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点滴随记 - 191004;来杜克后见的三个人 - 6

生活点滴随记 - 191004;来杜克后见的三个人 - 6

一天聊到姑娘后的一点杂感

姑娘

I’m never audacious, maybe some time I am - but let’s say, seldom.

I’m never confident, throughout my career as a student, starting from 5th grade.

My instructor told me: 你缺少魄力。我至今都难以忘怀的老师随口的一句评判——这种话怎么能直白地跟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说?就算是实话,也应该引导,而非断言地教育学生。或许她认为我悟性高?能够自己纠正这个问题?显然她错了,我试图纠正,但终究挥之不去这个阴影。就像人们说,你永远无法完全准备好。而我永远无法做到我心目中“有魄力”的境界,在心路历程中反复自责与自省,生发了许多代偿性增生。

“柔弱的小小玫瑰 害怕心碎 天真用刺來防衛 針鋒相對”

真的不能在晚上讨论感情。本来昏昏欲睡,突然就精神抖擞。是啊,我又有很久没有遇到过心动的感觉了。上次还是在bobo离开的九月,再上次或许在更之前的夏天。我很少动情,但一旦动情内心就变得脆弱和失落。总会责备自己为什么还是没有准备好,在遇到对的人时处在错误的时空之中。

或许最终,我会和一个那样的姑娘结婚——并不漂亮但面相落落大方,勤俭持家而温良恭俭让。不卑不亢而能够独立思考,不会试图理解我的错乱的纷杂的精神世界,而是在我低落时安慰我,在冲上浪潮之巅时伴我同行。

可我很早就决定了自己与视界的命运。我将度过平凡而充实的一生。我不会从事改变历史的事情,我的记忆必将湮没在众生往世的轮回中。我生命的重心将是我身边的人,我的家人,我的爱人,我的朋友,我的微小社交圈。我拒绝为伟业付出,因为使命曾将我拒之门外。我只关心社会与文明最微不足道的涨落,而不会从平坦的宏观去记述历史。

习得的审美令我偏爱小家碧玉,可或许我最终将与落落大方的新时代女性组成家庭。在观察世界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美不一定是主流,有时或许曲高和寡或走火入魔。而追随主流,是将自己如牧人般投入巩乃斯马群的最佳捷径。我决意湮没在滚滚红尘,自然要奋不顾身地追随主流,引领主流,在主流社会做个弄潮儿。可实际却总是逼我走向相反的方向,在人群中多看一眼便会被你瞅啥相中;三个和尚永远不会没水吃。做个能干活不思考的芦苇或是韭菜就那么难吗?为什么不能停止胡思乱想,让社会压迫一番,尽早地失去年轻人的气盛轻狂呢?

扯一堆有的没的还不是因为乱想。有眼缘儿的妹子只不过是个由头,每次从妹子就会想到自己没钱没妹啥也不会,进而想到家庭琐事,进而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这或许也是我为何没有恋爱经历的一大要因。

安眠吧,明天还要上班。
快睡吧,明天还要高考。

每每度过这一一个夜晚,人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迈过一个坎。人的一生有千千万万个坎,可每到这个时刻,内心止不住地心潮澎湃,好似初生似的肾上腺素勃发,满身满眼跃跃欲试。

而这一切的一切,这些胡思乱想,仅仅是因为那个漂亮姑娘和我说了几句话,而后我发现她是无锡人。仅此而已。

茫茫人海中短暂一瞬人们交错。我便断言了一切,而她一无所知。

可她的笑容,好似让我在凌晨两点看到了初升的旭日、灿烂的朝霞,或是CC的羞赧,或是辛辞的回眸,或是邹邹老婆的牵手,或是种种。

天气预报明天最高气温36℃。从微凉到炙热再到微风习习周身畅爽的黄昏,不过是一个寻常的九月天。


今天在熊猫快餐吃饭,看到男生女生愉快地聊着。家长里短,留学生活。

今天在564课上,看男生和学姐聊着ResNet,而我像傻子一样听了满耳却云里雾里,再感错失良多。

或许几十年后,我们的地球母亲就要交给人工智能暂时代为保管了。人工智能能预测所有的未来,它能读懂我的心吗?

若能,那我便从此安心地长眠。直到永远,直到时间的尽头。


找工作时遇到的好人

感谢Ric,在最迷茫的时间给钱写程序,让我相信自己走上了正道 感谢Marwan,让我知道作为一个写程序的更重要的是什么 感谢Erin和Cameo

找到工作以后再仔细写。暂时略过了。


Audacity vs Cautiousness

果敢与谨慎,对我而言一直是一对无法回避,难以排解的矛盾。

就拿待人这件事来简单说说。经历了很久的试探、挫折、调整,目前我对于与人交往的理解是这样的:当周遭的世界对我很友善,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自己是一个好相处的人,但更多地反映的是周围的人素养很高,彬彬有礼,善良而包容。每当我做傻事的时候,他们依旧能够包容地等待我自己纠正错误,于无声中鼓励与促进我的成长。

一下子想到的近来的几个例子:第一次在Juju和邓吃饭不解美国小费文化、耽误少鹏一整天时间考驾照、Drew的会面、问Erin的很无厘头的问题。

美国或者西方文化中这一点我尤为羡慕:尽管有时人与人关系没有那么亲密,但也不会因为一点小的失误武断地评判一个人、给一个人打上标签。或许这种现象更多地存在于学校中,但在美国社会上我也能略微体会到这样的特质。相对地,在国内,我更多的也是更习惯的做法,还是按照习俗礼数,什么事情都要按照公序良俗走个过场,避免给别人留下不佳的“第一印象”。而在美国,很多时候我做事情没有那么过脑子,把方方面面考虑周全;而是想到什么说什么,优先表达而滞后反思。甚至包括我的同学们也在不知不觉中互相影响着,更多了几分Audacious地、做事闯劲儿十足的“西方做派”。个人觉得是因为美国对于这种个人意识强烈的个体,更为习惯也更为包容。眼见为实,跟着本科生和当地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学习、适应,自己也会慢慢融入这种思维模式当中。

但是在人际关系这件事上,我依旧是很小心的。对于很多事,我的寻常路径是:先胆大包天,直到撞了南墙或者捅了娄子,然后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谨小慎微,在边沿不断打磨,最终形成最佳匹配边界。这么一想,从小到大作为学生捅的几个篓子基本都是这个路数(笔记本、乒乓球、运动会、作业、计算物理、C++)。这个套路对于有些情况非常理想,比如怎么捅也捅不破的边界,我便能走到很远很远;或者非常严格和脆弱的边界,轻轻一碰就破,也好立即进行fine-tune。但对于距离适中,捅破了代价很大的事物则不是很得当。

人际关系便是这样一种。人生中有很多次,我已经在对方的脸上看出挂不住但还要保持微笑的表情了。这时候我意识到,或许是自己情商太低了。于是我愈发保守,无过便是功。这或许也是我没能在恋爱方面有所建树的重要原因。很不希望别人,尤其是有好感的姑娘会因为我不得当的作为而心生不悦。况且自己也没有把握打包票能呵护一段感情,自然怠慢了下来。

谨小慎微,是阻碍我在更多领域更进一步的最大绊脚石。又回到了上面老生常谈的“没有魄力”论。实际上,我是很有自信的人,但在太多的领域,因为触碰到了自以为的“边界”,便变得迂腐守成起来。在无边无垠的草原上,我能肆无忌惮地撒欢儿——没有人能俘获我的想象力与好奇心。但在约定俗成的领域,我又像牢笼中的金丝雀、竹鼠,任人宰割,噤若寒蝉。如何才能突破这样的思维定式,是我接下来一段时间需要不断试验、探索、总结的一项任务。


看到了三幅很喜欢的印象派真迹

La-Promenade-Renoir

La-Danse-a-Bougival-Renoir

Woman with a Parasol - Madame Monet and Her Son - Monet

凡是美术馆,有莫奈的地方旁边一定有雷诺阿。虽说对印象派艺术欣赏只是门外汉,但这二位画家的作品风格最为鲜明,也是最讨好眼球的,且存世量颇丰。因此在不断逛的过程中,逐渐开始关注他们的画作。

这三幅画分别记录了青年男女生命中的几个重要节点;这三幅作品的真迹则分别存放在三个不同的博物馆——洛杉矶盖蒂中心、特区国家美术馆、波士顿艺术馆。有幸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1712, 1810, 1910)里看到了他们的真容。当然还有一众其余的优秀作品。

有时人们会觉得,印象派画作并没有文艺复兴后期的写实油画、或是荷兰十七世纪的静物、肖像、市井叙事画作更具艺术性。那些油画线条扎实、构图典范,让人惊叹于古时画匠的精湛技艺;而印象派大师的作品则看上去朦朦胧胧,没有体现出其扎实的基本功。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近视眼的观察,我还是很叹服于印象派作品的笔触的。比如莫奈的很多的刻画河流、港口、湖泊的作品,远看很普通像泛着迷雾;中距离观察时能依稀辨别画中的元素;而走近看时则会惊叹——看似杂乱无章的涂抹,究竟是如何表现出实物和倒影的分界线的?再次走远,再走近,仍旧看不出端倪。水面上和水面下,近处看起来画法别无二致,但只有离远了看时才能看出这条模糊的分界线。这种含蓄、并非锋芒毕露的画法,倒是别有一番滋味。

再说三幅画的内容。第一幅雷诺阿的林中散步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约塞纳河畔、枫丹白露森林漫步;第二幅则是布尔吉瓦热闹的集会上,动机明确的男士邀犹豫不定的女士共舞;最后一幅莫奈则是少妇带着孩子在市郊的草场沐浴阳光。喜欢这几幅画的原因是既因为其鲜亮的场景和丰富的色彩,又在于其对于寻常场景的生动记录与升华,还在于其反映了青年走向壮年过程中几个重要的人生节点。看到这些画作,不会有看宗教画时那种谨慎而不解的情绪,而能共情地体验、想象作者创作时的心情,以及画面中人物的情感。

看到这些画儿的时候,嘴角不由自主地上扬。或许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就是如此吧。


Airbnb的变迁

垦丁民宿

第一次用Airbnb寻找民宿是在2015年8月。当时Airbnb还是新生事物,带着尝鲜的想法,我踏上了号称民宿天堂的宝岛台湾。

台湾是一个非常流行民宿文化的地区。甚至可以说,在台湾一些城市,民宿比宾馆更得人心,更为普及。整体而言,我在台湾的民宿体验是极佳的,甚至到现在还和其中一家民宿的主人保持着联系。这样优质的体验让我对Airbnb一直印象不错。

铜锣湾民宿

第二次用Airbnb是在去香港的时候。长期在大陆生活,无法想象香港的消费,觉得一晚上五百多的简陋宾馆实在不值,索性找了家靠近铜锣湾的民宿住下。当时还闹了笑话,凭地名想当然的以为铜锣湾是靠近海边,远离市区的地方,结果到了才发现是城市最喧闹繁花的街区。在一个逼仄的小屋面对蟑螂骑脸,心理阴影不小。

之后在国内还为了图便宜用过青桔民宿等服务,在此不提。

费城民宿

来到美国后才有了第三第四以及更多次使用Airbnb的经历,归根到底在于美国的旅馆价格很高,算上汇率更高,实在消费不起。在村里简单的三星酒店就要85刀一晚,到了市中心如芝加哥、华盛顿、纽约、波士顿等地,甚至200刀一晚只能住到最普通的酒店。相较之下,民宿空间宽敞,设施齐全甚至能做饭,价格合理,一下子成为了穷游的不二之选。

然而,多年变迁之中Airbnb也逐渐变了味道。从最初的分享家庭的快乐,到如今的见不到房东,还是沧海桑田。一路上民宿住过来,总结出了几个想谈的点。

  • 更加规范却失去了人情味

这次在美国住的几个民宿,特地找了主人会说中文的家庭。因为父母不会说英文,想着见到房主时至少能够交流。结果让我大跌眼镜——除了在我们村里住的Nathan的公寓,其他地方全都没有和房主超过5句话的交流。从留宿的角度看,越少的交流或许会造成越少的相互打扰。但按我理解,Airbnb的初中本来不该是分享吗?连交流都没有又怎能分享呢?

相对地,其服务更加规范了。每家都有Airbnb配送的集团杂志供租客翻阅;每家都或是雇佣了专业清洁人员、或是将毛巾被单等送至清洁公司清理。在城市的几家民宿全是通过键盘锁入住,而每间客房都有单独的钥匙锁门。这是好事,但我更怀念当初在台湾和香港时,能和不同地方的房主或深或浅地交流的年代。

  • 自助入住,廉价宾馆

说到入住,美国如今的Airbnb更像是廉价旅舍。标称的价格很低,但杂七杂八清洁费税费一加,总体价格并不比正规旅馆低很多。过去,在宾馆和民宿价格相当时,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民宿,期冀在民宿中遇到朋友,积累故事素材;但现在在美国我更倾向于住旅馆,哪怕旅馆更贵——民宿失去了故事后便成了稂莠不齐的廉价旅馆。

  • 分享素质下降

另外一个令我降低评价的原因是同租者的素质下降。这次美国行程有两次是和多人合租一个house的不同房间,并共用厨房卫生间等设施。结果一到晚上早晨,厕所变得很乱,厨房放的吃的也被人吃了……进而让我大放厥词地judge了美国人和印度人的教育水平。外国人似乎没有慎独的概念。相较之下,出门在外的国人素质明显好于其他国别的人们。之前也分析过这个问题,结论就是随着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国人的素质在稳步提升。再要深究就要搞人种达尔文主义了,该政治不正确了,就此打住。


姜墨泉和李辰凡

突然想到了两个同学,想随便简短地写写。希望不会跑偏。

  • 第一次见姜墨泉的场景:迎新LSRC见面会,腼腆,典型理工男,浙大CS有水平

LSRC

我第一次见到姜墨泉,是在2017年8月底的新生见面会上。刚来学校的新鲜劲儿还没过,又被各种orientation忽悠地云里雾里,见谁都想elevator pitch一下。那天在LSRC的扇形教室里,旁边坐着的正是姜墨泉。说了两句,我便有了对他的最初印象:浙大CS,腼腆,典型理工男。

因为看到他的电脑时MacBook Pro 15寸,我相信他一定是搞编程经验丰富的。随便东扯西扯了两句,就算认识了个新同学。他说话简短,英语也和我一样磕磕绊绊,但能够看出他有很多能够表达却不想表达的东西。在这之后,因为我第一学期并没想好转码,也就没再和他有更多的交流。

  • 第一次见李辰凡的场景:微信直接被加,忘了什么由头,在551上见到

有天晚上突然被一个女生加了微信,聊了两句她说她是李辰凡。我有点莫名其妙,想了想也没想出在哪儿见过这个新同学。直到后来前几次551编程课上,我才第一次见到这个女生。李辰凡瘦瘦高高,长得挺漂亮,说话有女生常见的大惊小怪的节奏感。简单认识之后,我便了解到她也是转码大军中的一员。同时,也通过这样的渠道,认识了更多的同专业的同学和朋友们。这便是后话了。

Refer

事实上,我和他俩一直都不是很熟,大约是互相知道存在但很少交流的关系吧。我最初没想好转码,后来又半年没上课,其实和本专业的很多同学都不是很熟。一直以来,李辰凡总发弱弱的朋友圈,让人觉得很有爱;姜墨泉一直让我觉得技术很厉害但是不善言辞,只有在那些年轻人社交场合的合影上,才能看到他的身影。后来,看朋友圈这两个人在一起了,我还觉得挺适合——一个古灵精怪,一个憨厚有才学。我一直以为,互补型的情侣总是更有潜力,因为长久地相处过程中能够不断从对方身上学到、看到自己所欠缺的,在互相学习中情谊渐浓,有利于关系的稳步前进。就好比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一个逗哏,一个捧哏。而相似型情侣则两极分化较为严重,爱憎分明。方向相同或许是自激放大,直到饱和;方向不同则不撞南墙不回头,倔得牛都拉不住。正好比楞次定律,想要互相靠近的时候拼命往后躲,想相互分离时非得全身过电才能斩草除根。又开始胡扯了。

  • 最后一幕

云计算课程姜墨泉说得了个A-,这便是我对他俩的最后记忆。在2019年春天,我们都上了系里jab老教授的一个云计算水课,课上内容就是介绍最新云计算相关技术,因而被许多学生视为找工作省时间神课,每年都供不应求。

最后答辩,他俩理所应当是一个组,讲了一个用云计算实现的分布式的系统还是啥的。由于讲得不是很清楚,或许有些磕磕绊绊,最后姜墨泉跟我说他得了个A-,还有些不服气似的。我想,一个分数似乎也没有太多的意义吧,毕竟他们二人行将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了,便也没吱声地打哈哈过去。

集体照相,毕业一别。给冯缘和他们以及其他的CS、ECE比较熟络的朋友们拍了些毕业照。那天天气阴沉沉的,拍出来也不够理想。午后傍晚准备去大四川吃散伙饭前后还下起了雷阵雨。就像之前说得那样,脱下毕业礼袍,大家似乎一下就变成了社会人,话题也从刷题找工作上课毕业变成了家庭琐事衣食住行未来打算。很羡慕他们从2017年底一直相辅相成走到今天,并双双收获了Facebook,Google的高薪职位。

最后便是前日,群里看到他俩不忘回来帮助大家求职,便想起了作为边缘朋友与他俩的往事。也是标题中三人之二。

把这些胡言乱语平淡如水的事情记录下来,甚至直接把真名写在这里,无非是储存记忆。回首看来,我甚至连初高中同学的名字都记不全了,连本科同班同学的去向都无法说清。自己一直是个掰棒子的狗熊,只能记住当下,时间轴上妥妥的近视眼。这很可怕,令我警觉,因为一旦忘了过去,又看不见未来,整个人就像是密林中迷路的婴孩,就算存在也毫无意义。而这些记忆虽说平淡,但总能让我在回忆时感受到力量,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跨越隔阂的、人与人的共情。也许把这些记忆藏在心底,直到面临摄魂怪的时候,才能更有勇气地召唤出保护神吧。Expecto Patronum。

Chen Ting

Chen Ting

The page aimed to exhibit activities & achievements during Ting's undergraduate & graduate period. Meanwhile, other aspects such as lifestyles, literary work, travel notes, etc. would interweave in the narration.

Leave a Comment

Disqus might be GFW-ed. Exc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