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脉搏

城市的脉搏

城市第一篇

何为vibe?用自己的话讲,“感觉很对”,对的感觉。

前日与Tina、Jimmy几个朋友在家喝点儿烧酒。酒过三巡,落听的几位便开始撺掇没谱的找对象。她们推荐了两款同城交友软件,一个叫红豆,一个叫Hinge,据说身边有很多人都通过这些交友软件成功牵手。虽然平常我很喜欢尝试新的东西,但对于交友软件我心里还是比较抵触的。主要原因有三:

  1.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我拒绝社交(生活)算法化
  2. 不想在本地匹配
  3. 更偏好现实生活“看得见摸得着”的人际关系

主要说二。对我来说,“天时地利人和”,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遇到对的人,三位一体,缺一不可。或许这也是我一直没能找到女朋友的原因。

在哪里遇到什么样的人,对我很重要。北京有北京的好,沙县也有沙县的香。一个城市一定是有自己的气质的。气味相投,才会吸引来一群人,这一群人则会继续加强这座城的特质。最终人们给一座座城市打上不同的标签——奋斗之都、Cité de la Lumière、La-La Land……城市的本质在与人,一群人对于世界的观点,一群人的故事与喜怒哀乐,定义了一座座城市。

人以群分。去一座气质格格不入的城市,想必遇见合适的人的概率也会小很多。一座城市的律动,如果与自己无法产生共振,到头来哪儿哪儿都不得劲儿。我去过的地方不多,但有些地方,到了那里暂住一阵便知道,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如果一座城市给我一种“想在那里买房定居”的莫名冲动,那它一定与我内心的某种向往,产生了共同的振动。

除却家乡和北京,有过这样感觉的城市:昆明、重庆、蓬莱、台东、RTP附近、圣迭戈。写下这些地方的时候未免觉得自己有失偏颇——如果一个地方连亲自体验都没体验过的话,谈何喜欢不喜欢呢?从别人的谈论中,我对当下的深圳、湾区、巴黎等地充满了偏见。“不去湾区”更像是一种口号、一种逃避——只听别人评价,拒绝亲自体验一探究竟。我想,总有一天我要去那里看看的。就像Tyler建议的那样。看过了,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

同样地,我对一些未能有机会亲历的地方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珀斯、开普敦、索菲亚安蒂波利斯。但是这篇不是写地图的,就此打住!

要说最近,最近我对去洛杉矶或者尔湾定居的想法有些动摇。接连去了好多次洛杉矶,这座城市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每况愈下。当然也分地方,那天偶然开进的普度路,是个闹中取静的好地方——如果生活在这样的社区,感觉还是挺不错,就像贝弗利山庄一样。但整体而言,想要在洛杉矶活得舒适自在,不买个两三百万刀乐儿的宅子是没戏的。

去尔湾也差不多,或许是因为时间太短,没来得及去周边不那么繁华的地方看看。城市虽新,但缺少了一种“情调”。或许拿来和北京比太欺负人,但这些美国三线城市的生活,真的与国内的城镇生活毫无可比性。

也有给我感觉不错的地方。托伦斯,兰乔帕第斯,第一次知道洛杉矶也有相对不错的,比帕萨迪纳更为经济实惠的地段。但是这篇也不该是写买房的,继续打住!

未来的生活,或许会像现代版的“孟母三迁”、“择木而栖”——毕竟这将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况且,再不济,回到北京也是很好的选择。在人心智尚未成熟之时,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显著的。譬如生活在嘻哈音乐与绿色植物的包围圈、在追名逐利与攀比炫富的环境下、在孤独寂寥而缺少交流的环境中、在拥挤逼仄而人声嘈杂的市井里。生活终会为大多数人烙下无法抹去的印记。

虽然暂时不明确自己想要的,但我知道自己不想要的。避开不搭调的vibe,向着想要的生活努力迈进。在不知所措的岁月里,这或许是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

我想,未来的她,一定也会热爱着盛夏清晨湿润的裹挟着海鸥鸣叫的海风,一定也会想念那爿国槐树荫下灰红砖瓦垒砌起的旧时的梦。哪怕物质支绌,也不必精神贫瘠。怎得富甲一方,何必挥金如土。

回过神来,她们还在催促我下载交友APP。我尴尬地搪塞,要不,要不咱下次再聊。还没想好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女生来。

哈哈,唉。

Chen Ting

Chen Ting

The page aimed to exhibit activities & achievements during Ting's undergraduate & graduate period. Meanwhile, other aspects such as lifestyles, literary work, travel notes, etc. would interweave in the narration.

Leave a Comment

Disqus might be GFW-ed. Exc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