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点滴随记 - 200613

生活点滴随记 - 200613

在美国,想站着把钱挣了。

又是浑浑噩噩的一周,在周五和父母视频七嘴八舌地抱怨了一通后,再次思考我的迷茫与焦虑的来源是什么。可是记忆又比鱼还短,脑容量好比狗熊掰棒子只能容纳两个符号。只好捡眼么前儿的事情胡乱说两句。列位(如果有)观众,还请多多包涵。当然,还是希望没人看。混得不好多丢人呢。

想到的几件事——

吃瓜

Abby Xu

昨天谁在群里转发了一个亚马逊女员工的吃瓜帖。主人公Abby是“小留”,即本科之前就来到美国读书生活的中国留学生。说得一口几乎地道的美式英语,落落大方地介绍工作的项目。

掩鼻评论

在美华人水民就好一个“吃瓜”、“人肉”、八卦别人隐私,恨不得把她的黑历史扒个底儿掉。这个女生又没什么反侦察意识,“群众”们一搜便把LeetCode、GitHub、PhoneTool(亚马逊内部花名册)账号全都翻了个底儿朝天,然后遮遮掩掩地评头论足“嗯确实挺漂亮的”。这让我不禁要像沪生一样问了,这女生真好看吗?于是,大上班时间不惜短时间下线,专门抱起自己电脑来搜索一番,以满足无聊下作的偷窥欲。看了一圈,嗯,还真挺好看的。

事了拂衣去,方觉不对劲。自己的这种行为,明明就是为网络暴力添砖加瓦呀!和网上的无业游民、油腻的猥琐屌丝有什么区别呢?上一次觉得自己不爽利、变油腻,还是全网等待迅雷罗拉97%进度条的岁月。没成想,直到有一天出了社会,不知不觉变成了中年探险家。

一直很害怕的那一天终于潜移默化地弥漫了我的过往。我也变成了万千社畜、网民的一份子——每天靠虎扑步行街的奶头乐,和泛知乎和MITBBS化的地坛找寻存在感。做日结一天,阔以玩三天。刷完步行街后兴致勃勃地沉沉睡去,好似

聊天结束后,谭茂阳在群里兴奋地说:“兄弟们,我被救了。”我发现他把群名片的名字也改了。他的QQ头像是王健林,名片名称是“导师丶”,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他一直在群里讨论“某次给朋友戴绿帽子”的经历。

似乎走入了一个迷局。无论做故事中的人,还是做讲故事的人,我们都无法逃离这部名为沉默的大多数的肥皂剧。在乎或不在乎故事,太阳明日依旧升起。而我们依旧按部就班地出演无聊的闹剧,或是冷眼旁观做个剧评人。摄影棚的出口在哪儿呢?

逆境

有些时候,并非无病呻吟,我确实无法准确地衡量自己到底算不算“既得利益者”、究竟是不甘沉默的少数“后浪”,还是被迫沉默的大多数“韭浪”。

在亚洲地图布丰投针般投胎而论,我有正经的汉族血统,出生在新时代的祖国首都,不可谓不是小概率事件。可生在北京,我看到许多,最后依旧只能生活在半空中一爿长宽十几米高几米的空间中,毫无缘由地乐观地认为伟大的社会体系保障了张口饭来,伸手衣来。这种蜂巢蚁穴式的工蜂“工薪”生活,甚至还不如童年时爬上高大的桑树时眺望远方满目苏制公寓楼的真实感。

从小到大遇到过什么真正的挫折和逆境吗?似乎没有。每次马上就要失控时,自己都会疯狂地降低预期,最后落得个“虚惊一场”的自我安慰。小升初不去人大附?大不了去首师附。高考去不了清华?那咱去“小清华”。读研去不了“巴黎北邮”?不如去美国体校。总是对自己无限地宽恕lenient,从来不逼迫自己追求与同龄人与社会刺刀见红地你争我夺。到了混整了跑到了美国真正的“无故事王国”没有故事地渡过半生,这就是结局?

这么一看,潜意识中自己已经回答了前一段的问题。舞台有退场口,故事有最终章。无论如何,我为了逃避故事的循环,走出了一条没有故事的路。可这与我想象中的解法与结局却截然不同。

我本以为,没有故事意味着我骑着吱呀作响的钢架梅花自行车,一个人从Aix一路骑到Nice的蔚蓝海岸。把自行车往沙滩上一躺,裤衩子都不脱就直接跳进地中海游向摩洛哥。可现实中的没有故事,却是我吭哧吭哧骑到山包上,大娘友善地向我挥手,大爷伸手就要拎我车问我这车挺贵吧。

甚至有时愤愤地想,哪怕生活给我开启“地狱模式”,我也会咬紧牙关拼尽全力。可软弱的小资产阶级的念头敲起退堂鼓:就明天不让你吃牛肉,你能坚持得住吗?最后,颓然发现,我从来没有经历过逆境。真正的逆境是没有选择,拼个你死我活最终还是败下阵来。而我,自始至终,每当遇到困难,总是抱着“大不了向下选择”的软弱念头,求仁得仁落得个不尴不尬的“与世无争”的境地。

无锡明天过生日

她24岁了,正是人一生最美好的年华。历经了千百年人类积淀的知识的洗礼,终于成长为“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可年轻的岁月却又不是那么顺利。抑或只有逆境才促使我们相遇。有时候睡着觉梦里都能笑出声来——倘若当时法语考过C1、倘若当时申了Photonics PhD、倘若当初去了浙大,都没机会在24的尾巴和这么好的一个姑娘照张照片。醒来却又十分颓唐:人未富,心已老。在自己最翩然的年纪没能遇到可爱的姑娘,何尝不是一种遗憾?

对她暂时还没什么进一步的念头。一是自卑,二是自顾不暇。爹说就算你现在收入翻倍,能不焦虑吗?想了想发现,还是得焦虑。就算刚下飞机年薪百万,想住上自己的“电脑桌不靠墙”、“阳台上有花房”、“泳池里葛优躺”的汤豪斯还是差距过大。干嘛想这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折腾自己呢?

要是12岁,我会在文曲星上鼓捣半天,用GVBASIC(Q-Basic)写出个程序一行一行地画出她的名字的拼音;

要是17岁,我一定会为她打印一张精挑细选的专辑,然后不经意地走到她座位前,半蹲着把CD盒塞到她的手心;

要是21岁,我会在她面前接球达阵,然后云淡风轻地掸掸肩膀鞠个躬闷声装大B。

可现在二十啷当岁,没车、没房、天天看电脑又近视皮肤还差、家里在北京没权没势,甚至聊完天后灰溜溜地发现如果现在不得不回国,连“家里预备一套房”都没戏,或许还得租房上下班甚至谈恋爱,瞬间就萎了。莫欺少年穷,可如果民脂民膏如剪羊毛割韭菜般被搜刮,那穷苦百姓大抵不乐意。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贫富差距一大,大不了贱命一条,匹夫一怒,血溅三尺。现在的统治学聪明了,把诛九族变成了421还房贷。想到这里,如果进一步自暴自弃、或是卖国求荣、或是打不过就加入,便通通掉进他们设好的陷阱里去了。我倒是有一个不成熟的却极为精妙的想法,可惜这里写不下。

周末甚至想写程序

上班三个月,突然发现自己似乎除了写码没有一件“硬手艺”拿得出手能混口饭吃。周五下班,本该放松心情,排解寂寞,却迟迟不愿把上班的MacBook Pro从书桌上拿开,换自己的电脑。大脑告诉我该休息换换脑子啦!内心却执拗地说写点程序对你以后好,听我的乖!

我确实有很多很有趣的想法亟待转化成一行行代码,但又不想急功近利。但又怕懒惰让我跟不上内卷的步伐,但又不稀罕与莫得情感的写码机器同流合污……

为什么不能把写码这件事,留给真正有兴趣的人来做呢?每当我缺乏兴趣时,我都会非常主动地让出机会,哪怕机会适合我的“前途”与“钱途”。潮流似乎是反其道而行之,盈余的偏要补足,缺乏的横加掠夺。难道两极分化才是社会熵体系的平衡点?

周五的WSJ上没有低于3M的地产

上周五的晚上一门心思想在周末来临前看完报纸,免得周末还得老想着花时间完成任务。

看报纸不知不觉成为了生活中一项任务。虽然依旧能获得新的观点和一些乐趣,但更多的还是功利驱使:少花力气了解美国当代社会;补习英文维持语感;有朝一日看到市场动向趁机捞一笔。带着这些不纯粹的念头再看报纸,就跟赌徒买球后再看球赛一样如坐针毡,很难享受比赛带来的快乐。

WSJ旗下一家网站叫做Mansion Global,主要任务就是展示美国大地上各类豪宅,宣扬资本主义的奢侈生活方式。每周五一般副刊就是各式豪宅展示,随便翻开一页,每个小方块上展示的豪宅,价格没有低于三百万美元的。往往是一条河边一栋三层小木屋,要价4.5M。这种与现实脱钩的钱不是钱的感觉,就像在侠盗猎车手里抢劫完银行还要用修改器改数额,才能买到一个沙漠中的存档点时WTF的心情。

我不想被消费主义与资本主义洗脑,但我确实也厌倦了书桌靠墙的逼仄。家里只有一个书桌四面不靠。虽然头顶却是低矮的弧形,但每次我坐在官帽椅上书桌前,那种气定神闲的感觉,是靠墙书桌电脑桌无法比拟的——甚至可以在奔腾Ⅱ电脑上打一下午桌面破坏王。

靠墙的桌子给人一种拥挤感。好像在上班,在上学,在摩肩接踵的闷罐车中焦急地等待下一次见到光明。我没法走到桌子的另一边,用截然不同的视角看习以为常的事物。墙角让野马般的思维不得不身陷囹圄。墙让人反思,但有时人不需要反思。中国人喜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所以建起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墙。美国人没心没肺,觉得门口遇到熊家里刮台风也事不关己,却也开始建墙。难道那个小盒才是人类永远的家?!

中美国运之争

资本主义的诱惑存在于方方面面。哪怕中国人已经在中国接受了足够成年的高等教育,依旧会不时瞟一眼对岸的风景。

室友大哥读完硕士来到美国博士毕业,如今已心之所向。张口闭口“得基于现实做打算”。如果在美国读博士的中国人大都这么想,那美国确实还有一把好牌。

华为被卡脖子。华为数以十万记的杰出中国理工人才储备,哪怕正面硬碰硬,只要规则公平合理,我有充分的信心群策群力共克时艰,中国一定能够复兴。

怕就怕在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更怕全明星和MVP打不过就加入。贰臣被自己人唾弃,被对面人用完了就扔,三国时候人们就明白这个道理,同样的故事还在不断的上演。可美国究竟有什么魔力呢?

力大砖飞,足够的短期利益能够拉平甚至超过长期的预期。如果人人都是资本主义的理性人,这套逻辑确实无懈可击。可看看历史,人类从来都不是数学机器。

脑子有些乱了,少说几句。我在美国的几大原因:空气好不容易生病;自己能不算很累地大致养活自己;不用过多地“磨平棱角”;能看到许多年轻时候感兴趣的“新鲜事儿”、谈到不同文明的见闻;想看看河鱼在海里怎么游泳。

美国还是一个独特的国家。

一般来说,理想的国家/文明可以有很多指标,比如桃核型人口分布、科技和军事指标较高、生产力高财富积累充足等等。曾发现有一类国家/城邦存在优势:资源充足、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高、人数少。往往这样的政体容易延续很久且始终生机勃勃。反之则不理想,就好比印度,每次打到后期都会住房不足、人们怨声载道。

美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受教育比例处于中游,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丰富。它成功地找到了一套机制,把雅典式城邦的存活之道迁移学习到了较大的人口规模上。世界可以有很多欧洲小国,但不会有很多美国。除美国外,目前尚无西方国家能够模仿美国的模式以养活近四亿人口。用abundant来形容美国是不为过的。

在中美的竞争中,倘若美国占先,那么美国大抵还是美国,中国仍旧是中国;若是中国最终胜利,那么世界上很难再有下一个美国。诚然,我始终希望且坚信中国将会笑到最后。但到那一天或许会有些遗憾。

人们说美国是一场秀、是一张棋盘、一展舞台、一纵世界文明的篝火晚会。倘若美国终将谢幕,那么在那一天到来前,希望人类已经取得了物质文明的极大富足。

无锡的生日

思来想去,作为一个朋友,能送给她的只有善良的期许。

二十四载冬夏,大半故乡,小半远方。初历人生坎坷,未免彳亍彷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愿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幸得相遇未晚,初识适意,再见如故。风华正茂岁月,岂效穷途之哭?春华秋实,修身利行。祝不负韶华,柳暗花明。

// 日常无锡结尾 虽然没有任何意义

Chen Ting

Chen Ting

The page aimed to exhibit activities & achievements during Ting's undergraduate & graduate period. Meanwhile, other aspects such as lifestyles, literary work, travel notes, etc. would interweave in the narration.

Leave a Comment

Disqus might be GFW-ed. Exc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