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忆程紫薇

小忆程紫薇

一个叫做程紫薇的姑娘

人类向往未知。

人总会对别人的生活产生幻想。

在2019年底,我不止一次想起一个叫做程紫薇的姑娘。

我认识她,大概是2015年7月。最后一次见到这个姑娘,是2017年1月18日。

我和她不熟,只是点头之交。

为什么总会想起她?

或许,是我很久没有再看到过酷酷的女孩子了。

也许自己早已不是那个酷酷的男孩了。

生活如此光怪陆离,仅仅平铺直叙地将其讲述,便足够波澜壮阔。


学法语

再谈学法语。

从2015年寒假重新捡起了久违的法语,报了《简法》、《走法》最后一期的中高级课程。自此以后,新东方的法语项目组全面转移到新教材,“喝nuá花椰”先生的故事在近三十年后终于于大洋彼岸画上了休止符。

2010年第一次在新东方学法语是在远大路校区,与北理工的冯晶老师学的《简法》初级课程。最初在附中跟叫Délia的法国女外教入门的法语,也是我英法文昵称的由来。尽管学了一年多,可法语的语法还是一团糟,学出来的水平相当于“实用法语300句”差不多。那个女外教不太会中文,而初中的我们英语也不是很流利,许多个周六上午都是在大眼瞪小眼和摆弄文曲星的英法语词典中度过的。

名单

2010年的法语记忆很短暂。学完了简法前18课,甚至还没摸到法语语式和时态的门。欢声笑语中度过的暑假,让我对法语有了比较好的印象。作为拉丁语系的正统继承者,法语各方面都“很讲道理”,有规律可循。法语很严谨,能想到的句子基本都能用法语以标准、易懂、没有歧义的方式表达出来。我想法语的思维确实在后面不断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帮助。


时间来到了2015年。去法国留学、真正把法语当做日常语言的念头开始在我心中发芽。因为周围的人如孟瑜、李熹辰、朱伟华等人都早已着手准备托福和GRE的考试,我便也有了紧迫感。当时心中基本有个大概方向,不会选择在北邮读研,去法国留学便成为了逃避日常生活、战略上藐视转码的好借口。

先报了新东方中级,认识了大力73徐晗和里斯宝鲍晓两位风度翩翩的女老师。不得不说,当时新东方法语组的师资里,还数大力老师讲课最好。先认识了一些同班同学,并在后来春季的高级上下课程中遇到了更多的、历史遗留的《简法》、《走法》派的学习法语的学生。

高级下毕业

因为是最后一期高级,很多人都抱着和我一样的心态,想着这次不报以后还要从头学起,这个高级班的人数意料之中的爆满。

在这期课程上,我遇到了许多经历各异、目标统一的小伙伴。大家的故事可谓异彩纷呈——学艺术、学导演、学绘画、学金融、学法语、学技术、做生意、驻外办公、纯粹兴趣、考研……而我也不再是班级里年龄最小的学员,心态上放松了不少。

在这里我遇到了程紫薇。

这个姑娘,怎么说呢?给我一种杨毅笔下刘语熙的感觉。正经八百的北京女孩儿,性格直率爽朗。头很大,黑色过肩直发,笑起来眉眼弯成一道月牙。在法语课上见到的不同的人,让我当年无处不在的偏见消减了许多。程紫薇(好像)是北服英语专业的,准备去法国读艺术管理相关的学位。

她朋友圈的艺术品 - The Man Who Flew into Space from His Apartment (1985) by Ilya and Emilia Kabakov

说实话,她的法语水平进步得并不是很快,直到高级班下结课时,有时还搞不清虚拟式何时用,怎么用。但她学得也挺认真,至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学法语。当时他和一个汪姓男生相好,两个人都奔着同样的赴法的目标前进,日子便一天一天地过去。

说起这课,尽管和栗子、Aurore等人做了一年多的同学,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一个北京的高中女孩,本科准备去法国读艺术的Cécile。她展现出了极强的自律以及学习的能动性,常常让我这个自诩的“法语爱好者”都自叹不如。到结课时,她已经能比较流畅地造句、日常对话了,而当时的我还只停留在大概听懂走法的级别。后来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这个小姑娘,是在空总对面的海淀护照办事大厅。她揽着妈妈的手臂,走向三楼。我看到她,没有打招呼。她独特而缤纷的人生篇章即将在五彩斑斓的画布上绽放。我想,那一定是一副能够进入现代艺术美术馆的杰作。


最后一次见到程紫薇是在2017年1月高教署的赴法见面会上。除了见到来自X的Erwan外,还意外地遇到一些熟人,包括汪程二人。那时我刚收到苏蓓蕾的录取,意气风发,自然也喜上眉梢。和她俩交谈两句,互致祝福,便是同学一场的注脚。

头像

再后来便是如今。其实在出国后的这段时间,我曾数次偶尔想到以前生命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各式人等。这些去往法国、学“商科和艺术”的女孩儿们更像是一个记忆整体——阳光明媚、清风拂面、笑靥如花。我想,程紫薇或许是这个整体最好的代表。


人总会对未知充满了畅想。想来,我的“法国梦”,很大程度上是想当然的一厢情愿,与未知激发的肾上腺素共同作用而成。

总说“想不到,有一天自己竟变成了最讨厌的模样”。而行将开始“码农”生活的我,也无可避免地走上了这条路。没办法,只好矬子中拔将军,选一个尽量与码农少沾边儿,和自己的愿望靠的近些的方向走下去吧。柳叶刀烧烤店

我喜欢这姑娘吗?当然。但我并非单纯喜欢她这个人。

程紫薇长得挺好看,但也并非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容。她努力学习、认真地一字一句地道出未来的模样,却也并非天资聪颖。她的性格很吸引人——落落大方,光明磊落,敢爱敢恨嬉笑怒骂波澜不惊。倘若喜欢上这样一位北京大姑娘,一定是很有福气的。

我更在乎的,是这位姑娘身上那种不疾不徐,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未来的特质。在外见过许多女孩——小仙女、小公主、“猪猪”女孩、花蝴蝶、孔雀女、假小子、小棉袄、女博士、作女……无论亲眼所见还是道听途说,都略知一二有所耳闻。留学会切实地将人置于学校和社会的缓冲区,身边人的组成与高中或本科迥然相异。当然,这样的“奇葩”,能让我贴上标签开始judge的人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姑娘则是淡如一瓢清水般踏实、努力、勤奋地奔生活的普通人。

我也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要说我有什么特别,或许是我一直试图消磨掉自己身上的“特别之处”,从而圆润地挤进主流圈子——我的特别在于有意识地变得不特别。越是这样维生,就越会对特别的人产生好奇与向往。

怎样才能在主流社会悠然自得地生活,又保有一亩三分自留地呢?怎样才能在生活中见到不同的人呢?


前日在不知是知乎还是地坛看到的帖子:湾区单身男程序员的背景都太过相似——本科重点高校理工科、硕士美国名校转码、入职后湾区“三俗”、兄弟们七手八脚地裸奔。恍然大悟,翻翻自己的“社会人”朋友圈,似乎愈发有向这个方向发展的趋势。

翻罢近三百人的朋友圈后一声感叹:如今自己的生活中,太缺少像程紫薇这样的姑娘了。与其顺从地奋斗,为何不“反叛”地追求?缺少特点,正如水滴于洪流。

我想过上主流社会的成功人生,又想跳脱主流,结识相知程紫薇这样的女生。这究竟是不是一种奢望?

在人生的下一个十字路口,当我茫然四顾望向远方,不禁时常回想,那个叫做程紫薇的姑娘。

Chen Ting

Chen Ting

The page aimed to exhibit activities & achievements during Ting's undergraduate & graduate period. Meanwhile, other aspects such as lifestyles, literary work, travel notes, etc. would interweave in the narration.

Leave a Comment

Disqus might be GFW-ed. Exc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