方向;我年底行将毕业,她还有半年才毕业;我从物理转向编程,她从生化环材转向数据分析……我们有诸多的不同,而初见时不同的新鲜感或许能掩盖很多的细节。
我和她的交集也不算多。第一次见面是在Carey组织的活动中,第二次是我当助教的NLP课程上。为了加她微信,不惜翻到”杜克游泳群“发送邀请,试图把自己加微信的意图涂抹地正大光明些。可心里跟明镜儿似的——这他妈能骗得了谁呀?
今夜心情不好原因其二便是女生。陈词滥调,2019年一年里,身边有了太多的一声不响、闷屁不放,就悄悄结婚的熟识故交,一下子就让人感觉自己也是一把年纪了。而自己,“七手八脚地裸奔了二十几年”,谈恋爱交异性朋友这件事上进展聊胜于无。
自己是很相信缘分的人,但又深刻地明白没有更广的交际圈,缘分无从谈起。并且,不主动与女生交往的一大后果就是自己的标准飘忽不定,就算遇到了合适的女孩儿,也把握不住。甚至,有时候看见个适龄未婚女性,都会幻想要不谈一个算了,完全没了理性与客观。昨夜看头图《重庆森林》金城武和梁朝伟的演绎,除却感慨“长得帅为所欲为”外,更为他“看见的下一个独身女性就和她交往”的无头苍蝇般的莽撞的青春热血,与无比的自信惊诧而慨叹。电影是那么地简单,或许生活也是这么简单?又或许生活比电影难多了?至少对于我自己而言,光是思想上的约束、瞻前顾后的顾虑与踯躅,就足以让任何一个对我抛出橄榄枝的女孩儿望而却步了。唉,想到这里,真的怀念自己和女生第一次牵手的那个瞬间——那时的他还是那么地翩翩少年,意气风发!虽然我知道那个场景和七分演三分真,而且也不会有任何的结果,但就是他娘的甜啊!
言归正传。半夜睡不着,索性谈谈为什么会对她产生好感吧。首先,外貌协会,她长得肯定算漂亮了,至少合我的眼缘;其次,她是无锡人,从小在无锡学习成长,满足了我对家乡的渴望与憧憬;再次,最初接触时感觉到她是一个“直女(2019网络词汇,与微博女拳相对)”,性格上直来直往,不做作,有一说一。而我对这种女生是很没有抵抗力的,从小学有懵懂的情感观时就偏爱这类女生。
说到直女,有些话可能就有失偏颇了。我所喜欢的“直女”,并非那种无性别主义、处处要争个高低的、“激素分泌异常”的女性,正如某些西方“女权”领袖,尤其是娱乐圈抛头露面的那些文史素养较差,却总在公众媒体上大放厥词的意见领袖。再说该被和谐了,还是说好的方面。我认为,女生要有自知之明,正如男生应该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一样。人类的社会长久以来是男女分工的。男女有别是客观事实,并不因意志而转移。正如科技界科学界男性主导,就不该人为地干预,搞性别平均主义,强行拉平族裔分布,大谈特谈包容LGBTQ。平等还是公平,二者时常不可兼得。这个话题永远值得被讨论,而我也有自己明确的观点。
人的气质是显露在外的。我仍会根据第一印象给人贴标签,但并不会给标签很高的权重——毕竟,人与人的交往才是了解一个人最好的方法,而非仅凭远观。曾经看到一个说法很合我意,但略有物化女性的嫌疑——先澄清并无此意,只是暂时无暇重构语句(rephrase)。大意是,每个女孩都像一件艺术品——有的女孩儿像徐徐展开的书卷古籍;有的女孩像历久弥新的青瓷梅瓶;有的女孩像安迪沃霍尔极富视觉冲击力的现代画作。作为欣赏者,你无法对艺术品进行比较排名——艺术是无法用标准衡量的。你当然可以有自己的偏好,但这种偏好并不会影响艺术品的内在价值,也无法改变每一件艺术品都蕴含着创作者的心血、讲述着独一无二的人生的事实。所谓发乎情,止乎礼,正如在浩瀚的博物馆内欣赏藏品,切勿靠的太近甚至上手把玩。可远观,不可亵玩焉。只有真正二人情投意合,才应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从这个层面上考虑,西方世界更像他们所推崇的现代艺术,而东方文明则始终秉持着古典文化气息。现代艺术讲究交互、互动,讲究视觉冲击力,讲究简单直接,激发你的思考,让每个人看到不同的哈姆雷特;古典艺术讲究外足于象,内足于意,如缓释片般“温和地进入良夜”。二者各有千秋,此处暂且不提。
一段时间地窥屏无锡妹的朋友圈后,我发现我们生活的圈子似乎也不尽相同。同在一片屋檐下,不同的留学生群体差异不可谓不大。她本科在洛杉矶分校,正如我哥当年江浙沪盛行的美本风气。她的朋友圈很广——只要邓以诚比我先出现在时间线上的学生大多数是比我更社交的;我比邓以诚先出现在时间线上的尽是潘琮型学究、热衷将精力耗费在无意义的思考而非有价值的社交上的选手。她还养狗,正如去年谈到大波留学生养猫的逻辑一样。从朋友圈看她的生活简单而富有目的性——不像是一天N条朋友圈的小仙女,也不像半年屁都不放一个的黑嘎子老帮cei。健康、良性社交、积极的生活方式——这不正是我所追求的吗?
或许这种圈子的“不可及”让我产生了些许自卑。所谓不可及当然是我想当然强加的托词。真正的不可及是不会在生活中产生交集的。可我却又那么害怕迈出第一步,便要守株待兔找匹配度百分之百的女生,或是六边形全包围的女生,那又有多大可能/什么意义呢?
就在这种自怨自艾、顾影自怜的恶心的腻味情绪中,我的心情变得非常的糟糕。
补遗
就好比看看她的双手,倘若是双纤纤玉手,或许这姑娘十指不沾阳春水;倘若上面刻满了劳动者的痕迹,则无可辩驳地反映了其真实的生活状态。
终于鼓起勇气看了看她的过往。她高中的样子让我想起了姜片儿小时候的样子。突然就想追根溯源探寻自己心目中的女孩儿的模样的来源了。小学和中学与两位姓姜的女生有缘,奈何缘浅。
小学三四年级是人最初萌生懵懂的情愫的年纪。从一开始,我就是一个敢于欣赏不同女孩子的美好的人。相对的,正是由于这种泛在的、无特定目标的对于同龄女孩儿的倾慕,自己始终也没有一个具象化的目标,以作为实际找对象的参考。或许这不利于目前与以后谈恋爱的进程。
感觉对了,比什么外在特质都要管用。而多年观察学习总结发现,所谓“感觉对了”,一定是相互的、情投意合的、双方相向而行的。所谓“追求女生”,单是这个“追”字就不对。真正合适的恋爱靠单方面的输出是得不来的,还得“众人拾柴火焰高”,两人一起努力才能进入花丛深处。
这就是为什么在生活中我总会保守着一个原则——“宁……,不毁一桩婚”。年轻男女谈个朋友,遇到合适的很难。谈恋爱既是互相增进了解的过程,也是互相磨合、适应彼此,把对方当做镜子映出自己的不足的阶段。轰轰烈烈干柴烈火,热恋就像一把柴火,大伙儿一哄而上火苗高高儿的;待筵席散场,热浪褪去,有时只剩下一把灰烬,不禁令人唏嘘。而稳健的、生活中的恋爱,总该是螺旋上升的、繁星点缀着银河式的,在平凡空旷的生活中,时不常迸出闪闪亮、暖乎乎的一颗小太阳,照亮前进的方向。
这年头,谈个恋爱多难哪!经济下行、独生子女、阶级分化、不明女权煽风点火……能切磋个几个回合,说明有戏。作为朋友,我总是尽可能地做个僚机,力所能及做些能够推进朋友恋爱关系的事情。有时做得不好当个笑料轶闻,也义不容辞。毕竟,看看别人的恋爱经历,自己也能学到些东西。
可学了不少还是得实践。总想自己谈的第一份恋爱就奔着结婚去,目前的眼光看来也不太现实。可是又于心不忍,生怕谈了低效恋爱,耽误了人家姑娘的青春——毕竟时间宝贵,这年头谁也耗不起。陷入死循环,怪不得人说我这样的只能指着相亲去了。
话说回来,我和姜姐互相有些好感,我想这是不言自明的。直到中学毕业,甚至我们的关系都是很默契的。有时候又得赖这高考了——要是去了清华,我一定和现在处境大不相同。记得6月某天,一出分儿我就知道自己肯定去不了清华了;又肯定不想去哈工大,只能在剩下的两个二志愿北交和北邮中选个顺眼的。唉,要是当时厦大川大啥的收二志愿就好了!后来知道北邮肯定能去,北交找楼下邻居大叔说说也能去,就因为北邮更靠近学院路而没听说过北下关,去奶奶家的时候见过几次大门而瞎几把选了北邮。高考像是十字路口,四通八达而前途未卜。去任何一个大学我都会变成不同的我,只不过北邮和北交的结局或许比较类似——去了北交没准我就和汪江成了好朋友!清华、浙大、上交、复旦、香港;川大、厦大、哈工、北邮、北交。我想,招生老师告诉我去不了竺院的那一刻,我多年后仍旧孑然一身的境遇就已然注定……
在后来的岁月里,我喜欢过很多风格迥异的姑娘,以至于现在每每遇到令我心动的女生,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追本溯源,总能找到第一个确立我心中类型的女孩儿。当然,也有例外,但我总在催眠自己那不是真的……那只是梦。总体来说,我主要偏爱两种姑娘,而她们皆可归于“直女”的范畴,也都在缥缈的记忆中淡淡地微笑,笑靥如花、岁月静好。
又开始judge了
无锡妹的眉眼间,既能看出年少时姜片儿的模样,也有几分我哥的神态。我哥是典型的南方人,江浙人,江浙沪家庭,从上海去了UCLA,好似无锡妹的经历。
当他们咧嘴笑时,那神态、那法令纹以及嘴边的酒窝,一下子就让我念起家乡的好!实话说,多年的浸淫,再怎么说自己是南方人,也不免被北方和北京文化同化。尤其是大学四年本科过后,北京话讷叫一个地道,还掺点儿通县腔儿。搞得现在见生人儿没话说时,对方必提我的口音,我也只好一遍一遍解释自己“身在曹营心在汉”……唯一腔调中的南方印记,大概就是ing-in不分了。
关键是,我哥居然就不声不响地结婚了。前年年底时还在和舍友爆肝SSR,现在居然也就成家立业了!这些事情更有意思,写出来一定是极好的故事,但限于家务,还是等啥时候写王老爷子的故事时再论吧!
得过且过
工作,是令我烦躁的原因其三。
这工作挺好。iOS/Swift正合我意;面向用户偏向产品也是我“辅助”、“铺路”目标的中途点;公司不大不小方向偏门,又能照顾到我的许多个色的需求——单独办公、数据分析、大城市边缘、不在硅谷、靠近家人……要不是工资太低,真算得上是一个理想的职业开端了。
可这工资也太低了!这概念几乎相当于我本科物理毕业找了个物理对口工作,然后不在北京却搬到上海周围,比如说花桥来工作生活。你说这环境再好、工作压力再小,那也没用呀。还未奋斗就开始“混吃等死”,进入老年化的心态,是万万要不得的。
诚然,我不向往杭州的“奋斗B”的节奏与风格。我总觉得,年轻人不应该太看重眼前利益,总该踏实下来做点实事。但现实是,社会用近乎残酷的现状碾碎了这种“仙纳度”的幻想——现在不奋斗,以后就要被人收割。后来人们用一个叫“内卷”(involution)的词来描述这种内耗式的抢占资源的局面。我怕,我担心自己一旦放慢了“奋斗”的节奏,立马会被荷枪实弹的保安丢到大街上,任凭“空降兵舔包”,最终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我喜欢做一些与眼前生活完全不相干的事。甚至会花费生活中可观的一部分时间,比如所有课余时间、所有周末时间、每周7小时等等雷打不动的固定时间段,去尝试生活的其他可能。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非“成长性”的时间开销简直是十恶不赦!没有精进业务,就代表着你的职场竞争力下降,就代表着你离升职加薪越走越远,就代表着日复一日脱发的中年窘境……显然,这种一根筋式的说教完全站不住脚,但却是许多主流声音所极力宣传的。毕竟,用时间搞不一定有收益的旁门左道,期望是一定不如996按部就班的量化计费的。
我相信自己浪费时间浪费得没错,但看起来却与大流背道而驰。这不禁让我有些沮丧,莫非我在得过且过,找借口搪塞奋斗,不愿吃苦?
杂念
距离上次认真写代码工作一整天,大概有大半个月了。闲着闲着心里就不安分起来,总想些有的没的,比如把自己收拾利落点,梳个油头,刮刮胡子。可又觉得这些外在的修整都是小布尔乔亚,就算利于找对象也不符合自己想象的,“在乎你这个人而不是漂亮皮囊”的准则。自己都明白自己的想法太幼稚,可就是克服不了,该怎么办呢?🤔
想更深入地认识无锡妹的另一个原因,当然是因为她的身份。就算她已经有男朋友,或者对我没感觉,我也想借由她的朋友圈,认识更多和她具有相似背景、相近家庭的女生,也算拓展未来的目标群体的范围。
终
想到这里,我有点羞愧。2019年12月25日,我一天的时间没有看一行业务代码,甚至连办公室都没去——理由是眼睛疼,看久屏幕受不了。在这一天的开始我决定一天不再看电脑屏幕。于是我做饭、刷锅洗碗、吃饭、和学姐出去骑车、接着吃饭。吃完饭准备早点睡,结果睡到前半夜还是没能抵过夜猫子的生物钟。这不,又是凌晨三点了,明天又是睡眼惺忪,眼睛肯定还是不舒服,又是一天效率被影响,这不是得过且过?!
2019年整年以来,我一直用Deborah老师教的时间管理方法粗略地约束自己的时间安排,也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但目前看来,这显然是不够的,而我需要一些精神上的动机和约束,来抵消“得过且过”的念头,真正做到有效而合理地追求自己的小目标。
这一篇,也就留在这里,以此自勉。愿2020,新的一年减少深夜睡不着的矫情时分。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