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Review - Uncertainty unfolded
相关阅读 |
---|
2016 Review |
2017 Review |
Que será, será,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The future's not ours to see Que será, será…
前言
又到了每年写年终总结的时候了。习惯贵在坚持。自2010年开始在百度空间第一次写年终总结的博文,至今已有八年。希望这个习惯能够一直保留下去,也希望我的年度回顾会变得越来越精彩。
写之前确实没有什么思路。2018年12月最后一周,我的头脑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的。前有连续三天下图集,后有三天干杂事。等到年末最后一天写周记的时候一下子刹不住车,把年终总结的力气全用在写周记上面了。有兴趣可以看看之前的那篇博客,写得都是撒子鬼玩意呦。😨
正巧,室友发了他的总结,索性引用参考一番。
史一川的年终总结↓
2018年大概是我过过得最不可思议的一年,很开心地认识了许多优秀有趣的新朋友,学到了超多的新知识,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实习,得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辆车。
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好像慢慢理解了一点怎样去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是一个焦虑且没有安全感的人,习惯于计划一切,习惯于与他人比较,习惯于自我怀疑,习惯于反复确认自己是否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习惯于活在自己限制自己的拘束里。经历了这一年,现在的我好像稍微理解了一点什么是活在当下,变得比以前更能不在乎他人的看法,更能坦诚接受自己的内心,更能勇敢开朗地面对未知的一切,变得比以前更“真实”一点点了。我在2019一定能成为一个更有趣,更真实的人 : )
Thanks everyone, happy new year🎉
旅途
内容太多只好分开成几篇来写,免得写着写着缺乏灵感和决心继续写下去……
家庭
或许一个人理解何为“家庭”的过程,标志着他的成长。随着年纪慢慢变大,平日被推送的消息中,有关家庭、责任、下一代、教育医疗住房等话题的探讨逐渐增多。近来看了很多关于新时代独生子女观念冲突的讨论,其中不乏“女人都是大猪蹄子”、“要不是为了繁衍,男孩更喜欢和男孩玩”等等极端煽动性言论。且不论这些言论的发明者究竟是何居心,单看这些言论的流行程度,以及被广大青年人接纳的程度便可见一斑:现代年轻人家庭观的冲突是不可忽视的。
时间回退到40年前,改革开放在华夏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在此之前,共和国称得上百废待兴,无论是从无到有的各大工业商业环节的突破,还是十年浩劫所带来的民族精神的毁弃,都让国民更加珍惜现实、更加务实而扎实地经营好自己的人生。国穷民穷,但人心却是充实的。他们便是我们的父辈,为国奉献打下坚实地基的一代人。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与独生子女双管齐下的年代。物质极大地丰富,父辈的心血完全倾注在了下一代的独苗身上。相应地,这些年代诞生了一大批自我意识觉醒、个人特点鲜明的年轻人——80后、90后、甚至95后。他们初窥西方文明,通过互联网接触到了前所未有的海量的知识,见识了更加广博的世界,获得了前人难以想象的宽阔视野。年轻人的家庭观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发生着转变。
大话空话不多说,胡诌几个个例来看几种对于恋爱和家庭不同的观念。
-
娜塔莉,我曾经的一位老师,七十年代生人,在巴黎度过了年富力强的三十岁。如今,她是一个独身主义者,将自己的知识与对世界的见解倾囊相授,为更多的希望了解世界的孩子打开一扇窗。她曾多次提到回到家里姑姑婶婶享天伦之乐、侄儿外甥膝下穿行的场景,但她的家人却也非常尊重她自己的选择。至少从她的课堂上和生活的细枝末节可以看出,她的生活很健康也很充实。
-
一个骑友姐姐,毕业近8年,一有空仍旧跑到祖国四处的大好河山骑车旅行。从她的游记里能看到对于生活无限的热爱,对于自由的向往,以及不达目标不放弃的决心。对于家庭她持开放态度、“佛系”而随缘。或许她的缘分,就在不远的前方等待。
-
一个同级的人大附中女生,遇到爱他的男孩便许下约定。如今已是快乐的新娘子,在远方过着不在失落而忧愁的生活。
-
另一个女生,本科经历了几次不太顺利的恋爱,曾一度求助于交友论坛的征友。而现在脚踏实地,与一位本地的男孩子牵手相恋,谈着不那么耀眼却十分甜蜜的恋爱;情谊渐浓,或许终将情定终生。
……干脆只写女生好了,省得被别人瞎猜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哈。
-
丁晨,一个充满激情而敢爱敢恨的女孩儿。和男孩子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却在短暂的异地异国的阻隔下仓促分手。如今只身赴香港读博。
-
室友的女友,同样是异地恋,不同的是她和男友相识已久。男友能够做到每个月都驱车或坐飞机来到她的学校与它相会。不止一段单独相处的旅行后感情历久弥新。我还是很看好他们最终能够走进婚姻的殿堂的。
说了很多恋爱的,不如再列举几段婚姻吧。
-
一个姐姐,第一段婚姻因为两人性格不合,仓促分手。男孩分手后依旧朝思暮想,而女生则茫然无措最后听从了家人的安排。好在两家人搭配默契,新人也算门当户对感情稳定。
-
邹宗仁,哎好羡慕啊。很看好他们在一起,就怕到时候他们的娃都有了我们还八字没一撇儿,那可就扎心了……后续再细说。
-
北大哥,出国留学后火速处对象生娃结婚,研究生二年级搞定了人生大事三分之二,还顺带生出个小美国公民。
-
一个博士在读学长,来了美国后决定和对象领证。目前学术前途光明,人际关系得当,未来可期。
最后再随便列举几个单身狗。
-
某身材高大外表俊俏男子,大学本科篮球场明星。然而一心只爱篮球,多次和女生摩擦均没有擦出火花,大学毕业前仍旧单身……
-
某书,谈了五六个对象,上至博士学姐、下到小两届的高中学妹,各个类型试了一溜够,最终还是攒足备胎吃着碗里瞧着锅里卯足了劲准备攻略冷艳学姐……
-
我……不提也罢。
说了一大通废话,列举了很多毫不相干的个例,到底想说明什么呢?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或说80后个人意识觉醒的一代人,每个人的特点都是十分鲜明的。
主流的家庭观念似乎沿袭了父辈的门当户对、性格相合等等思路,很多恋爱都发生在学校、背景相似家庭相当,互相更为了解的情侣之间。乃至国外,也是祖籍相近、学力相当的恋爱发生概率更高些。
第二类观念可以归纳为想我所想——以爱为本、背景的差异退居其次。这样的恋爱总是非常精彩,充满激情与甜蜜。但成功率并不算高。独身主义其实也应该归纳为这一类,因为有对自己家庭观的明确认识后,做出的选择一定不会后悔。
第三类观念即为随缘型,或者没主意瞎撞型。这一类反倒是成功率最低的类别。当事人并没有考虑清楚自己想要何种家庭,盲目通过尝试来换取经验。虽然恋爱的经验在一番实战演练后能够极大地提升,但方法论上,倘若没有进一步深入的分析和思考,确实难以更进一步。
第四类,赵括-吃T型,又称纸上谈兵型。看别人恋爱结婚就像看剧,到了自己便嫌麻烦不去,还不是扯犊子……也罢,后面我就把今年的纸上谈兵谈个够,看看究竟画虎不成反类啥。
姑姑的孙子
堂姐结婚了,2017年喜得贵子。小孩子长得更像爸爸,我倒是希望长大后能像他的军人爷爷——孩儿爸可是被做工程摧残的够呛……唉,工程师伤不起啊!
自从有了这个小宝贝儿,姑姑一家子的生活重心完全转移到了他的身上,真可谓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光是婴儿衣服婴儿玩具,就买了不计其数。每个月好几千块的投入就为这个小娃子,甚至孩儿父母都快撒手掌柜了——祖辈四人把育儿经全包圆儿了。
在孩儿从出生到周岁的这一年里,他带来的欢笑是远多于矛盾的。然而,“幸福都是相似的,不幸各有各的不幸”,不妨粗略地谈一谈生养后家庭出现的异议与不顺。
-
首先便是育儿的责任。新人自然没有父母了解如何带娃,但网络的力量却又让他们懂得很多。于是,传统经验与网友分享产生了矛盾;
-
有人出钱,有人出力,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自然是耳熟能详的道理。但谁又没有个硍节儿呢?平日欢声笑语的逗小孩儿时光便会变得艰辛而繁复。钱当然能解决很多问题,但一家人拿了钱办事儿又觉得有点怪怪的;
-
三座大山重压下,壮年父母究竟该在育儿阶段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正是要出业绩的年纪,新人生育完还得马上回到工作岗位,育儿的重担父母便忙不迭地担了起来。新人本该感谢父母,但久而久之便成了理所应当。就算嘴上还会说,身体力行方面却有点力不从心——这娃怎么带,六张嘴谁说了算?尤其是父母四人都还是高级知识分子或是同龄人里的领导时,谁听谁的?或者大家都听网友的?还是大家一切向钱看?反正目前的情况仍旧是大家维持着微妙的平衡。或许这就是家庭吧!
奶奶
奶奶今年一下子就老了。84岁,人生的终极之坎儿。每次身处宗教圣地时,我都会感谢心中的神灵能保佑我的奶奶健康长寿。但人终究抵不过时间的流逝。奶奶,还是变老了。
突然间,奶奶变得敏感起来。爷爷走了三年多了,奶奶依旧大多时间一个人独居。虽然父亲和姑姑每周隔三差五就去看她,但我依旧难以想象他们离开后她的生活——一个人,于暮年的深夜独处,究竟会想些什么?
作为一个年轻人的共情同感,在我的想象中,死亡肯定是第一件被考虑过的事情。经历了一场大梦,爱人已逝,孤舟寄余生。在爷爷刚走的一年里,时至今日,奶奶提到他时依旧动容。这或许是人在世上最后的牵挂之一——逝去的伴侣,自己的来世今生,如何面对最终。
但这个念头翻来覆去想,自然也会慢慢褪去光泽。就算是一瓶毒药,挥发一年也所剩无几。这根纤绳剪短,人便像脱了一层皮。还会想什么呢?
所谓人的三重死亡,第一层是肉体,第二层是所有认识自己的人,第三层便是自己所有的思想与灵魂。肉体所剩时日不多,左思右想自然已豁然开朗。第二层便是旧友故交。奶奶是个爱唠嗑聊闲天儿的人,每次打电话不留个三刻钟保底不保险。在我一再要求下,父辈还是给奶奶装备了最先进的通信设备手机和微信。有了这个工具,至少奶奶不用翘首以盼逐渐变少的来电,能够更多地接触到年轻社会中的活力与清风了。或许,这能让她心态放松些吧。
然而不可避免的终极问题,也是许多人、甚至许多伟人与哲人一生都难以回答的问题,便是这第三重死亡的涵义。投机取巧地讲,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人,答案都流传到了今日——没能留下的答案,它们的主人必然都已灰飞烟灭遁入轮回。我想,这个问题倘若深究,真的会折磨人的内心,让人的灵魂迅速褪色!“我能留给后辈什么?”现金、房舍、金银珠宝、大金链子大元宝?那都是地主土财沈万三之流的封建遗老。地位、权利、人际圈、我和村长沾亲带故?不错,进化到了帝制贵族社会了。权、钱、知识?捐一栋教学楼,保我哈佛家族统治学术不朽。这样的资本主义“三权分立”更接近现代的真实现状了,但这就是最佳答案了吗?
说真的,我考虑过这个问题,但难以给出任何超出前人总结的答案。越是思考,越是头痛,人类的渺小在时空的浩瀚前不值一提。权钱智三者登峰造极不过统治整个地球上所有的人类。但想把这段统治告诉短短千年后的后裔都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天方夜谭,那么……还是有意义的,至少活在了当下。按照这种思路,自然是科学万岁主义了,但稍微一分析就知道肯定是行不通的。倒是这个问题对眼前的现实社会没有什么指导价值,索性还是把夜深人静无用的时光浪费在上面较为稳妥。扯远了。
奶奶老了,她不顾一切地、想方设法地把自己对于人生的见解留给后辈。最初我耳朵起茧,有点不耐烦;但后来我更能体会她的渴求,索性尝试去粗取精,看看能不能学到些什么。我的另一个努力便是极力维护奶奶发言的权利——年轻人尚能接触网络,自然知识面更为宽广,也很容易忽视老人的声音、无意中侵害了老人的话语权。让奶奶发言,倾听她的教诲,哪怕是千篇一律,也是孝心的莫大功德。这是我去年逐渐总结出来的一点体会。
爸爸
年末的一些谈话与心理辅导让我在慢慢厘清和父亲的关系上取得了一点进展。父亲也是人,父亲也老了。我并不担忧他的晚年精神世界,但我确实关注他能不能跟得上时代的节奏。人生至少还有几十年,倘若被社会的高速列车抛下,可真是不大妙了。
平民社会向钱看齐,一大要务自然是力保父母晚年富足。没办法,个人实难以撬动社会,不如追随潮流,百舸争流。理解家庭,建立家庭观的一大特质就是务实、从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高等教育给了我们仰望星空的机会,而社会学堂则会手把手地教授我们如何在认清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
与其定“给父亲买台相机”、“带父亲出国旅行”这样实际的目标,我倒希望“让父亲在同龄人里依旧自信而充满活力”。这个目标说难倒不难,凭借他的性格给点阳光就能灿烂😆~ 不过想要实现,一大前提因素就是金钱。通俗地讲,钱能装点佛堂的门面,也能让人说教的底气更足。老一辈人总还是喜欢说教,那么不如用财富夯实他们的底气咯。
其他的部分,留着以后再慢慢道来吧……
亲姐家的小姑娘
我的亲姐,我始终非常在乎和她的关系,尽管我平日并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我感觉父亲的表达方式有些生涩,但我确实也没有更好的方案。
看到她的生活很幸福,小朋友也聪明富有好奇心,自己至少吃了颗定心丸。希望在我毕业后能够从知识的层面对小姑娘产生一点积极正面的影响吧。至少,我的英语口语还堪一用~
2010年代的孩子,真的不可同日而语!简单一想: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将看到下个世纪初生的朝阳,就令人艳羡不已!他们接触的知识,一定也比我们这一代人更多。
求婚
在多伦多不撸這看麻辣拌的时候,身后的看台上一对情侣突然求婚。在场的观众都配合地鼓起掌来。看到那一幕,瞬时脑中闪过一句台词——
真的,看到爱情终于修成正果,收获的喜悦与果实的甜蜜让人从心底发出一种满足感。嘴角不禁微微上扬。
也许爱情就是这么简单。
20190106 - 22.45 still got a plethora of hours left before next semester.
20190108 - 12.20 time’s up…
人物
这段时间来,博客上的人物速写也写了不少。年底整理待写列表上看到了他俩的名字赫然在列,不妨写几句补遗。
姚睿
姚睿是个真实的人。
再次相见,已是他俄语文学学士行将毕业的日子。在高中的时候,我们总爱调侃姚睿“大文豪”,没想到真的一语成谶。
高中时,姚睿数学很好,从小也上了不计其数的数学课外班。理综自然也不必说,英语同样不拖后腿。单单语文,尤其是作文和阅读,妨碍他在清北的路上更进一步。平日,凭借他过人的、数学理综最后一题八九不离十的能力,足以考过需要的分数线;但那年意外便意外在北京数学异常地简单,木桶效应把许多水平中上但有所特长的学生挡在了清北门外。
在“大学之旅”拍摄的尾声,我终于幸运地找到了合适的时间坐下来和姚睿聊聊四年俄语和一年复读的生活。其实,大多数时候是邹宗仁在聊,我在听和记录。聊了不少私下里的话题,也让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归结起来就是文首的一句话——他是个真实不做作的人。
我第一次见到姚睿,应该是小学四年级在首师附的小学课外班上看到的。当时课外班还叫师达还是什么,搞的我直到现在还分不清师达资源、师达课外班和师达学校都是怎么一回事。从小姚睿就是个鹤立鸡群的瘦高个,短发眯缝眼,时常穿个背后有个交叉的背带裤。小学时候自己比较腼腆,不好意思去结识课外班的别的小学的小朋友。当时姚睿的数学也是一如既往的牛,往往我们还没做完题他已经写出了四种解法。甚至,他还和后来见过的一些北京海淀附近的学生在课外班课间,把两张课桌宽边相接连起来、铅笔袋放在中间,拿手当拍打乒乓球😂。这或许是我在师达课外班印象最深的几个镜头之一了!记得那时他的脸上总有些狂恣之情溢于言表,也让我觉得“嗬,这位是个狠人!”种种原因吧,直到初中同班,我才真正算认识了这个人。
初中高中六年同学,对他的评价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姚睿傻叉”。哈哈,别埋汰我,这确实是日积月累下来姚睿给许多男同学的印象。甚至2012年底的新年班会上,我们还特别编排了四幕戏,其中之一便是黑姚睿。跟他相处的时间长了,很多时候说话的风格、语速、语调甚至内容都会受到他的沾染。慢悠悠、咬字清脆地骂一句“傻叉”、“艾斯”;故意囫囵不清地拿腔拿调地说话;带有挑衅意味地垃圾话等等……也一块打球,当时姚睿猛蹿的身高让他一下子从外线变成了内线球员,而他又特别喜欢肢体和话语双重侵略性进攻和防守。场上不少人都和他争执过,搞得大家还以为他特别输不起似的。但从这次交流中来看似乎并不是这样的。
我和姚睿的合作应该从初中就有些萌芽:当时经常和姚睿于博辛文陈星宇几个人一起搞些小事情。当时就有点感觉,虽然这人挺崴咕,但办事儿认真靠谱,不会说嬉皮笑脸糊弄事。姚睿家也是少数几个中学期间去过多次的同学家之一。他的母亲一看就特别厉害拎得清,对于教育丝毫不含糊。也有所耳闻他家和海门中学有几丝几缕联系,更加增添了几分对这个人的信任。
高中的时候,一起做了一段时间的研究性学习,还拿了个小奖。借他的光去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做了一天“志愿者”,搞得后来我们总揶揄他是“特权阶级”——也是,他的生活方式、生活中出现的许多场景,在他的家庭背景看来稀松平常,但对于我这种没历经过大场面的平头百姓来讲实属稀奇罕见。
2013年高考以后,我们的人生分成了不同的轨迹。我选择乖乖就范,他选择再读一年。当时我们的前途都是未卜的:我知道就算再读一年,我靠自主招生进清华的概率也不会上升,还少了10分加分的优势;在当时的大趋势下,逐年削弱本已(客观评价,并非对我而言)超简单的北京数学和理综,对姚睿来说实乃利空。后面的故事支离破碎——他压线提前批小语种俄语进了北大、修了经双、即将走向跟财富打交道的研究生生涯。
直到这次我才补全了一些破缺的记忆。我知道了他被学语言的女生疯狂追求过🤣;知道了作为一个俄语学生本科四年究竟有什么不同;知道了俄语毕业生去莫斯科倒腾手机能轻松年入数十万;知道了复读的一年都发生了什么……那一年里对他而言可谓浴火重生,从最初差点从了浙大降分到最终涉险上岸。这些谈话足以讲出精彩纷呈荡气回肠的故事来,而他毫不遮掩娓娓道来。我始终敬他这份坦率。
还讲了很多陈年旧事、趣事与轶事。本来三四个小时的时间愣是聊到了小半夜。从北大的双创基地走出来,初夏的风裹挟着暖意和晚芳的幽香。姚睿的坦诚与直率让我重新了解了一位旧友。真心希望他能在新的一年重新施展数学的潜力!
邹宗仁
走遍大学寻访的这阵子,对邹邹也有了更深的了解。“邹邹”这个称谓,本来是用于反击他对我的酸溜溜的昵称,但久而久之便成了习惯,输入法敲上zz便得呼语。并且,熟络以后也不太在乎称谓啥的。
小学期间并不记得邹宗仁这个人。初中刚来时候发现班里有个黑娃,一来二去才知道邹宗仁这个奇人。初中时邹邹便是典型的“痞帅”型选手——调皮捣蛋爱犯错,学习成绩从不落。能折腾、精力旺盛、有主意、大大咧咧、爱出风头的一个人。高中变得不一样了,一下子跃居年级前十常客,数学物理很突出,从来都能跟班里数学好的同学对上话茬儿;学生政治风风火火,积极参与学代会、学生会、各种参政议政的机会。很早就明白很多事儿,在大家还茫然无措时就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当时我就想,这人以后肯定是大腿,先抱住再说。
哈佛宿舍和图书馆
拜他所赐,或许是我这辈子唯一一次体验成为哈佛学生的感受。哈佛并不大,较为集中地坐落在查尔斯河北岸的波士顿老城区里。校舍颇有些大学究气质——不高不矮的风尘仆仆的红砖房;宏伟浩瀚似要把人吸入其中的气派主图书馆、乌漆、青铜与红砖交织的学生宿舍;以及内含玄机舒适而克制的教室与讨论室。作为哈佛学生,除了每天都会见到和北大类似的、每天校园充斥游客的场景外,似乎与其他美国大学学生没有什么不同。学校的各个分支自成一体,每天只需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即可,学校的领导更替也不会带来什么不同。
哈佛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学生能够广泛接触到更多的机会。无论是和隔壁MIT合作,还是波士顿周边甚至纽约,还是哈佛学术触角渗透进社会的每一个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便利。之前邹邹跟着医学院的导师做一些事情,也接触了哈佛主流学科的学术圈。正如之前看到的一个总结所说,每一个进入哈佛的学生都是独特的,无论本科还是研究生院,无论中外。其中,尤以研究生院“硬核”学科的国际学生为例,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小领域内有一定建树。无论是本科成绩顶尖社会经历丰富,还是学术成果优秀知识面宽且深,都让他们能够跨过哈佛入学的门槛。
最特别的体验有三个,第一个便是哈佛的大图书馆。小时候听过无数次的“哈佛图书馆凌晨灯火通明”的谣言,来到哈佛图书馆一看竟然此言不虚!当时是放假,天气也阴沉沉的,图书馆里上座率却并不低。偌大的、比波士顿公共图书馆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穹顶下寂静无声,只有书页翻飞的哗啦哗啦萦绕在大厅里。搞得我都不好意思用相机快门打扰他们,只好拍点外景。
第二是在哈佛自习到12点。本来我是出来玩的,没想着做作业;但一到哈佛着实被这种学习的氛围感染,不由得掏出电脑开始学习。找了一个SEAS的楼随便推开一间学习室就开始学习,一口气学了4个小时。坐在教室里,墙上挂着一些对于哈佛理工学科有贡献的大佬的照片。在他们的注视下似乎学习更有动力了呢……!学罢,步行回到宿舍,已是午夜。
最后便是哈佛宿舍奇♂妙夜。哈佛研究生宿舍是混宿的,每人一个studio,来自全时间各国带有地域风情的名字贴在每一间公寓门上。每个房间的名牌旁还有个小动物,据说是入住时学生挑选的、能够代表特点的动物。除了是单人间外,无论公共浴室和卫生间、公共厨房休息室等等配置,都很类似国内高校的集体宿舍。入夜,和邹邹“共享了”twin size的宿舍床,躺在哈佛宿舍里久久不能入眠冻的。我在想,有多少杰出的人才就是在这方寸之间诞生了伟大足以撬动世界的灵感,并付出无数的努力和汗水使人类文明不断前进。带着这样中二而热血澎湃的念头,我度过了在哈佛难忘的一天。
邹宗仁结婚了
当有第一个熟悉的同龄人结婚的时候,你就会变得非常紧张和焦虑。
年初,邹宗仁一改往日遮遮掩掩扭扭捏捏,大方地秀起恩爱来。彼日谈及此事,他说考虑在年底领证。
年底,毕业回国,这一切来得真切,却让我有一点超现实的疏离感——我的两个中学同学喜结连理,在24岁的年纪办妥了终身大事。
真的,当你真的看到熟人开始走向成人社会时,才会蓦地发现自己已经老大不小。才会慢慢开始思索,未来自己的家庭会是何种模样?你会想到中国青年身上的三座大山,会如段子中所说的一样想好上哪个幼儿园,会想到中年危机与更年期,会猜测自己的中年究竟情归何处。之前听不太熟的朋友结婚还没有这么深的感受,但真当你最熟悉、了解颇多的朋友结婚了,难免会开始为自己感到捉急——我23岁,还没谈过恋爱!
对于邹邹,送上最真挚的祝福与期许。他目标明确,步伐稳健,在我看来他们的生活会变得很好。但对我而言,前路又在何方?
结婚与人力
家庭,意味着责任、稳定、爱情与亲情、融合与合作、承上启下。一个新的家庭被组建,世界便会有一份新的希望诞生。
人类的未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是要靠人力去延续文明的生产力的。有了人,才会有科学的进步,才会传递突破视界的好奇心与斗志。一个家庭的组建,便是整个文明中最细枝末节也是最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是这样卓有建树视野开阔的父母,定能培养出更值得期待的下一代。
本来还想谈更多关于这件事的感想,但当时笔头懒没有记下来,等以后慢慢思考后再做记录吧。
宗教
这一年有几个特别的、关于宗教的瞬间,简单记录于此。
银盏是给喇嘛用的
在稻城县龙古村,拜访了一个刚上初中的小男孩的家。
小兄弟该上初一了,浑身上下充满了小伙子的活力。吊在家门口的门过梁的椽子上摽悠。我们问他,今年几岁啦,学习成绩好吗,他毫不含糊地作答。希望进到他家里面看看,他也欣然应允。
他的母亲是传统的藏人,能听懂些但不会讲普通话。我们夸他,他便兴致勃勃地转述给妈妈。虽然是旅游常光顾的村庄,经济比周边好了不少,但家里的条件依然非常朴素。除了刚刚盖起的两层小楼、用于创收的佛堂外,家里日常生活起居的屋子依旧是一个简易的、水泥和复合板砌成的客厅与厨房的混合体。
锅里面,还有半块中午剩下的青稞饼。当时在老乡一麻袋青稞里面撵了一撮尝了尝,生的青稞很硬而有淡淡的清香。问小兄弟要,他满不在乎地掰给我们一大块。嚼着青稞饼,环顾四周,除了几样常用电器和煤炉标志着现代社会的痕迹外,其它装饰与旧时藏地别无二致。
吸引我注意力的是厨具架上一排明显与其他器皿不同的杯盏。其他的铝锅铜盆不锈钢罐搪瓷碗大抵与乡镇常见的类似,但那一排杯盏整齐而锃光瓦亮地码放在柜子的一角,显然不是日常使用的器具。我问他,这些……是做什么用的?
“那些银盏是给喇嘛用的。”
说这话时,一改刚才的大大咧咧,他变得很认真而恭敬。听到这话,我们便细细端详起来。这些茶杯或酒杯由木质的容器与银质的杯座组成,配以一个圆形的银质小碟。心里突然觉得宁静而满足。在这样一个逐渐被世俗沾染的小村庄,无数的游客来来往往,但千百年来的秩序和习俗依旧不偏不倚地矗立在一旁,维系着一种庄严而稳定的社会体系。
这便是宗教力量的一种体现。
教堂齐颂赞美诗
杜克教堂宏伟而瑰丽。不论教堂顶端每日定时奏响校歌的稀有的钟琴,以及教堂内数个规模盛大的管风琴,还是彩色玻璃上不同于寻常的复杂图案与故事,都见证着宗教与这所百年名校不解的渊源。
19日教堂举办公众赞美诗的节日活动。听罢钟琴奏鸣平日难得一见的圣诞曲目,我便步入教堂,坐在最靠近唱诗班坐席的地方,聆听合唱团的表演。
随后,伴随着领唱的指挥,教堂里所有人都参与到唱赞美诗中来。翻开一本囊括了几百首赞美诗的歌词本,发现其中不乏全世界人都耳熟能详却不知名称的节日旋律。管风琴起,全场合唱的声音瞬时充满了整个穹顶。我正坐在教堂十字架型建筑交叉点的正下方,从各处汇聚反射到我耳边的声音真的是难以形容的震撼。
身边多是白发苍苍的老大爷和老大娘。但他们认真的神情,满怀感情、感激而坚定的声音非常具有感染力。我也放下戒备,与他们一起高声齐唱这些具有几百年历史的赞美诗。寒冷圣洁的夜晚,耶稣降临。千百年后,他的信徒奔赴伯利恒朝觐故土。
唱毕,领唱邀请在场的听众上前欣赏节日教堂的装扮,亲自体验操纵弹奏管风琴。当人们拾级而上走向十字架和耶稣像时,那场景像极了穿越战争苦难,信徒手牵手奔赴耶路撒冷的场景。
在教堂拍了不少精彩的场景,但感觉放在这里不太妥当。只放一张最令我动容的场景。父亲牵着一儿一女的小手,仰头凝视耶稣像,而耶稣也低头看向他们。那一瞬,我似乎看到了信仰在一代与一代之间传承。这种神圣而坚固的纽带,牢牢固定住西方社会的血脉。
这亦是宗教力量的提现。
雪山神殿
冲古寺。
看到这座寺院,久在樊笼里的人们或许能够回忆起举头三尺有神明的劝诫。
宗教或许可以促使人们做出超越时代劳动力限制的宏伟工程。
科学与文化的宗教性
本想在这里谈一些有关科学与艺术、技术、哲学和宗教关联性的小看法,但忖度一番发现篇幅不够且知之甚少,不如留给以后再谈咯~
关键词:
-
CompSci ∈ Liberal Arts -> Tech/Science
-
对科学了解并不深入的普通人如何看待伟大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杨振宁;私德、成就擂台赛、膜就完事儿了
-
哲学的根本问题,不同宗教对该问题答案的区别
-
读书太多尽信科学钻进死胡同,笃信科学而缺乏非科学的、直观的直觉性的理解。对于数学和已发展的物理不适用。法拉第;Ian Foster的Grid;OSI和TCP/IP
心理
整个2018年上半年,我的心态始终没有调整到最好。直到我做出尝试后,情况才有所改变……
心理咨询
在2019年秋季学期,我放下包袱,开始了人生第一次正规的、有计划性、做好心理准备的心理咨询与调整治疗。
在开始一系列的心理咨询之前,我总共列写了三个半我最关心的、在我心里最过不去的坎儿。这些问题如此严重,以至于在2018年6月份的一天,当其中数个问题同时涌进我的脑海时,我突然无法控制四肢发抖抽搐,浑身像过电一样麻痹,泪水不住地流,花了二十多分钟才平复。在那时,我意识到,如果不能一点一滴融化坚冰,或许积重难返。因此,在那之后我立即开始了一个新的列表,记录任何时候所有烦扰我的事情,以及这些事情我猜测的成因。
随便摘录一些记录:
There was a me of failure lying deep down inside of me, through the years i just want to get rid of it, but failed 如何在接下来避免孤单 如何调整生活节奏 失去了生活的快感 反应木讷 记忆力衰退 不想见人 仪容不整 有一种打到棉花上的感觉,使不上劲,爱做的事情没有钱去做 如何判断心理咨询究竟是否客观/有用 压力大的时候嗜睡 不顺利的时候有时候胸闷 ……
可见,当时的心态确实非常低沉。甚至我还曾和母亲提过是否需要考虑心理咨询的问题,但她说医院系统的档案保密性存在风险则一下子把我吓退了。想到美国这边层层把关的各种保密协议,责任条款,我决定还是来了美国再心理咨询,至少不会对国内的档案产生影响——毕竟,这个互联网高度中心化的时代,谁又有真正的隐私呢?
在此期间,还有一个记忆深刻的古怪举动,我也归结为心理问题。有一天,妈妈让我去报销一些单据,但那天我特别不愿意走出房门。我甚至提出“能否我把报销的钱付给她而不出门”的要求。后来想起来,真的无法理解当时的想法,但当时我是那么的坚定,哪怕地震海啸都不能让我离开房间半步。话一出口,我便意识到其中的荒谬,但理性和奇怪的思路互相抗争竟让肟有点不知所措。好在,最终理性思考还是占了上风,当我离开那个环境时一切影响好像烟消云散了。搞得我都有点疑神疑鬼——莫非当时鬼上身了?!
总之,带着一箩筐的问题,我开始了一学期每月两次定期的心理咨询。尽管很多人说心理学是伪科学、没有理论依据、完全是喂鸡汤和诡辩的结合体等等,但仅就自己的为例,还是觉得这些谈话和对应的建议、心理疏导治疗等有不错的效果。从最符合“科学”的手段——控制心率的药物,到较为科学的按摩、光照、呼吸节奏调整和精神集中三步走等等辅助手段,到较为玄学的经脉、冥想、自我暗示等说不清道不明的值得一试,再到令人生疑的真正心里咨询聊天内容。
最初我是病急乱投医,但通过几次咨询谈话后发现,尽管咨询师Mary大娘是个不错的人,乐于助人且热心肠,但很多时候无论是因为我的描述不够准确,还是心理学的特质所限,谈话最终都会变成一个归因,然后诱导你在该原因上继续挖掘自己的套路。比如别人说你是不够自信,你便会把许多有的没的事情都归结于自信缺失,虽然心里好受了些但实际上问题并没有解决——因为你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有没有自信,或曰何为有自信。这也是很多人不相信心理咨询,觉得是怨人骗人的手段的原因之一。但实际上,很多时候人的思路并非完全遵循逻辑,因此也无法通过逻辑学来严格地推导。
Mary总说听到我的描述觉得我很焦虑,还建议我去咨询药师降血压。到现在我也没法真正确定她说的正确与否——我的血压最近确实有点高,但血压是在我第一天晚上两点半睡的情况下测的;在本科期间我的血压就有点高,但那是我的生活有些不规律。高中生活规律压力适中的时候血压非常正常和健康。同样,无论是听她说的,还是自己心理暗示的结果,我确实感觉自己有点焦虑——找工作的压力、同侪竞争、无法融入西方文化等等问题确实让我有时心烦意乱;但我自己却不觉得已经达到了病灶的程度。无论如何,我还是宁可信其有,基本严格遵照她的建议和医嘱执行,最后也确实收获了不错的效果,因此我还是很建议适当的心理咨询的。
人的语言有时候是很难准确表述自己状态的,有时候甚至成年人甚于婴儿和孩童。至于原因嘛……
成年人有时碍于各种原因,无论是客观主观甚至潜意识,会心口不一,或曰口嫌体正直。这便给心理咨询平添了许多难度。因此,在心理咨询时,保持诚实、坦然是非常重要的。既然已经选择心理咨询,那么没必要保留,完全将自己的情况无论客观还是主观地细致描述,交由咨询师判断就好。
效果与评价
前文提到的3.5个坎,解决或者缓解了2个。剩余关于拖延症的部分,Mary建议我去学校的学习资源中心了解一下,找更专业的人辅导时间管理和规划等问题。高考和家庭结合的部分,她对我表示同情,但告诉我外人没有太多的办法能够帮助到我。如果想在未来慢慢缓解,还需自己与过去的经历和解。当然,她还是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可以尝试的方法,但只能靠我自己去实践了。
在咨询的过程中,很多我曾忽视的问题也浮出水面。这些问题当中,有些随着咨询深入已经迎刃而解;有些则依旧存在,但问题不大。可以说,心理咨询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过程。问题总是越咨询越多的,在我看来正是因为上面提到的、人倾向于归因,把许多小矛盾捏合成一个大矛盾然后假装看不见它。事实上,直到如今世界上绝大部分垃圾填埋场依旧采用的是这种方法……对于地球这颗行星的体量来说根本称不上是问题,但这或许是人类的一种共性:没到火烧眉毛,或者非解决不可的地步,绝不会未雨绸缪。人们还会“科学”地通过“看不见的手”从经济和金钱的角度解释这种现象,但在我看来就是掩耳盗铃😂。
至少从我自己看来,许多事情有了变好的兆头或者趋势。开端是好的,自然也就有了盼头。人从茫然无措到有盼头可能就差临门一脚,但对心理的改善、心气儿的提升无疑是巨大的。这或许就是一系列心理咨询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收获之一吧。或许生活整体没有太大变化,但每天元气满满地做事,比愁眉苦脸做同样的事一定会有些不同。这些不同可能非常细微,但日积月累便会产生质变。我愿意把他们归结为运气的一部分,道儿顺了,气平和了;爱笑的人运气一般不会太差,因为运气差的人笑不出来🤣😆😁😄。
我的一个锚点建立在“既然这么多学费都花了,不回本儿岂不是亏了”上。所有的尝试,当我有点打退堂鼓时,我都会用巨额学费去激励自己。尚不知这种心理是否有危害,但我愿意假装自己是个财迷,把衰神晃点扭到脚踝。干嘛不多去试试呢?一辈子就是来世间走一遭,走过了也就过了,没啥的。
照片
每次进入或离开CAPS我都会拍一张教堂的4x4分格照。等我毕业时把这些照片拼在一起再发出来吧!那个角度我觉得是拍教堂最特别、别有一番滋味的视角了。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计划
之前一直想找一张能够呼应弗罗斯特的诗句的图,后来从学校的mailing list上收到一张……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简单写几句接下来的打算吧。
24岁与之后几年最想实现的三个目标
钱,知识和女友。
2014年提出的著名论断:没钱没妹,啥也不会。
钱
为话语权打下基础,不必因生活的苦难而失去斗志。
每次提到钱,都不免搬出庙堂佛祖那一套来此地无银般把自己和物欲拜金划清界限做个了断;但现在我懒得再去解释了,想要钱的目的很简单:有了钱,便有了更多的可能和容错性。
曾暗暗许诺,我永远也不会骑车进藏。并不是因为我不艳羡318一路的风景和对人的提升,单纯是因为我觉得有更好的选择。有了钱,可以让保障车跟着我,随时想骑就骑,遇到烂路就开车翻阅;有人帮忙摄影,有人帮忙规划,自己更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旅行的本真——读心。艰难险阻能够提升一个人的心智,但有时却会造出一种夜郎自大的优越感。网上有一句话:“有钱人的快乐你根本想不到”。没钱只能集中精力应付生活接二连三的挑战;有钱既可以选择微服私访又可以选择氪金升级,后者提供的选择多样性实在是诱人。这也是我转而选择台湾的原因之一,台湾人民更为富有,待人接物民风民俗更值得理解与借鉴。比起自我陶醉自我升华,我更希望能从优秀的文化中汲取更多的、能够提升自我的养分。毕竟——
富人靠科技,穷人靠变异。
如何实现?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社会存在阶级,每一个阶级都有每一个阶级自幼习得的思维方式与特点。倘若能够一步步理解其他人的思路,便是迈向成功坚实的进程。
为了钱,能放弃什么?原则不能放弃,这是为人的底限;道德亦不能放弃,这是穷酸书生的风骨。自我约束与规制或许可以调整——不如转个码?个人爱好与擅长也没必要非得坚守,就算仍在做年轻人的文艺复兴梦,也没必要穷兵黩武抑或自废武功、极端地对待某种特长或兴趣。
在我心理承受范围内,去赚得我应得的钞票,或许是我目前的答案。我做不到蠡口起飞FLAG,也做不到弃医从商把物理当做一个跳板——或许这是自己内在的幼稚与任性吧。人生走到最后,如果在合眼前仍旧记得,自己曾窥见一瞥这大千宇宙背后的规律与真理,应该能够坦然地奔赴未知的湮灭。
不劳而获很诱人,但它并非我所期望。不劳的感觉我体会过,真的是太难受了。大脑滞胀堵塞,胃口倒是一天天好了起来。过不了多久良知就会抗议的!白赚倒是不错,但并不稳定,且有隐忧。能够把钱赚了同时朋友也越做越好,那可称得上“具有一定商业天赋”了。
钱什么时候有个够呢?有那么多钱,若我能随时随地放下手中的一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想看哪个博物馆就去看,想读什么专业学什么知识技能就去学,甚至想读PhD就能无所顾虑地读,那便足矣。说来轻巧,或许一生都将为之努力,只能把这份期望留给后人了。不得不再引用John Adams的名句——
I must study politics and war that my sons may have liberty to study mathematics and philosophy. My sons ought to study mathematics and philosophy, geography, natural history, naval architecture, navigation, commerce, and agriculture, in order to give their children a right to study painting, poetry, music, architecture, statuary, tapestry, and porcelain.
与君共勉。人类的未来是星辰大海。
知识
视野,广度和深度兼具,专精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一生能掌握的极其有限。但有些知识,倘若这一生能够学懂,便有“朝闻道夕可死矣”的畅快淋漓之感。这是我希望追寻的知识。
繁杂而浅显的知识,必不可少。它们就像每天都要吃的主食和蔬菜一样,为了维持大脑的活跃和运转,必须摄入营养;无需纯粹而精细,只需足量而健康。阅读各种文本都有助于日常知识的获取。
尖端而极致的知识,一匙足矣。哈利波特的幸运水也不过一安瓿,但生命中凝结成的精彩一瞬或许就能改变历史。虽然不愿意相信,但或许我的智力无法让我透视人类最高深的思维结晶,索性胃口别太大,咂么咂么滋味就够啦。
深刻而广泛的知识,立命之本。只怕头颅装不下,再那之前可劲儿往里敛就完事儿了。
女友
对于人性的提升,情商,人际关系,社会学与心理学
再聊。我真的很想找个女友,至少是好相处的女生说说话儿啊!!但我更想把自己提升到一个令人舒适的水准后再去交往女生……好纠结!
很想最多谈两三次恋爱就找到我愿意托付终身的人。但现实看来并不容易!
我认识的极其有限的几个关系好的女生……唉,不想从好友走到爱人。
我很在乎一个人是否有特点。正如我今天东拉西扯的一大坨关于Mac的言论,说到底我还是喜欢爱憎分明、特点鲜明的事物与人。缺点我们可以一起改正,但缺少特点则会让余生变得乏味。敢爱敢恨、是非分明、不卑不亢、宠辱不惊。嗨呀,想想自己的条件,暂时还配不上这么好的姑娘啊!
老是抱着地摊儿淘宝的心态去找女朋友完全是无头苍蝇乱撞。总爱说什么“阶级局限性”,实则眼界不够。希望自己的观念能够逐渐从捡漏转化到物有所值上来。到那时,或许在那繁花深处、雨巷尽头,那个朝思暮想的姑娘与我邂逅。
为什么不读PhD
A retrospection on previous post.
Why I don’t want to do PhD right now.
“science”, “phd”, “anxiety”
这个问题永远谈不够,但年终总结还是先不谈了。
补遗
游泳
学校游泳跳水比赛很好看。
我的游速是比赛选手的刚好一半……
新的一年,继续游呀游!
消失的2017
2017离开了,我很想念她。特别的一年,待波澜平息再来盖棺论定。
论文
可能是人生唯一一篇SCI,过两年就变成非SCI的物理论文,终于在2018年11月9日被接收了。
某种意义上,我也算得上“读懂火”的男人了……虽然和最初设想的不太一样。
希望有一天能够看穿时间与视界。只能靠SFWZ学妹的了。
杜克主场秀操作
在杜克主场Cameron Stadium砍下9分两个篮板是怎样一种体验?
谢邀,得了一张US48往返机票☺。
MLB/NBA
看了MLB和NBA,总共票价没超过10刀……NFL估计是不可能白看了,Indy和NHL兴趣不大。等一个机会看野马德州人或圣徒之一吧。黑豹也不是不行。艾丽莎奥运年可望而不可即。
Pats Sucks!
家庭的重要性
父亲的60寿辰竟然阴差阳错地赶上了,好幸福。
网络黑产
值得一提的2018编程往事😏。
终于写完了,对于啰嗦有着不一般的执念。新的一年一定要想办法改善这个问题!
2019我来辣!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