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这件事 - 补遗1
200116 继续补完
职业规划杂谈
在下面补充一些2019年有关求职的其他话题。目前想到的有:我的意向公司列表,以及这一年内对我帮助最大的一些人和他们的事迹。
跟随主流
不要认为自己的案例很特别
意向公司
如何确定我想投递哪些公司?由于暑假时报了刷题课,服务人员比较负责地随时响应问题、提供相关资料。其中他们整理了一份包含上百个科技公司、雇员人数、规模、“分级”和地点的列表。因为这些内容基本是刷题找工作的人公认的,有了这份资料确实省了不少时间去自己调查。因此,我的策略是:首先选出我感兴趣的,其次选择方向相关的,最后选择排名靠前的。就这样,组成了我感兴趣的公司列表。
意向公司列表
- Target List (Organization Clarification)
- Which Organizations do you want to work for?
- Defined by field, type of organization, geographical location, size
- Geographical - preferred to neutral:
- Seattle, SF, San Jose, Silicon Valley;
- North Carolina, D.C., Texas;
- Los Angeles, San Diego;
- Northeast, Middle.
- Field:
- Fast expanding web 2.0 companies
- Smaller app based start up
- Traditional software companies
- Health industry IT; Fintech; Education; AI & Autonomous Vehicles
- Tiers:
- Tier impossible yet
- RenTech
- Tier 1
- Facebook - new grad freeze?
- Google, Mountain View, CA
- Apple, SF, CA
- LinkedIn, Sunnyvale, CA
- Amazon, Seattle, WA
- Microsoft, Redmond, WA
- Tier 2
- Airbnb - no longer
- Netflix
- 2 Sigma
- Uber
- Adobe
- Zoom
- Palantir
- Lyft
- Youtube
- Box
- Hulu
- Slack
- IBM
- Tesla
- Motorola
- Tier 3 and below, refer to the other document, list a few interested
- Qualtrics - no sponsorship, question asked no replies.
- SAP
- Bloomberg
- Pocket Gem
- Walmart Labs
- Wish
- Homecourt
- Salesforce
- Bytedance
- Douban
- Xilinx
- Synology
- Tier Reference possible
- Pony.ai
- Citrix
- Bytedance
- Tier impossible yet
所谓“喜爱”的公司
个人成长环境所限,对于大公司、大资本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也不会因为一家公司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或者在资本和股票市场呼风唤雨,就对这样一家公司有更多的好感。当然,在开始从事编程后,自然心目中有个科技公司的偏好和排名。如下便是去年秋季开始准备找工作时列写的排名。首先是所谓个人偏好的公司,其次是希望能够进入工作的公司。
- Personal preferred:
- IBM - for Kitura
- Apple - definitely as a Swift developer
- Google - don’t be evil
- Adobe - being creative
- Microsoft - rock-solid closed source software
- Airbnb - interesting for sharing
- Xilinx - dream
- Sony - childhood dream
在每家个人偏好公司后面,当时我都加上了简单的原因后缀。由于只是总结给自己看,为了节省篇幅,暂时就不做展开。
下面是所谓“梦想公司”排名,简单记录下现在的想法。
- Dream Companies Ranking:
- Apple
正如前面博文所述,苹果从2010年,发布手机和平板产品时,才算真正进入我的排行榜。在此之前,虽然老爹已经使用OS 9十余年时间,但那时的苹果对我而言,只是个新奇的异类而已。
不得不说,比起 mac os x, mac os 和蟑螂长得更像一些。。。
Unix/Linux/Mac 与 Windows 的换行符不统一的原因/目的是什么? - hhhhhhhhh的回答 - 知乎
苹果系统,特指OS 9给我的印象,是奇怪的桌面背景图分辨率、别扭的菜单栏、莫名其妙的操作逻辑以及不兼容的文件系统格式的大杂烩。爹使用苹果系统,主要是为了做图。在那时,苹果已然是优秀调色配置文件的代名词。配合着数千上万块钱的大屁股“特丽珑”显示器以及Photoshop 6.0甚至更古老的版本,再加上苹果颇有品味的字体选择,似乎也是具有“生产力”的设备。然而,除了处理图像、使用Adobe系列软件外,似乎也找不到苹果电脑的任何其他作用。
最先觉察到苹果的突飞猛进,是在第一代MacBook Air发布的2007年。当时最先进的轻薄笔记本还是索尼的T系列还是Z系列,记不清了。但苹果一出场就KO了所有人,正所谓“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在新世纪的最后几年,苹果用三款划时代的产品连续三次,对同行业同品类的其他厂商进行降维打击。这样的盛景,是消费电子行业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现代极难看到的。作为对电子产品有兴趣的年轻人,成为“果粉”也就理所当然了。
苹果公司 = 消费电子行业的爸爸。这样的观念一旦建立起来,是难以动摇的。我想这也是苹果能够在乔布斯走后无限吃老本的重要原因。对于苹果公司能否取得下一次突破,我的内心也是矛盾的。一方面,既希望这样一家有品位的公司能够继续引领行业前进;另一方面,又希望后浪推前浪,新的产品从未知的领域颠覆如今波澜不惊的市场。
对苹果的敬仰源于设计,而陷于技术。说到底,苹果是一家硬件厂家;与其他层级的硬件厂家不同,苹果试图包揽从沙子到芯片的整条电子行业生产线。在当今以硅基半导体为主的电子行业,高度分工全球化的背景下,想要搞垄断并且接近成功的,似乎只有苹果一家。这种公司文化,或许从乔布斯车库生产Macintosh I、从Proudly Made in US的时代就已经奠基。包揽生产线的好处在于可以高度定制化各种元件,将移动电子设备微型化做到极致,做到工模厂商、华强北型堆料厂家无法匹及的高度;坏处则在于更高的研发成本、高昂的“搞特殊”成本、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机会成本等等。成功后的苹果公司变得谨小慎微,每一步都迈得像黄花大闺女一般,这也为过往的果粉所诟病。毕竟,当初喜欢的苹果是《1984》扔大锤的苹果,而不是“科技以换壳为本”的苹果。
谈回设计。苹果的独特之处在于设计师曾在公司中占据绝对领导地位。而接受过正规文艺教育的设计师的品位,一般来说都是高于大众平均水平的。这也是苹果能够推出划时代产品的原因。当用户的爹,用超前的眼光定义用户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当爹当错了就会像一些年的微软一样被狂骂(然而凭借着没其他选择的垄断依旧不愁业绩);当好了则会被写入史册,成为人类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丰碑。
最后,我对苹果的好感或许是继承自对索尼的好感。我总认为,硬件高于软件、设计高于技术的科技公司值得更多的尊敬。仁慈而智慧的独裁者高于议事民主。当然,这只是个人的偏见不足挂齿,但苹果与谷歌便是这种“主义”对立的最好例子。
苹果作为一家美国发源的企业,能够重视工业设计,实属不易。看看美国建国以来的文学艺术成就,就知道这个“世界文化的熔炉”、“人类文明的篝火晚会”缺乏内涵、流于表面。熔炼出来的产品,也多是“大跃进”特有的小高炉铁锭罢了。估计按《文明》的计分标准来看,探索火星都做完,可能连招募一个大艺术家的点数都还没攒够。然而,与文化水平低下、精神文明匮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艺术品馆藏数量之丰,令人诧异与艳羡。或许都是通过《文明》交易机制,从西方列强处巧取豪夺而来,或者作为万国来朝的贡品收集而来,或者用了金币bug,像阿拉斯加买地那么买来的罢。
设计是产品的灵魂。产品是给人用的,不是给机器自娱自乐的。缺少“人味儿”的产品是不负责的。在这方面,我很敬佩苹果公司的文化。
最后的最后,苹果曾经的立身之本“Think Different.”,能够最好地代表我的“梦想公司”的特质。其与“不跟随”的本质类似,而表述相得益彰。
谷歌是一家很特别的公司。最初对谷歌的印象是其口号“不作恶”,以及“解高数题得招聘链接”的传说。
谷歌对互联网时代的诞生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谷歌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有效地收集、整理和呈现了信息爆炸时代人类产生的大多数数据。另外,谷歌的盈利模式是此前传统行业从未有过的。当谷歌如日中天时,人们才如梦方醒——互联网行业原来是这么玩儿的。互联网居然还可以这么玩儿!
把谷歌排在第二位,纯粹是因为对于强者的敬佩和敬仰。对于和谷歌同时代出生的人来说,谷歌就是我们一生中最先见到的最强大的科技公司。无论所谓三驾马车,还是字母表事业群,谷歌的影响力是无处不在的,尤其在西方把控话语权的世界当中。
可是,对于谷歌的喜爱,似乎仅限于此了。GFW的存在证明,没有谷歌,数十亿人依旧生龙活虎。多么先进的互联网产业都并非大国的“核心技术”。甚至在许多细分领域,不同的公司能够比谷歌做得更好。谷歌并非洛马、NASA或是波音这样的电气时代的实业型企业,如索思诺所言,“实业和建设方面的贡献比较小”。
- Sony
“如果你是一款索尼产品,你希望是什么?”——Qualia 017
至少在上大学之前,索尼都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消费电子公司。在我的青年时代,索尼 = 顶尖质量与水准的电子产品。
当时的索尼的特别之处在于,无论是平价的大众消费品,还是昂贵的高价耐用品,都能在市场上既叫座又叫好。以至于索尼连年阴亏的年月里,无数“索粉”争抢着“守护姨夫的微笑”,用信仰充值性能落伍的索尼产品。
索尼的经典产品实在太多太多,数不胜数。如日中天的八十年代,连美国文化都被日本电子产业所侵蚀。TPS-L2,那个时代的注脚。
对我而言,索尼在我的童年时代,核心业务是音乐——耳机、磁带录放机、超薄CD机、MD、以及各类音乐存储介质。其次是笔记本电脑、彩监、PS、PS2、PS3、PSP等与多媒体、屏幕和游戏相关的设备。再次是模数转换设备,即广播级录像机、家用录像带DV、卡片数码相机,以至于后来的橙圈蓝标GM镜头等等;另外还有其余录音设备,在此不表。
在任何时代,索尼的产品语言和工业设计,永远是那么别具一格,超越时代的审美。最具代表性的便是TR-1825和TPS-L2,即使用当今眼光看也丝毫不落伍。尽管消费电子行业的外观设计颇有时尚圈儿的感觉,几年一个轮回;但索尼的设计似乎超脱于这个轮回之外——无法单凭一件产品外观来判断它是哪个年代的产物。这便是我深深地迷恋于索尼产品的最大原因。它太美了。
索尼产品至少在某些年代,另一大特点便是性能和细节的双重碾压。如前文提到的苹果的三大划时代“碾压”性产品——MBA、iPhone、iPad,殊不知索尼在很多年前在许多领域都取得过不止一次这样的成就。甚至现在索尼的各大主营业务追本溯源,都能找到太多划时代的产品。电视、相机、录像机、音频录制、播放器、耳机、游戏机,以及背后的核心——微电子器件研发、设计与生产。只有真正买到索尼产品,才会明白什么是物有所值,才会惊讶于设计、性能、细节降维打击友商的同时依旧极具“性价比”。
对索尼产品的敬仰之情如滔滔江水不可断绝。并非“亲日”或是有崇洋媚外的心理在作祟——做梦都希望是中华民族,而非日本民族缔造这样的企业,去向外输出中华文化中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与自律的民族品质。但是偏偏就是我们的“敌人”,千百年文化交融后自立门户的日本文明,代表了东亚文明在西方世界中的存在。
爹对电子产品有兴趣,他年轻时正好是日本电子行业垄断全球市场的岁月,自然而然会受到日本文化的冲击,也将对日本电子产业的崇敬之情潜移默化地传到我身上。分析一通后我认为这是我对索尼公司具有莫名好感、将其列位喜爱公司榜首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前所述,索尼的特别之处在于“既叫好又叫座”,既能站着把钱挣了,又能在理想主义的道路上走出很远。虽然,有时过度的“工匠精神”会严重损伤一家企业的获利能力,但在批评家眼里却是极佳的“有良心的企业”。当初诺基亚的MeeGo就是在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下退出历史舞台的,也直接导致诺基亚曾称霸全球、引以为傲的手机部门暗淡收场。
索尼曾经在多媒体行业走得稍微有点远,从而落后于互联网时代的步伐;但准确地把握住数个关键行业的发展趋势,又让索尼重新跻身市场前列。作为一家日本企业,其痼疾恰恰源自于日本文化本身。等级森严、无功无过、谨言慎行,让索尼的步子快不起来。但作为一家以硬件而非软件为主的企业,这并非坏事。毕竟,作品打磨的时间越长,便越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 Xilinx
很想要一件低调的、黑底、印着赛灵思红色logo的T恤或是纯棉帽衫——最好是胸牌位置、或是脖领后、或是臂袖上。如果哪位赛灵思公司工作的朋友恰巧有这样的渠道,且看到了这篇文章,烦请私我!
赛灵思能在这个排行榜上拍到如此靠前的位置,全在于我最初产生职业想法时,第一个接触到的科技企业便是赛灵思。
赛灵思的产品线其实很单一。它并不提供基于芯片的二次开发、软件等服务。专注于FPGA,把同行业竞争者干得合并的合并,收购的收购。很“硬核”,我喜欢!
FPGA有硬核,当然也有软核。对于我而言,第一门自己愿意深入研究的编程语言,竟然是算不上编程语言的Verilog,这让我对软件与编程行业有了和其他软件工程、信息科学专业人员截然不同的出发点。直到很久以后,我才习惯高级语言编程中“一个时间只能顺序执行一件大任务”的思维模式。直到很久以后,我才慢慢开始玩儿起软件层面的多线程、多进程并行来。而这些,在硬件上实现,那可是太轻松了、太直观了。
对于这个企业、这个企业的产品的喜爱,另一个来源便是无限可能的幻想。理论上来说,足够大的FPGA阵列能够综合实施世界上所有有schematic的芯片。而上次与Nyland高工交流后得知,行业领军的英伟达在生产中就是这么做的!这意味着,当我有足够的时间,不幸被放到一个可以维生、只有世界所有知识资料库和足够FPGA的荒岛上时,我可以用“编出世上所有芯片”为目标,度过短暂而充实的一生。这种遥远的联想,与谢耳朵用餐巾克隆出偶像、财富自由后读PhD度过余生一样,毫无用处却令人想入非非、心跳加速。
- Microsoft
终于来到了一家软件起家的科技公司。不得不承认,我对“编程”这件事有很大偏见,总觉得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或是改变人类思考方式的创意才是更有价值的,而软件只不过是一件极其精巧复杂的工程杰作,谈不上什么高科技——毕竟,猴子有无限长时间,是一定能打出《哈姆雷特》的。
软件成本“低”,或许是这种偏见的来源。一个电脑,一张键盘,一个码农,世界信手拈来。后来才逐渐意识到,软件行业之所以方兴未艾,亦在于基本作业模式的进化。传统工业的生产资料是大型机械、高端实验装备或是资源本身;而软件行业的生产资料竟是程序员!程序就在那里,人做的不过是把它从脑子里写到纸上罢了。说是这么说,但价值恰恰就在这个“冲印”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微软依然是一家陪我长大的公司。Windows 95和Word 97已经称得上好用,XP和Office 2003陪伴我将近十年的童年岁月。90年代家里为数不多的一张正版光盘正是Windows 98的安装盘。这样一件工程杰作,数十万工程师、项目经理、行政人员通力合作打造的艺术品,就那样云淡风轻地躺在一张熠熠发光的薄圆片儿里,真是让人感叹人类智慧堪称伟大。
最后,SA哥选微软,那微软一定是对的!膜就完事啦!
- Adobe
Adobe……还是陪我长大的软件。人总会对熟悉的东西有好感。况且Adobe是一家有些艺术气息的科技公司。
曾几何时,连Office都用不顺的我已经能玩儿转Photoshop和Illustrator。先入为主的印象是难以磨灭的,以至于以后用任何图像处理软件,假如工作区和Photoshop不太像,就会无能狂怒地喷界面设计不好。最典型的就是CorelDraw和GIMP。
Adobe是电脑生产力的代名词。小时候电脑其实干不了很多事,自己也不会用电脑做很多事,除了Office就是Adobe家的两个软件,剩下就是EA的游戏。无聊时桌面破坏王
所以,作为小时候电脑用途的半壁江山,Adobe列于第六位相当合理。
- IBM
去IOE说了多少年,就钦佩IBM的生命力多少年。IBM = 美国科技国企的概念很早就印在脑海里。“清宣统三年,IBM 公司成立”的梗也嚼过几遍。IBM提供的算力,极大地推进了二十世纪后半段的信息时代发展,我想这么说并不为过。
蓝色巨人,巨人的行动总是缓慢的。而巨人的脚步却是振聋发聩的。当IBM的深蓝打败国际象棋大师时,人们突然意识到,计算机总会超越人的能力。而驾驭这种不可估量的巨大算力,去驱动社会前进,这便是计算机行业最首要的任务。
前日,在和业内工程师以及学界教授的交流中,人们无一不对IBM的现状感到担忧——虽然业务庞大,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全球枝繁叶茂的庞大销售网络能维持IBM的营收;但IBM已经多年没有出现在浪潮之巅,远非当年如日中天的“深蓝”时代。他们说,“IBM除了Watson没有其他选择了”(当然有失偏颇,IBM在开源和云服务方面硕果累累,只是比不上一线云厂商),猜测IBM会在Watson代表的AI领域孤注一掷,将公司的未来赌在人工智能的颠覆性应用上。
这不免让我觉得有些悲凉。在我心目中,IBM与蓝色巨人,还是那个一屋子机柜大型机,用成千上万米长的打孔纸带帮人们解微分方程的温和的机器的模样。就像Zion地下“受人控制”的机械,它们不会背叛人类,不会转而为了延续人类文明而把人类培养成未经世事的婴孩、“奶头乐”一代。可大量的智力都被投入到人工智能的开发中,结果究竟会变成怎样呢?人类又会不会变成机器的奴隶呢?
- Intel
英特尔,民用机器之心的代名词。
机器的大脑是英特尔设计和制造的。又是一家“实业”公司,“Wintel”联盟也垄断了我从出生到24岁所有主力电脑的软硬件配置。这种统治力令我敬佩。
直到我慢慢深入了解处理器设计的历史、了解我们现在用的个人电脑的发展史,才发现英特尔并非最佳选择——当年Intel 8086和Motorola MC68000的阴差阳错,就像“四川话差一票成为普通话”一样。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垄断行业的,往往并非研发做到极致的产品。我想,这种小步快跑的模式,是科技行业经过实践检验得出的真知。以至于如今的“敏捷开发”、快速迭代与增量式开发,都是换汤不换药的“先跑起来再说”的现代版本。如此这般,我便更加敬佩那些能够赌上公司命运,潜心打磨产品以降维打击行业的企业。
况且,现在用的指令集可是AMD64!
- Alibaba
最后的最后,阿里巴巴是一家很特别的企业。虽说整天吐槽面向大众的两大拳头产品:淘宝和支付宝,用户交互和前端逻辑简直要把强迫症逼疯,但不得不说,马云是位划时代的企业家。
阿里巴巴是商人创立的,而非“写代码”的或是搞设计的。无论是程序员、科学家还是设计师,其本质都是从无到有,把脑海中的奇思妙想拽到现实世界中来。前述所有公司基本都是以从无到有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的,而只有阿里巴巴,披着科技公司的外衣,却做了国家机器该做的事。
这不免来到了一个很大的话题:国家是什么?将范围缩小后依旧是一个包罗万象的问题:国家的职能是什么?
人类文明为何形成了社会?智人又是如何取代其它土人占领全世界的?古往今来,王权更替,改朝换代,是否有一些本质没有改变?
阿里巴巴给我的感觉是很特别的,但我暂时没有想清楚这种特别感的来源。只是我能很明显地感受到,阿里巴巴不是纯粹的科技企业。而更深层次的震撼在于,玩儿完《文明》接受了它那一套科技树、政策树的模型后,最终发现科技胜利的达成目标,并非只是把人送到火星——或许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