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报纸

看报纸

简书华尔街日报小感


很少能够体会到看报纸的乐趣。

初中到高中,看过最多的报纸大概就是英语学习“周报”了。那时候课堂上缺乏课外读物,仅有的周报恨不得里外翻个遍,把中缝的广告都通读一遍才罢休。虽然那些题目和内容如过眼云烟,但英语阅读水平确实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长足的提升。

最近,心血来潮,在美国定了个《华尔街日报》。起因还是2019年夏天学校提供了免费的WSJ网上订阅,每天扫一眼头版新闻逐渐成为了习惯。毕业之后,直到四月底WSJ才把我的网上“白嫖”账户关停,好不扫兴;幸亏作为补偿,提供了毕业生打折订阅的礼包。

打折的价格是4美刀一个月,持续六个月,随时可以网上取消。最初我还有些犹豫,因为《端传媒》的家庭组均摊下来,一个人一年价格不过一百二三十人民币。但是有几个顾虑:“拼车”不一定靠谱、费时费力省不了几个钱、要操心一堆琐碎。没怎么犹豫便决定订了。

有两种选项可选——纯电子版,网上和客户端可以看的,4刀一个月,原价10刀;纸质电子同时提供,同样4刀一个月,原价好像是13刀。一闪念——干嘛不定个纸质版报纸看看呢?

订报纸,学英语,计划通。一锤定音:订!


纸质读物有诸多好处:降低“屏幕时间”;环保的无形压力逼迫自己进行阅读;可以抚摸材质、闻油墨的味道;倘若这半年发生什么历史重大事件,还可以把报纸收藏起来。

2020年是个多灾多难的年份,年初到现在的冠状病毒依旧“如火如荼”地收割着不幸罹难者的生命。春天美股四次熔断,让广大网友一下子追上了巴菲特的阅历。初夏负油价闹得沸沸扬扬,让人直呼看不懂,金融(收割)游戏还可以这么玩。至于年底的美国总统大选,唇枪舌战、刀光剑影、自然会在美国国家资本主义根基的“喉舌”——华尔街日报上徐徐展开。花个几十块钱,把这段不安分的历史保存起来,似乎还有点儿意思。

小时候爷爷订报纸,唯一能看懂的《中国电视报》,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本周的电视节目导览。急不可耐地找动画城、大风车、第十放映室、佳片有约、曲苑杂坛、篮球公园等节目内容。家里没订过报纸,在甘家口时有时路过门口报刊亭——就是买了三十本哆啦A梦的报刊亭——时,会捎带手买一份《北京晚报》。《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内参》根本无从谈起。北京晚报最有意思的倒是文艺副刊,一来图样色彩较为活泼鲜艳,二来内容不太严肃,可以作为生活的调剂。

《华尔街日报》纸质版超乎我意料地有趣。在这个纸媒式微的年代,本以为江郎才尽,没有哪个报纸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却硬生生被WSJ拉回了眼球。一些评价在顶部的链接中。爸妈听到我订报纸也感觉很诧异:“现在北京哪儿还有65岁以下的人看报纸呀?”笑而不语。难道我身在养老村,心态也被老龄化了吗?

爸妈问:这美国报纸上都有些啥新闻啊?答曰:财经新闻为主,特朗普蓬佩奥佩洛西闹事儿为辅,头版必有中国新闻,其他内容严肃活泼。继续问:都哪些国家新闻比较多呀?想来想去,似乎还真是中国新闻占据了绝大部分世界新闻的版面。

以前看网站版,无法确定自己是否被千人千面的用户画像定制化推送了许多中国新闻。直到看了纸质版才发现,嗬,这华尔街还挺“重点关照”大洋彼岸的某发展中国家。要我来概括,老生常谈——“逢中必反”,“三个凡是”。凡是不“姓资”的中国动向,一律有色眼镜安排;凡是中国在世界上有些动静,一律阴阳怪气春秋笔法安排;凡是中国确实没得黑的新闻,理中客韬光养晦,阳奉阴违白描一番。嗨,这套路还不如二十世纪初百度贴吧黑詹姆斯的技巧高超呢!

不得不说,看WSJ能够补充对于《朝闻天下》和《新闻直播间》中同样新闻略去的细节与不同角度的观点。一件平常事,“央妈”报喜不报忧;“王书记”报忧不报喜。说到这里,又想起一桩有关CCTV13的哭笑不得的观察。

早九点的朝闻天下和晚六点的新闻直播间,是近几年我看得最多的国内新闻。都是在饭点儿,也就能一边看一边和父母或者饭桌上的朋友交换意见。九点五十或者六点五十时段,我称之为“虚惊一场暖心新闻大合集”时段。在这个时间段的新闻具有一个高度统一的特点:雷声大雨点儿小——本可以造成特别重大生产事故,却被路人甲化险为夷;某翻山越岭高速公路发生惊险一幕,数十辆车追尾,造成两人轻伤;外卖小哥奋不顾身救下悬挂在防盗窗上的婴儿获得路人点赞;某某产妇紧急情况,路人护送交警开道及时送到医院最终转危为安。再配上朱广权的三句半、强行双押打油诗,满嘴顺口溜,颇有考研风范。后来我们大致推断,这是一种宣传手段,是一种增强民族凝聚力、缓解社会矛盾的心理暗示。几分钟梦之蓝、国酒茅台为您报时的恢弘家国天下酒企广告之后,新闻联播的主题曲奏响,艾玛,那真是心潮澎湃,为祖国繁荣昌盛由衷地感到欣慰!

这玩意就跟相声似的。一次两次还行,看多了就暖不起来了,甚至还会评头论足地为每一条新闻赋上“暖心指数”。越是看这样的新闻,就越觉得社会温水煮青蛙。大家都怠惰了,都快要躺在全面脱贫攻坚的功劳簿上憧憬着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的丰功伟绩即将落成。此时再看WSJ皮笑肉不笑的逢中必反,颇有铁皮屋子里的呐喊的感觉。


不说太多片儿汤话,还是说说WSJ有意思的部分。

WSJ是非常典型的、美国“生活不错”阶级的传声筒。上到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到当季潮流和热门读物、左到对于中东地区的人文关怀、右到读者来信和整版的“致福奇医生的一封信”。与《纽约时报》这种充满“斗争性”的资产阶级报纸不同,WSJ较为克制和含蓄,尽可能地收敛起自诩文化人儿的酸腐与白花花钞票的铜臭。着实,市场动向和业界分析,WSJ相当专业。毕竟,市场不会骗人——无数的超顶尖的大脑共同作出的决策导致的结果,一定有些道理。

世界新闻版,基本就是“带你走进‘真实’的中国”版。大部分时间,两版的内容里至少有半版是中国大陆的各类新闻。赶上敏感时期,台湾和香港便会被长篇累牍地报道。内容大概也能想得到。最有意思的是,慢慢地,这些与中国、中国人、中国事儿有关的新闻,编辑署名显著地被纯正的拼音姓名所占领。甚至连那些Wong、Hsieh的威妥玛拼音名都在减少。看来,还是“中国人”了解中国!

除了中国,英国和欧洲出现的概率较高,另外就是南美几个不对付的小国、中东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等等。昔日的美国对手,如今落魄的俄罗斯甚至会好几天都不见踪影。或许,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新闻便是最好的新闻。

拼字游戏,我就不懂美国人为什么这么执迷于此?!

周中的副刊一般是财经信息,其中有三版是主要个股行情。密密麻麻的小字铺满了报纸。这几天头版充斥着熟悉的名字:Airbnb大裁员、JCPenny申请破产、Hertz申请破产保护、Uber收购GrubHub进行中、软银投资大亏损……虽然都是油印的长篇累牍的文字,从中却能窥见世界的风起云涌。

体育新闻,疫情影响下基本报无可报。甚至今天的右下角犄角旮旯特地写了曼宁和布雷迪打……高尔夫?!美国商业联盟全局停摆的当下,似乎只有高尔夫这项天生的社交距离运动能够排解人们无处安放的躁动了。

周末的副刊才是最有趣的。可周末晚上时间又紧张,只能速速浏览那些花花绿绿的内容。书评、剧评、新书推介。甚至还有对于作家和艺术作品的评论。可惜没啥文化,不了解美国的当代文艺,只能略观一二。

周末会专门有一整版刊登讣告,这一点倒是我过去未尝见过的。一般来说,国内报纸的讣告只会在边边角角的小区域出现。而WSJ上,恨不得单独写一篇评论员文章介绍一个人平凡而又充满了故事的一生。读罢也会时常感慨人生难料。

最精髓或说最百花齐放的当属Opinion,观点版。一般是两到三版。标题党、保守派人士、矮大紧型评论家、高尚生活家你方唱罢我登场。有时光看标题就是一股恶臭,细细读去却尤感美国人的可爱。说无知者无畏似乎有些逞口舌之快;但这样一种我誓死捍卫表达的权利的执拗,却让我嗅到了自由的气息。

自我审查,倘若写入了人的潜意识,将会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有时自己想说两句话,但话到嘴边却发现无从谈起,无处可讲,无人敢听。深感乏力——难道我这辈子的政治素养无法再提高?自己有很多不成熟甚至幼稚的想法,但只得憋在心里。说出来有碍观瞻,更怕无形中的老大哥。在克里姆林宫门前或可骂美国总统,在白宫门口却不敢妄议国是——荷枪实弹的美国大兵威风凛凛地巡逻、疯疯癫癫的美国摇旗呐喊者诉说着无厘头的诉求、“黄膏药”轮子云淡风轻鬼鬼祟祟地在一旁看猴儿戏。世界本不该是这样。


纸质报纸比较讲究。四块钱一个月,居然每天早上不到八点按时送到家门口!疫情期间,还专门套上塑料袋,防止病毒传播。这“仪式感”,远超票价!

早上倒上一杯牛奶果汁,拉开房门弯腰捡起地上的报纸,在穷乡僻壤心系国际风云,绿皮车老战狼的自我陶醉感油然而生。四块钱,还要啥自行车?!

嗨,每篇新闻里至少有仨单词不认识,如梦方醒发现自己是文盲。不背GRE单词欠的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还完。与Monica的错身而过,大概是我来美国后最后悔的事情之一了。

学吧,太深了!


其他:六点五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于芳、方亮

Chen Ting

Chen Ting

The page aimed to exhibit activities & achievements during Ting's undergraduate & graduate period. Meanwhile, other aspects such as lifestyles, literary work, travel notes, etc. would interweave in the narration.

Leave a Comment

Disqus might be GFW-ed. Exc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