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versity Challenge

University Challenge

简单写点东西来纪念观看University Challenge的这两年。

相关视频
University Challenge - S52 Grand Final
University Challenge at 60: Documentary
University Challenge S46E35 - Monkman vs Seagull

YouTube的算法很神奇。许多时候推送的内容,看到封面和标题都懒得点开;却偶尔推送一些很少播放量无人问津、标题和封面完全无法吸引人眼球的播主,点开看完后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Dave Garda的账号大概在2020年初第一次出现在我首页的时间线上。首次点进去以前,我至少看到过三次视频卡片。前两次都是Paxo蓝背景白头发老白男的缩略图,完全不明就里?🧐直到第三次算法换成了穿黄毛衣的小姑娘Bresson,才令我不情不愿地随便点开看看。

这一看不要紧,几十个小时就扔进学英语里去了。

University Challenge是一档问答节目,自从1994年复播以来,一直都由Jeremy Paxman,一位有名的BBC记者和主播来主持。他在BBC的地位大概类似于美国的Mike Wallace或者现在的Lester Holt这种。在主持政经节目之余也捎带手主持UC,一播就是29年。节目内容一句话来概括:在校大学生天文地理知识问答对抗赛。每年播出季一共有二十多支队伍参赛,捉对厮杀与复活赛之后进入淘汰阶段,直到决出冠军。

只需看过一期比赛,节目的内容和结构便一目了然:每场节目播出的开头、结尾,JP都会说几乎一样的垫场词和结语;来自两个学院的队员各自介绍自己的家乡和专业;除了首轮比赛外,为了节省时间多问问题,连比赛规则都不多做解释,直接进入问答环节;每一轮问答由一道10分抢答题(抢答错倒扣5分)和三道5分团队讨论题组成,最后在”GONG”声响起比赛结束时得分最高的队胜出。最后JP会用两句话分别总结两支队伍的表现,让队员向观众道别,and goodbye from me, goodbye. 👋

在2023年第52季比赛开始前,Jeremy Paxman便已经宣布,由于帕金森早期诊断,今年将是他主持UC的最后一年;果然,今日在最后一场决赛上,他以非常低调的总结陈词,结束了近30年的UC生涯。

(p.s. Jung Chang当最后一次的颁奖嘉宾真是恶心坏了,活脱脱地演了一出皈依者狂热而白皮不当回事的滑稽剧。真没必要,堂堂正正地爱中文不好吗?)


最开始知道UC的时候,我猜测,参赛选手一定都得有个比赛题库来准备吧。直到看了60年纪录片时才知道,准备比赛完全靠平时积累和赛前训练,好像诗词大会一样毫无题库可言。只有几个大的方向规定了quiz的范围:音乐、绘画、摄影;语数英物化生史地政。实际上,问的问题的范围如大海一般宽广——约等于古今中外一切较为重要的事情。几乎每一集节目都能让我哑口无言:除了自己学生生涯积累的一丁点儿眼么前儿的通识和专业知识外,以我的知识储备,几乎每场都回答不出几个问题来。

作为一档英国的国民节目,英国乃至欧洲历史考察是家常便饭,拉丁文宗教史自然也不在话下。如果说普通人的泛泛的知识是中学级别(绿圈)的common sense的话,那么UC考察的知识面大概是研究生(红圈)级别的广泛了解。显然,一个人的知识面很难覆盖浩如烟海的人类知识集合,合理的组队在此显得尤为重要。

尽管2023年Durham赢得了冠军,但S52这一季我最喜欢的队伍是Newnham, Cambridge和她们的队长Roma Ellis。很可惜她们就差了一点进半决赛。

S51尽管牛人很多,但是Max Zeng活地图实在太强了。作为目前看地图为生的从业者自觉相距甚远。

S50的Andrew Rout名言:我们对现代音乐一无所知。作为一个数学PhD能知道那么多东西实在太强了。

S49的美国人Brandon Blackwell是一个很认真的quizzer,看得出他真正热爱这项活动——无论是生活中下意识地积累知识,还是不远万里专门跑到英国读研专门为了参与UC。

S48虽然是Bresson引我第一次点开Dave Garda,但Freddy Leo的速答技巧令人印象深刻。

再往前就是psimanjuntak上传的时代了。


霍金颁奖

It is not clear whether intelligence has any long-term survival value – bacteria multiply and flourish without it. But it is one of the most admirable qualities, especially when displayed by such young minds. Stephen Hawking

这档节目吸引我的两大原因:内容和形式。

问答节目本身就带有一种引人入胜的特点在其中。好奇心驱使下,人总会期待听到问题的正确答案,不管知不知道问题的上下文。而UC在所有的问答节目里独占鳌头,一大原因在于其纯粹的知识性。与March Madness比NBA好看的原因如出一辙——脱离了金钱驱动的,完全由学校荣誉感和对于“更高、更快、更强”追求驱使的竞赛,才会给人以不掺杂其他因素的愉悦感。赛场上学校的队伍之间竞争激烈;赛场下大家依旧会分享“问答挑战”这样一个小众且古怪的爱好。亦敌亦友,公平且友好的竞争。许多比赛的判定只在一两道题之间,甚至S48和今年S52两场决赛,都是以GONG前最后一题定胜负的。尽管大半问题根本无从知晓从何答起,但并不妨碍设身处地地代入场上的紧张感,和“水平打不了NCAA不妨碍拳头紧握紧张观赛”的感觉别无二致。

形式上不得不提Jeremy Paxman对UC起到的定海神针的作用。30年如一日的主持风格定义了University Challenge的第二个时代。那些将会长久地留在这代人脑海中的画面——严肃而轻巧的come on、here is your first starter for 10、10 point for this、I’m afraid you lose 5 points、and here is the gong。又怎能缺得了Roger Tilling时刻神经紧绷比抢答还需精准地念出每个选手的姓名和学校!University Challenge, Asking the questions, Jeremy Paxman.

每次听到这些“振聋发聩”的洪亮而中气十足的开场词,我就知道,今夜又要学会一大把没用的知识了!

data hoarding的最高形式,大概就是knowledge hoarding了。或许为数不多的几年教育在我身上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记,就是对于“知道一件事”know a thing in and out的向往。而UC正是在这方面,能够极大地满足一个人对于geek out一件事的渴望。记忆犹新,有一节法语课上Lis带有戏谑口吻提到”chaudière”锅炉这个词记住以后,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在口语中用到。结果就阴差阳错被永久存储在大脑沟回里浪费空间了。UC中对应的时刻便是”Hapax legomenon“、“孤语”这个拉丁词汇被Loveday满脸坏笑地答上来时的情形。

UC中问到的这些问题,就好像从一个奇怪的角度印证了齐夫定律Zipf’s law。有些怪诞的东西极少出现,我们的大脑却牢牢地记住这些异常值;而生活中占据主流的常见事物,却会熟视无睹地任其溜走。

弹指一挥间,Paxo主持UC的30年时光悄然画上了句点。那些熟悉的形式,经典的catchphrase,日渐老去的台柱与永远年轻的参赛选手。

没有人永远年轻,总有人正在年轻。

谨此纪念几年来University Challenge陪我度过的许多深夜。

2023.5.30

Chen Ting

Chen Ting

The page aimed to exhibit activities & achievements during Ting's undergraduate & graduate period. Meanwhile, other aspects such as lifestyles, literary work, travel notes, etc. would interweave in the narration.

Leave a Comment

Disqus might be GFW-ed. Exc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