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闲时间计算

空闲时间计算

前言与杂谈

七月底以来,一直没能过一个轻松的周末。部分原因在于学校事宜,但更多的是对于每周空闲时间的把控不足。因此,决定对平常的空闲时间进行分析,以便未来合理规划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同时记录一些关于个人时间的琐碎想法。


回顾:时间管理

在2019年,自己从零开始实践基于每周日程表和四格记事表的时间规划方案。将近两年的时间里,这个方案很有效地驱使我完成了许多本会被拖延很久的事情。然而,人的欲望总是会不断膨胀。当自己逐渐能够轻而易举地清空细枝末节的杂事后,便会对可规划的时间产生“非分之想”——要是再努把力,或许能够像填鸭似的,把更多的想法和计划塞进生活呢?

随着日程表一张一张地累积起来,自己隐约察觉到或许这只是一种奢望。等到年底放松下来,有空整理一下日程表,再给出更细致的分析吧。总之,我的猜测是这样的:由于上班后自己可支配的空闲时间大多处于一种“均匀分布”的状态,便难以再像学生时代那样“集中精力办大事”,譬如花上一整个星期,披星戴月废寝忘食地去完成一件自己心目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许多“大事”被搁置,而空闲时间则更多地被鸡毛蒜皮的小事、或是可以用(软件)工程的思维拆分的“中等意思”的事情所占满。因此,空闲时间能够完成的个人事务的期望变得更加可以预计,方差也会变小。

近期学校的工作

等到项目结束再对内容进行总结,此处先谈时间规划。

7月6号,Ric说之前一个项目要烂尾了,且尽量需要在美国大选前上线,让我先看之前的代码库。我的初步预判是完全推倒重写。他便让我做个大致的时间规划,以分配预算并看究竟能够做到什么程度。

根据之前的经验,我做了一个时长五周、跨度为三个Sprint、总计工时45小时的第一阶段计划。其中囊括了前后台架构重新设计、UI设计与客户沟通、身份和手续等时间预估。Ric看后拍板儿可行,于是七月中旬项目正式开工,几乎没有浪费太多时间,至少比过往数次跟学校OIT拉锯、客户需求扯皮的经历要高效很多。

在做计划时,我预计每周可用作项目的空闲时间大约10小时,五周相当于50小时,包括5小时的灵活余量。另外,对于每个模块我都给出了大致的开发时间,以及细分功能的高中低的优先级,让Ric和客户做到心里有数。如火如荼地干到了8月16号第一次向客户展示。demo过后Hannah和Walter表示基本符合预期。而当我回顾当初的计划时,惊讶地发现——这次项目规划竟然如此准确!

  • 最初预计45小时,最后根据支付工时共计42.6小时。
  • 计划五周完成,结果果不其然中间出了岔子——花了整整一周处理同学车的手续,顺带还去了趟LA,一周完全没写项目代码。
  • 而每周10小时的预估,当初自己看来好像还有点过于保守似的,最终发现也很合理——
    • 周中晚间大致能够做两小时,且多集中在周一周三晚上,因为第二天不用早起晨会;
    • 连续周中晚上干活撑不住;
    • 周六或周日大多只能有一个下午完全投入到项目中,另一天需要处理生活琐事。

总之,计划如此准确地执行,无论是凑巧,还是自己真的对时间管理上道儿了,都让我感到非常畅快。这种“只要悉心合理规划,便一定能够在终点遇到未来的我们”的安全感和满足感,或许是从事软件开发行业、或者广义的工程项目最吸引我的特点之一吧。相比之下,从事数物科学研究、甚至社会科学、哲学、艺术的探索,是绝难以这样“线性”的预期的。


编辑:离题

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 —— 蓦然回首情已远,身不由己在天边

中学时的教育总让我们仰望星空,“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那时只对未来有个模糊的憧憬,知道向着那个方向走总有一天能够收获属于自己的梦。但鲜有人教给我如何渡过这一路的荆棘丛生。况且,更没人保证你读万卷书便能领悟人间冷暖。仗着一身欧气,这些年走来倒也没遇到过滑铁卢级别的龃龉(妈的我拼了半天cǔwǔ愣是没打出来,真是白字先生😿);但也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并未向未知的远方迈出坚实的步伐,依旧在舒适圈附近徘徊。后来才发现,或许随大溜、走大路并非坏事——若是勇敢地追梦,怕是真得被一路荆棘划拉地遍体鳞伤,早早地在年轻时代便失去了追梦的勇气和斗志;而像现在这般,虽然损失了些书生意气和年少的活跃的思维,但换来的是已被工业文明时代人类验证千万次的、绝对可行的方法论和现代生存法则,不失为一笔合算的买卖。至少,保藏了物质和精神的火种,又大致打好了人生的地基,还是有希望在未来与当年的自己不期而遇的。

后怕国内“996”

在学生时代的前面大半,无论与身边的亲朋好友交流,还是学习的“有头有脸”从事体面行业的长辈的经历,是闻所未闻“内卷”、“996”、“(硬核)奋斗者模式”等新生事物的。甚至,北邮混到了大三,我都对软件和互联网行业懵懵懂懂,觉得这不过是360行中的一门行当罢了,有什么特殊的?

瞬息万变,时过境迁。在2014年到2020年,得益于网速飞升和移动设备的广泛普及,无数的“明星”互联网与科技企业涌现。甚至此时此刻我惊讶地发现,目前中国互联网企业排行榜前列的公司,绝大多数我从未用过它的服务,甚至有些在2014年时都未曾听说过!从BAT到BATJTMD再到如今的阿里腾讯独大、百度黯然落幕;而更有字节跳动、美团、快手、拼多多、跟谁学、好未来等一众新型互联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生根发芽。真的,作为一个刚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我甚至感觉自己已经落伍了!

反观国内,百度衰退之后,美团、拼多多市值先后突破千亿美金,成为国内第三第四大互联网公司,还有头条、滴滴这样虽未上市但是已经一定程度的垄断企业。大部分都不再是copycat,新商业模式,新技术,甚至出海欧美。我之前pre-IPO公司也有东南亚的独角兽来谈技术转让合作。除了这些大公司,还有更多的资本寒冬和疫情双重夹击下健康生存的企业,一群努力奋斗的年轻人,低廉的劳动成本,跟 Changing World Order 里面描述的非常吻合。转自1p3a

随之而来的则是我不太能理解的996。在“我在pdd的100天”中,我看到这种模式在今天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去年9月在朋友圈存过一个西二旗的vlog。人头攒动的下班族和地铁站。一排排面对面的电脑桌办公椅、开放式办公环境、亮白的日光灯照射着无数辛勤编码的技术人员。有条不紊的食堂队伍、大家都在抓紧时间看手机或者伸懒腰。视频立意更高明,就不画蛇添足了。

在“855”的国外做着高中生都能搞掂的工作,挣着社区大学毕业生就能挣得工资,竟然还有一丝骄傲?每两周一个Sprint,多数时候三四天就能做完所有工作。如果用996的标准要求我,甚至两天就能搞定所有事情。就算这样,老板还是虚实难辨地称”I’ve never seen such appraisals for a new grad”。可就算这么轻松白给的工作,我还是不满足。已经不止一次发过牢骚“要是每周工作四天该多好”。

总之,如果现代世界倒退到“倘若你不996,那一辈子得当奴隶”的境地,那干脆大家集体自毙好了。资本主义工作制走到如今的模样,是无数工人的反抗和流血才换来的。40小时工作制合理吗?如果我们处于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或许不合理;而如今的工薪制度是制衡,是立法与国家权力机关对于资本的约束与准绳,也是工薪阶层能够接受的结果。如果缺少监管,或者故意“先污染后治理”的话,就无法怪罪资本的逐利性了。

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房地产、人口红利,乃至教育与医疗……倘若作为一个黑屋子里的呐喊者,恶向胆边生,压迫便会有反抗;但作为一个看客,未免有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娱乐心理,哪怕自己也是黑屋子里的一员。


时间分析

  • 时间分析:时间并不少、周中和周末
  • 占用很多:报纸、学校事情、无锡、蛋逼、虎扑和刷论坛、买菜洗衣做饭等必须家务
  • 未尽事宜:身份与驾照、待读读物、个人项目、银行与资金、年末杂项
  • 个人项目时常产生焦虑:视频、读书、写作,创意内容密集型
  • 杂谈:报销与第一次时间危机、巴菲特的可乐投资哲学、装神弄鬼许下的时间愿望第一阶段

想不了太深,能做的更浅。如果按照“996”的工作时间安排,现在自己想做的一切,在可见的未来都几乎无法完成——剩下的空闲时间太少了!据说国内还有每月300工时的工作,这可比美国PhD、投行甚至律师事务所更甚。“855”都难以满足我,甚至考虑过如何把上班期间的空余时间利用起来——但这是不道德的,也只得作罢。

手握一张已被每周工时均匀分割的日程表。目前所面对的,不过是标准的每周40小时的工作而已。设想到以后谈了女朋友,结婚成家后便觉可怖——可支配时间也太少了,如何才能完成自己的计划呢?

因此,早做打算是为上计。看到三十岁出头的前辈们人生轨迹已经逐渐开始分叉,意识到心里有数的重要性。仅以最近四周的日程记录当做参考。

工作日

  • 夏季工作日每天八点到八点半之间起床,八点半到五点之间上班。期间茶歇午餐可以忽略——近三个月以来,工作时间的间隙只能干些微不足道的零碎儿,难成气候。
  • 周一到周五的空闲时间从每天五点二十分开始。收拾好一天的工作,在办公室需要骑车回公寓;在家上班省掉通勤时间。
  • 五点半到六点十五,做晚饭,吃晚饭。(必须:人是铁饭是钢)
  • 五点半到七点,看《朝闻天下》和《新闻直播间》,保持中文语境,听国内新闻与国内对国际新闻的观点。(必须:不听中文会丧失语感)
  • 夏季七点到八点运动,冬季改为早晨。(多数必须:不运动会产生积累性健康问题)
  • 洗澡、个人卫生、修整等时间每日记作半小时。(多数必须:不把自己弄干净会很恶心且没法谈朋友)
  • 2020年订了半年的报纸,虽然后面还没想好是否继续订阅,但无论如何也会把读报时间花在读书、信息获取上,每天一个半小时。(多数可选:为了工作需要持续补充英语知识;更多的阅读才能产生新的想法)
  • 如果不睡八小时,第二天中午或晚上必困😪,会积累性影响后面的安排。(必须:人是铁觉也是钢)
  • 周五要与家人视频,会相应影响读报和新闻时间,附加半小时。(必须)

这样算下来,工作日的晚上从五点半到十一点十五之间的5.75小时里,减去做饭0.75,看国内新闻的0.75,看报纸的1.5,运动卫生1.5,还剩1.25小时。

这和我实际体验非常接近——如果晚上饭是之前提前准备好的,那么一个晚上大概有两小时的空闲时间,否则也就一个半小时。有时稍微懒散一点儿,看会儿虎扑北邮人1p3a或者其他论坛,时间就不知不觉溜走了。而除非有精力,或不得不向深夜拓展时间的话,这之间是很难获取一个整段儿时间的,最多就是一个小时。我常见的选择是:运动完早早看完报纸,把所有空闲时间留到最后,这样就算事情没有完全做完,稍微晚睡一小会儿,也能宽裕些收个尾。

虽然每天的事情有些并非必须,但多是我希望作为习惯培养的。因此,宽松地估计,五天工作日的空闲时间总计8小时。

(今天为了写这玩意已经决心晚睡了😿现在是凌晨1.03,明天没有早会,最晚可以睡到八点五十。这已经是我能够熬夜的极限了,而且估计明天下午又要睡眼惺忪。不得不慨叹岁月的痕迹啊!晚安。)

休息日

只算公休日和双休日,平均每周2.1-2.2天。年假今年暂时排除在外——疫情无法出远门,年假相当于宿舍里蹲,失去了年假的意义。

  • 一般周六早上睡懒觉到八点半到九点半之间。(多数必须:除非天气特别好,否则补觉比运动更解乏)
  • 双周吸地、扫地、拖地、擦拭、洗衣服被单等,以及个人卫生,1.5-2小时。
  • 单周处理事务,包括待办事项、邮件、文件等,0.5小时。
  • 周末报纸厚以及周五报纸没读完的部分,3-3.5小时。(多数可选:Mansion Global看起来很💰,周末的副刊内容也更丰富些;未来或许改为看需要注意力的书)
  • 周日晚做饭,2小时。(多数必须:提前做出来,周一、二中午能够避免工作思路被打断)
  • 周六晚社交,2小时。(多数可选:我也想谈朋友……)
  • 周末午觉,1-1.5小时。(多数必须:犯困😴)
  • 周末早晨骑车,1小时。(多数必须:为数不多的体育爱好,长期保持不想为外力打断)
  • 体育比赛,1-2小时。(可选:不一定非得看,周中偷空看集锦也行;近期已经放弃)
  • 买菜1.5小时(必须)

这样算下来,总共空余时间2.15×24-3(三餐)×2-8-9 = 28.6小时,总计已占用时间为13.5小时。剩余空闲时间为15小时。

自己感觉实际上周末是没有这么多空余时间的。过去的两三个月的主观感受,周末能干事情的时间大约在10小时到12小时之间。时间都去哪儿了呢?

  1. 公休日不常见,且多数公休日被我随便浪费掉了。很多时候周五或周一放假一天,我就权当做多一天周末,把周末的事情摊开、用更低的效率去做。
  2. 看手机看论坛浪费。睡午觉前后最容易浪费时间。比如今天睡了半小时午觉后,又刷了二十多分钟论坛才不情不愿地起床。
  3. 玩游戏。七月八月花了大约十五到二十小时玩Minecraft。以后还是要对网络应酬坚决说不,特别是在有充分理由的时候。但也需要留一些时间玩游戏、视频聊天等,作为社交的一部分。
  4. NBA、NFL。现在的NBA真的没必要看全场,最多看第四节就够了。好在赛季已经结束,下赛季遥遥无期,暂时不会多浪费时间了。今年也放弃NFL了,主队萎靡没啥看头,去现场的计划又没能实施。

每周理论可支配空闲时间的范围在18-23小时之间。这个结论和先前猜测、感受差不多。同时说明计划Ric的项目时,每周10小时的预计比较准确——依旧需要周中和周末宽松的休息时间来保证状态。

多年求学之后,终于承认人和人的精力(抗疲劳、集中注意力、高强度思考等)存在差距。我的精力只能算作中等。相比之下,邹宗仁和陈铭书就是典型的精力旺盛的小伙子,而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理工科PhD作为人生的下一步。PhD有许多的隐形门槛儿,一般人还真的难以随随便便地迈过去,而持续的注意力便是其中一道。当年我就惊异于叔的精力。晚上一点四十睡,早上七点四十起。在早课前排睡倒一片的时候,他依旧能保持正常听课。叱咤风云的人物,多是精力十分旺盛的。就比如美国大统领,也能做到感染新冠病毒仅三天后便活蹦乱跳,不由得令人称谓。而邹同样能在浪之后迅速调整,拍完一天之后回到旅馆继续搞论文。精力旺盛的人,就算每天在我的基础上多出一小时,日积月累下来也是非常可观的优势。有些同龄人能比自己做得更多,或许是天赋决定的吧。

未尽事宜与个人计划

时间计划的另一方面是“四象限”的记事表。把待办事项分为四个分类。

  1. 紧急重要:如处理驾照过期和手续、学习工作知识等
  2. 紧急不重要:如加油、备份即将到期的文件等
  3. 重要不紧急:如读书计划的书单和设备、银行账户信息更新等
  4. 不重要不紧急:如黑五采购、整理项目文件等

这样能够更好地分清主次,把各个事情安排到合适的槽位里面。这个方法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优点在于相较于自己原先的无顺序清单,带有优先级的事项更容易分清主次,在有足够时间的时候会推动自己做(自认为)更重要的事情。虽然可能完成的事项个数变少了,但花时间做更重要的事情,会更有效地推动一些计划的进展,也更有成就感。缺点在于每次看向表格的左上角时都会有怠惰感,不想去处理那些又棘手还非做不可的事情,导致“紧急”被拖延成了“过期”。无论是之前找工作,还是如今驾照和账户的问题,我感觉都有这个趋势🤦‍♂️。虽然可以用疫情作为借口,但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加把劲把这些问题解决掉。


中学时,自己很喜欢用记事贴和小记事本来记作业和容易忘的事情。从一开始我的记忆力就比较差,很多东西都是左耳进右耳出、说东忘西、丢三落四。也与当时没有有效的记事策略有关,绝大多数事情都记作同一优先级,幻想把所有事情全放在脑子的缓存里面,忘这忘那是免不了的。而忘记一件事以后,又会冥思苦想到底忘了啥,如果最终也没想起来,就会患得患失自怨自艾好久,埋怨自己为啥没写下来。这种自己挖坑自己跳的负面情绪循环在我身上维持了很久。

学会这些时间规划手段后,忘事儿的情况大为改善,拨云见日才见到真正的困难。

回顾之前的寒暑假计划时,有很多泛泛而谈的计划,比如多读书、把视频剪出来、改善个人形象等等。这些计划空有外壳,而没有具体的步骤去实施,且多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需要日积月累的长期计划,以我当时的计划制定与实施水平而言完全是无法实现的。每到“最后的8月31日”,都会捶胸顿足地埋怨自己为啥没有抓紧时间。如今才发现,必须辅以详细的可行的步骤,才能一步步把虚无缥缈的幻想变成可预期的前景。

  • 读书和写作是我一直不愿放弃的爱好、计划。本科期间有所怠惰,进展与预期越差越远,但所幸还存留了火种。工作之后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闲时间,便想着施展拳脚,看这些学到的手段能不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报纸是这个长期计划的一个引子,因为2019年为了找工作,我只在旅游坐飞机坐火车的途中读过两三本正经书,阅读的感觉几乎丧失殆尽,甚至连中文句子都快说不利索了。因此,我需要先从读短文时事快评找感觉,才能进一步恢复对于长篇内容的把握。

  • 视频是老生常谈了。除去捕风捉影的零碎计划外,大学和球队两个视频还未搭起地基。2019年暑假本来想着要是能确定工作,下半年就用3409的Mac Pro来剪其中一个,结果还是(找借口)因为工作而耽搁了。3409的条件非常理想:高级电脑、高清真彩大屏幕、一人一间无人打扰,周末还能偷得闲暇时光。错过后我差点都要放弃了,直到疫情影响在家工作后又重拾信心。现在的条件虽然不比当时,但天时地利都已成熟——设备性能不错、疫情导致假期出不了家门。准备在完成手头的小程序后开始用敏捷开发的手段来对剪视频做个计划。

  • 语言。无论是欧洲还是南美,语言都是深入见识世界的敲门砖。与读书计划相似,但需要一些节点来测试自己是否跟上了进度。实在不行就继续报课来辅助吧……

  • 业务。虽然嘴上说着在未来某一天不再以程序营生,但可见的几年里还是要写不少程序。现在逐渐明确了不再追求“从沙子到芯片”的杂而不精的知识,而专注于自己不讨厌且存在着诸多未知的特定领域。就好比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虽然没学过,知识很高深,在业界也很时髦,但终归是已经“建成了物理学大厦”的。只要按照文档,哪怕花再多时间,也是一定能走通的。况且,有许多前人完成过的例子,再做一遍最多是小修小补。当然,如果前面立的flag都能搞掂,我还是想再去玩儿玩儿FPGA滴。Xilinx都归农厂了,👴的青春真的结束了

后记与杂谈

第一次时间危机

在2018年六七月份,曾有一段时间非常低沉。印象最深的一次爆发是一天早上,妈临上班前布置我去帮忙处理报销清账。本来只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只需要走到小区活动中心的办公点,把报销单据给工作人员,再按照格式填个表就可以,但我却百般抵触。我不想见人,抵触社交,嫌跑腿麻烦;自己写程序的水平毫无进展,马上又要回到学校开学了,而17年认识的同学们大多已经敲定了来年毕业后的全职工作,我却连自己要做什么都没想好,题也没刷,已经为手头毫无意义的2K11 trainer抓耳挠腮一个多星期了。于是我说出了这句话:

真的不想出门,报销多少钱我出了,可以不?

话一出口,覆水难收。顿时意识到自己处于完全不对头的状态当中。幸运的是,我的身体中住着另一个我,总能在大厦将倾之时力挽狂澜,狠狠地捶打自己让自己回到正轨。给妈赔不是,早上九点拖着熬夜后疲惫的身体走到小区门口。北京七月毒辣的阳光炙烤下,自己逐渐回过神儿来,把心肝肠子都摆出来晒一晒,看看这些阴郁的念头从何而来。在后来很长的日子里,我分析了很多遭遇挫折的原因,做了许多反省。但在当时,最重要也是唯一令我说服自己的念头是:不要再试图在编程方面把别人“比下去”。

我是工人阶级的年轻人,从未出身书香门第。也未曾从小学初中就接触信息科学与竞赛,所谓编程基础不过是文曲星和VB6.0。加之本科四年连一个像样的程序都没写过,连PRL仿真的MATLAB作业都是抄的丁浩的答案。有什么资格在学C++一学期后,就能直接通过谷歌面试呢?当时的我错在于,把幸运儿当成了必然,把努力和成功线性关联,却不知社会是充满涨落的,“我不听”地逃避客观实力与运气的差距。后来还发了记录心态的改变。

当我能够正视自己并非“天选之子”、无法用一年玩儿票赶上别人四年专研的编程水平后,这种“花了大把时间却没有太多进展”的沮丧感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少。而在真正走通两三次软件开发流程后,这种挫败感便荡然无存。虽然编程水平还未达到上乘,但我已能够确信:合理的规划加之稳定的输出,任何已被走通的软件工程问题都能够被解决。这种掌控感与FPGA、带球队、学话剧、圣诞视频、乃至于起源于上学之初的学英语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我能够对一件事建立起自信后,所有的困难便不再是困难,而变成了促进正反馈的一个个有趣的挑战。挑战失败也不会气馁,挑战成功则会增强信心。而对于数学、物理,我始终没能进入这种“Zone”,所以看到邹邹看到姚睿对数学如痴如醉时还是很羡慕的。

后来我把这次转变,称为自己的“第一次时间危机”。渡过这次危机后,我能够更好地调整心态、有计划地迎接挑战,而不再漫无目的地夯时间,期冀“量变引起质变”的奇迹降临。

巴菲特的复利理论

有时,我很羡慕朋友圈的同学在夏威夷游泳、在Aspen滑雪、甚至从乌斯怀亚登上南极大陆。我明白,旅游是基于时间和金钱的决策,有钱有闲当然可以无忧无虑地出去旅游。如果我也想去这些“高大上”的旅游景点游玩的话,就需要从时间和金钱两方面做好计划。

进入社会以后,钱倒不是大问题。除非运气和实力超强,否则人们的收入都是按部就班地工薪地增长;时间则不然。空闲时间就像半干的海绵,使劲挤能挤出来许多,放松了又会被吸走不少。

巴菲特轶事里曾说过他年轻时花销很谨慎,(大意)买一罐可乐时会说它(在30年后)值500刀。因为投资的复利是指数增长的,但由于短期内的趋势几乎线性,多数人没法抵制消费主义的诱惑,没能积蓄财富。

我的疑惑有二。第一在于:时间,是否像金钱那样,符合“复利”的理论呢?即,如果我把现在的时间投资储蓄,在未来能否收获更多空闲时间呢?第二在于:活在当下享受的快乐,与“先苦后甜”未来享乐,是否都可行、哪种更好呢?

当然,最羡慕的总是“出生在罗马”的人。同样有两种选择:要么努力让后代出生在罗马,要么把自己家建成下一个罗马。当我打出这些想法的时候,前面的问题的答案似乎不言而喻了。嘿嘿。

装神弄鬼

尊胜塔林


201108补发

Chen Ting

Chen Ting

The page aimed to exhibit activities & achievements during Ting's undergraduate & graduate period. Meanwhile, other aspects such as lifestyles, literary work, travel notes, etc. would interweave in the narration.

Leave a Comment

Disqus might be GFW-ed. Exc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