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随想录 - 2 - 为什么我依旧看好北邮人

BBS随想录 - 2 - 为什么我依旧看好北邮人

相关阅读
1
0
论坛为什么会衰落? - 知乎
论坛向何处去? - 知乎
什么是庸俗?

简单说两句为何我始终看好北邮人论坛的发展和未来,以及一些对于论坛的隐忧。

未来

自从国内九十年代中期互联网发芽,telnet bbs系统连结大江南北,互联网1.0时代各大国内论坛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颇有群雄逐鹿的壮志豪情。然而时至今日,叫得上名的论坛大多黯然失色,不再处于互联网舞台的中央。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细分、更加私密的社交讨论方式。

论坛是否过时了?答案既是亦非。大而杂的全民无门槛过时了,小而精的专业论坛没有;综合性生活时事过时了,话题分类的兴趣组没有。至于乌有之乡之流则是不适应时代潮流与形态风向而无法生存了。

现在的互联网更讲究精准投放,更在乎如何投其所好。相对的,人们也被逐渐分门别类贴标签,在正反馈下愈发陷入自己的圈子而无法自拔。对于一个网站的和谐和稳定,这样的划分是非常有益的:不同的观点难以碰面,自然减少了擦枪走火的风险。同时,将用户牢牢控制在一个舒适区中,对于互联网企业盈利也是大有裨益的。毕竟一个稳定用户的订阅收益总会超过随机用户买断的收益。此处不谈,这方面还是门外汉,言多必失。

因此,越是现在这种情况,一个话题区相对较为综合的论坛更显得难能可贵。高校论坛在这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仅我所知的如北大、浙大等论坛都搞得有声有色,尽管人流量并不高,但讨论内容质量不俗。

隐忧

我认为,论坛这个模式许多问题的根源,都来自用户——如何服务用户、管理用户、保持用户的参与度、水准与流动性、鼓励用户创作高质量内容等等。二十一世纪头十年,无数论坛兴起,只有几个活到现在,难道是用户都消失了?并非如此,只是论坛没法再满足用户的需求,他们被分流到互联网的其他分支上了。

  • 流动性。论坛在诞生之初,流动性并不强。往往是线下认识的人才会组起电话网络,以更为快捷的方式进行群组交流。但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论坛的流动性逐渐变大。只要有一台电脑和一根电话线,你便能走遍世间每一个角落。这便使许多的论坛用户构成碎片化,用户粘度不大的网站会逐渐走向“鬼城”模式——注册用户很多,但活跃讨论很少。一旦走入这样的循环,便很难再次兴起。

  • 用户水准。大众化的论坛倘若没有准入门槛,很快便会被庸俗、无聊与灌水充满。人类充满表达欲,但并不在乎自己生产的内容是否具有价值。很多论坛的很多分区都会被你一言我一语的无用信息充斥,逐渐失掉真正有价值的话题和用户。后来,一些论坛发现了这个特点,开发出了投票排序等系统,试图通过人为或者算法的方式为话题加上权重,使有效讨论占据前排。这个方法收获了不少的成功和效仿,但依旧不是最好的方案。

  • 内容密度。论坛最为令人失落的事情,便是自己辛辛苦苦绞尽脑汁写了一大段自以为很有见解的话,发出去得到的回复寥寥;而一两句模棱两可的抖机灵的话却得到无数人的认同。后来人们发现了内容长短不同确实存在表达上的差异,因而诞生了诸如推特、微博这样的严格限制发言字数上限的话题服务。一定程度上讲,这些服务带走了绝大部分频繁需要表达而惰于思考、抑或是需要通过简短有力的文字捕捉眼球的表达需求的流量。一些企业借此赚的盆满钵满,说明了这个模式很高的可行性。乃至后来发展出的类似于Instagram和抖音这样的短媒体分享网站,无不是看中了碎片化信息的市场。用一条又一条简短而新鲜的资讯刺激大脑,很容易获得较高的用户粘度。

  • 话题开放性。有些话题的讨论存在准入门槛,门外汉只能看着干着急却插不上嘴,这种情况下便会出现“老鸟”与“菜鸟”之间的矛盾。一些论坛看准了这一点做出了话题划分,从而诞生了许多“小众”而专业的、话题相对集中的讨论组式论坛。百度贴吧与reddit便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实例。相对于传统的大杂烩式论坛,话题讨论组能够更好地聚集拥有相似背景的用户,从而可以使用户交流成本降低,也避免了许多无谓的磨合与损耗。当今大部分活跃的论坛,都是以这种模式存在的。

  • 审查。流行于强政府国家,逐渐推广至世界各个主要互联网接入国。审查是自由言论的天敌,却又是国家安全与信息安全必不可少的一环。二者的矛盾绝难通过人工审核的方式来弥合。如何在保护用户权利的前提下保障信息安全,在技术层面上依旧值得探索。这也是限制泛话题论坛继续发展演进的一大阻拦。

当然,论坛还有诸多已经过时的模式或者落后的缺陷,在此不再展开。

北邮人的优势

北邮人论坛作为“大棚中的花朵”,天生具有一些社会论坛无可比拟的优势。而这些优势也是我依旧看好高校论坛作为论坛的一种形式,能够在未来长期存在在市面上的原因。

高校论坛,顾名思义,用户组成绝大部分为在校生,少部分为毕业校友,社会人员接近于零。在校生中,又以高年级本科生和低年级研究生为主。这样的用户组成是其他任何社会论坛难以仿照的。这种组成带来了许多的好处,如用户存在一些共情、教育背景相似能够形成自有文化与共同的潜台词——“黑话”、“梗”、不言自明的共识等等。正如TCP协议中的逐层封包解包模式一样,如果说公开论坛相当于七层协议,则高校论坛可能只相当于两到三层。无需掰开揉碎地解读,便能互相理解,这能够极大地提升交流讨论的效率。

高校论坛的流动性不低。每年入学数千新生、毕业数千毕业生,整体用户规模始终维持在一个固定的区间。尽管毕业生会越来越多,不活跃账号也会增多,但新生注入的新鲜血液总能够使论坛新陈代谢,每隔一段时间便诞生出新的、切合当前年轻人思路与需求的话题。况且,经过了选拔考试,论坛用户的水平能够有一定保障。这是社会论坛很难获得的优势。

高校论坛收到的外部干预较少,讨论话题也更为开放。相比于社会上人们最关心的教育、医疗、家庭、民生等话题,校内论坛的内容更加多元化,也充满了想象力与活力。“畅所欲言”的开放程度更高,学生之间也没有太多需要遮遮掩掩的避讳与顾忌。因而,讨论的质量与广泛程度也更好。当然,一些深度话题可能没有专业论坛或社会人员组成的论坛那么专业和独到,但作为成人社会的一面镜子,观察学生对这些话题的敏感性与想法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至于北邮人特有的优势,我认为是一个活跃而包容的技术氛围。每当出现初中级技术问题,用户便会蜂拥而上提供帮助、各抒己见。类似的场面我在v2ex上也见过,但没有北邮人那么和谐……

总之,北邮人是一手好牌,但北邮的管理者似乎并没有仔细考虑过它的价值。如今论坛在慢慢的转型,也在慢慢地萎缩。我时常在想,如果有肯花心思运营的学生或老师来打理打磨论坛,这块璞玉最终会变得光彩夺目。但似乎学校觉得安于现状也不错,毕竟无过就是功,管理者也不想因为多事而惹上麻烦。只能希望论坛改版后能够得到重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重新焕发生机!

——与2019年年初,论坛全面改版前夕。
Chen Ting

Chen Ting

The page aimed to exhibit activities & achievements during Ting's undergraduate & graduate period. Meanwhile, other aspects such as lifestyles, literary work, travel notes, etc. would interweave in the narration.

Leave a Comment

Disqus might be GFW-ed. Exc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