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偶然想到,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可替代性是决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曾有疑惑,为何金融行业能够在当今社会独占鳌头,成为炙手可热的就业领域?
参考了知乎相关的回答,得到了一些启发。
前些日子和高中的老友们小聚,话题也从回忆过去的日子逐渐变到了展望未来。之中两个同学都是Mechanical Engineering专业的,虽然他们都很出色,但我仍旧为他们感到有些惋惜:凭借他们的智慧和能力完全能在其他更热门的行业和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就像Z,他对力学与微分方程组的理解完全超过我,数学能力也远比我强,但他在面临MSc的选择时仍旧停留在ME,Stat只占了一小部分。或许真的是对科学的喜爱?从我的角度来看他完全值得更好的前景与“钱途”。谁知道呢?也可能是我的观点有误吧。
从某种意义上,我有点反感金融行业,原因之一就是准入门槛太低而获得的回报远高于付出。十余年的马克思经济学的浸淫,我比较相信价值应该通过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力进行衡量。显然,在这个时代,对于一些行业来说,我的大多数同学都是overqualified水准。倘若他们选择诸如金融,衍生品交易,Quant的方向,一定能达到平均水准之上。可是,我们出于理工思维,或者是pragmatism的影响,都选择了这些学习曲线并不平坦,以后出路高处不胜寒的领域。其实也可以说是有点眼红:为什么金融收入高?
于是就有了上面的链接。看完之后我还是有点不服气。的确宏观来讲,客观上金融业起到了调控经济,合理化分配资源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并非主观能动所造就,而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的影响。从人类可见最长远的角度来看,终极的目标,无非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尽可能长地延续人类文明。已经填饱了肚子,唯一的追求便是哲学、艺术与科学。
金融时而促进,时而抑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由此促使了大量的从业人员能够从中分一杯羹。他们对社会做出贡献了吗?当然,而且贡献还不小,远高于辛辛苦苦亲自下田种地的农民。但他们获得的报酬与付出对等吗?不对等。或者说,他们的可替代性并不低。
这里便产生了另一个问题:通过金融来支配资源是否完全合理。根据我所观察的,诸如生命科学、化工、机械工程、建筑业,即使其毕业生获得了与热门专业同等学力的文凭,他们依旧无法在薪酬方面与他人匹敌。在中国这种现象比较明显,一来是因为历史的进程,二来是国家政策的管控。观之欧美,这种现象有所减轻,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的影响,似乎中国的不平衡仍旧能够蔓延到全球。也就是说,在一些领域,付出等量的无差别劳动力,获得的等价交换物数量不相等。刨除“历史进程”的影响,是不是可以粗略地讲,金融并不能完全合理地支配资源呢?
这个或许是错的结论令我无法释怀,因为我已经有点习惯于热力与统计学的思维了。世界这么大的基数,怎么会有非平衡态的存在呢?在化学中,在热学中,这种不平衡一定对应着外界的做工,外界的影响。仅对于上述问题,我始终没能想明白这个“无形的手”究竟是什么,又是如何影响着资源分配,社会运行的。
扯远了,上面生出的一大感慨就是“男怕入错行”这句俗语,实在是经过了时间的检验的真知灼见。我侥幸进入了一个还不算太差的领域,虽说懒惰但也在四年的时间里细细耕耘,有了一小片自己的田地。但面临又一次的人生岔路口,诸多的选择摆在我的面前,究竟选哪一个又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上一次高考时,我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却因为立场不坚定而被老师和长辈撺掇改变初心。结果自不必说,有果必有因。这一次我希望坚定自己的立场再不动摇,但我出国留学的出资人不可避免地享有话语权。又一次犹豫。
根据我自己杜撰的可替换性理论来看,结果非常明显。去美国,可替换性降低,成本高,方差小但平均水准较高。找一份外国的工作,做几年假洋鬼子,幸运的话回到国内时恰逢第一个一百年完成,过上小康生活。去法国,可替换性升高,成本低,方差大平均低。我需要面对的是未知的前途,以及不知是否能够承受的未知的压力。找一份家人都没听说过的工作,有可能会变得非常多姿多彩,也有可能完全变成闷罐子甚至连女友都找不到。
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赌一赌,摩托变吉普。不得不承认,上一次被撺掇也是因为自己立场不够坚定,赌性有点强。我明知道自己上清华最多只有50%的概率,还是决定赌一赌。最终的小样本也是4/7的概率,我恰巧被关在门外。
这一次,我又想了,如果走了方差小的路线,可能一些鸿沟一辈子就没法弥补了。但方差大的路线真的是前途未卜,我有魄力和胆量去走吗?
想着想着,问题的一种本质便落到了——我究竟想依赖自己的哪方面能力立足于社会。
学术和智力是最先被我否决的:可替换性太高。君不见,高考那年我仅是1000/100000的部分,尽管不愿承认,但确实难称优秀。如果想在智力和学术方面有所建树,我的平均水平线只是前1%。对于每年数十万的出国留学大军而言,只不过是几千人中微微发光的一员而已。若是正态分布,只是在2-3sigma之间的一点,与优秀相距甚远,甚至离良品都有一定距离。真的很难,以我对自己的了解而论。除非彻底放弃自傲成为芸芸众生,我几乎没可能作为最优秀的人来完成一个名校,具有含金量的PhD。
接下来是情商与人际交往。我蛮可以说自己情商不低,但说出这句话的同时,就会被潜意识划到情商极低的理工男的那部分。大量事实表明,我只是个情商普通,并不懂得“来事儿”的理科男子。反应也没有过去那么灵活了,很多时候只是循规蹈矩做好本分的自己,不再奢望非分的运气。要是做公务员或者国企办公室政治家,怕是难得长足的发展。
文字能力?每个20多岁无所事事的青年都会幻想自己是一名作家。当然,我已经很少幻想了,得到的回报便是拥有了还不算太差的文字产出与鉴赏能力。或许,在职业之外,做个懂得物理皮毛的现代编辑应该还能胜任。但显然凭借贫瘠的思想和薄弱的积淀难成大气。
想来想去,我最引以为傲的能力或许就是上手能力了。从小到大太多的事情无数次证明在这方面我超过大多数人。但我仍不清楚是否这种盲目自大是因为我见识短浅。天外有天,我希望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充分验证自己能否依靠这种能力轻松而富足地立于世间。
假如我真的想活得不那么疲惫,稍微体面,那必须尽快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独当一面的能力,并尽全力让这种能力飙升达到一枝独秀的程度。
过去曾一直奉行所谓“灌木丛”理论。专业学习能让人长成高大的树木,但耍小聪明只能长出一片低矮的灌木丛。当时我就暗自决意:我要长成一片森林。但2017年年初来看,这个目标也只实现了70%。自己只是一片果园?不高不矮,有点作用,可替换性很高。
于此,我希望,接下来的一年完成未完成之事宜,尽可能快地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竭尽全力让它长成太空电梯。
附:2010年起年度回顾备份
怀念百度空间
2010
2011
2012
2013
2013-2
2014
2015
回看2013年的记录时,突然发现我的心魔已随gtx970的到来而破除了!
是的,我接受了,我就是个普通的,没啥报复的年轻人而已嘛~
说白了,就是核心竞争力……
The previous duoshuo comment system stopped service. Please use disqus or submit issues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