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不来布莱德

来不来布莱德

This degree is brought to you by Amazon

上周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大意是“企业应该参与到工程学与应用专业的教育当中”。作为讨论高教的副刊的一部分,文章主要谈的有两点:如何学以致用——把四年制本科教育与职业发展结合;以及如何学有所长——学习市场需要的技能。

工科专业和许多面向就业的专业,实际上并不需要高超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就像人们常说的,许多工作不过是拧螺丝钉,人人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工作即可。副刊前半部分讨论了许多诸如“终身学习”、缩短本科学制、技能证书化的内容。而这篇文章则主要说的是企业在相关专业的教学中也应占据一席之地。

读研之后,我才发现“学生邮箱”有诸多好处——比如AWS、Azure学生计划,只要用学校邮箱注册,不仅毕业前始终有免费额度可以随便试验自己的想法,哪怕操作失误被薅羊毛损失几万块也有学校兜底。而学生身份所带来的优惠或免费的企业服务、技能培养不仅限于技术工种。(自己囿于技工的一亩三分地举不出太多例子)比如3D打印、CNC制造、多媒体设计剪辑等等。当初为了了解Esri的软件是做什么的,我还去听了好几节学校图书馆讲ArcGIS Pro的课程。学生的背景五花八门,比如城市规划、历史学、社会学、土木工程等等,大家都能在学习Esri的工具的同时,逐渐积累职场上真正用得到的技能。这便是学校和企业有机结合的较好的范例。

相较之下,本科的经历称得上是反例了。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布莱德校内“实习”。所谓实习,就是花了两天时间,在学校里一个关系户开的工厂参观墙上的展览板,走过场参观光纤车间拉光纤是怎么拉的。这种“校企合作”实在难称得上有效。几点原因:所见所学与市场需求完全脱节;与主流技术相去甚远;“只可远观不可亵玩”,根本没有上手机会,无法切身体验。就连在光研院玩儿光纤熔接机、OTDR的半天儿都比布莱德强得多。

造成这些问题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上来讲,许多科技领域,中国在追赶当中。如果在北美,没准学生就可以与Coherent、Thorlabs这样的企业合作。当时去NetApp参观也感觉很平常,就像随便去个布莱德一样。但有些学生就可以借此机会与公司员工进一步交流,进而引发兴趣在某一特定工程领域钻研,在未来的职业生涯里反哺这个领域。认识的同学就有毕业后直接去这些企业工作的。而我猜所有去布莱德参观过的学生,应该没一个有兴趣在那儿工作的吧……主观上而论,本科的校企合作像是为了完成指标而走过场。学生不愿意去,公司人嫌麻烦,最终两头不讨好还费时费力。

本科还有些其他的校企合作的渠道。比如微软俱乐部、谷歌开发者社团或者阿里俱乐部等等。但是这些组织依旧有些流于形式。常见的模式是:一两个带有目的性的组织者招徕一群“吃瓜群众”,然后开宣讲会放PPT、发企业logo小礼品、拍照做宣传。最后这些负责联系的同学或许能够获得一些接触企业的机会,但大多数同学就打酱油了。不否认,这样的形式至少比布莱德强,哪怕随便听几耳朵也能了解些行业最新的动向;但依旧没有提供让更多学生接触真实工作的机会。反倒是企业赞助举办的竞赛、会议成为了聚集、锻炼、输出人才的渠道。因为竞赛名次切实关系到学校的排名、社会影响力,所以学校会更加重视,也更能吸引想从中“有所得”的学生参与。有点本末倒置的感觉。

最后想提到Tyler老师。他的精力集中在(本科)教学,课从来都是一丝不苟,从最能锻炼学生技能的角度设置课程。课程难度不高,但梯度拉得很开,不会有学不会或者吃不饱的现象。作为反例,不指名道姓,就好比一些tenure的教授,一学期有四分之三都是课下读论文,课上读PPT。后者更像我本科遇到的教学方法。对于能力足够强,有毅力自学、持之以恒地思考的人来说,或许后者更能激发其潜能,毕竟其难度更高、更为贴近科研前沿。但对于像我这样:读大学本科前比较懵懂,对本科教育的期待是“新手村”、“playground”、尝试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试错试验场、以及有问必答的教学“工单系统”的服务提供者的学生而言,意识到该如何读书时多已行将毕业,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不说,还不解风情地耗费了老师和自己的大把精力。或许如前者主动引导学生了解实用技能,将行业实情融入到教学之中,更利于我这样实用主义的学生尽早了解到工作所需技能,学会“一招鲜”让心里有了底,才能放开手脚去探索知识的海洋。

美国的高等教育“产业化”为学术卫道士所不齿。但我却非常欣赏美国高校这种“一分钱一分货”的“资本主义”市场化教育模式。本科教育培养方案似乎想把每一个人都变成科学家;而研究生却让我重新领悟了本科教育原来可以是开放式结尾的。Tyler老师做好尽职尽责的“客服”的同时,又是学术水平不俗的科研人员,从而一五一十地帮我厘清许多古怪的点子。作为购买高教“服务”的顾客,我对这种“花钱花在刀刃上”获得的回报而感到十分满意。


另:今天是WSJ毕业优惠的最后一天,之后涨价就不再订了,因此读报纸的日子也就告一段落啦。

希望自己在接下来的日子好好读书,把想读的桌面上的书大致看一看,重新养成阅读的习惯。

等以后有了钱与报纸再会吧~

Chen Ting

Chen Ting

The page aimed to exhibit activities & achievements during Ting's undergraduate & graduate period. Meanwhile, other aspects such as lifestyles, literary work, travel notes, etc. would interweave in the narration.

Leave a Comment

Disqus might be GFW-ed. Exc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