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后的第一次迷茫

工作后的第一次迷茫

最近又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定位自己。

纯发牢骚和发泄,勿扩散以伤及无辜。

嘿!正巧,落笔这篇牢骚的日子是2020年五四青年节。那么就愿自己“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相关阅读
《敬告青年》
引用帖
原帖

一方面,看目前国内的形式,思考自己如果回国能做什么工作。编程工作门槛水涨船高,自己实现一个JVM都不一定能通过初面;编程工作强度巨大,少见收入尚可而朝九晚五的工作。看了高中同学本科科班计算机、美硕回国后的遭遇,不禁阵阵后怕——如果我不得不回国,岂不是回国即失业、刚下飞机就家里蹲?

另一方面,美国的“码农”行业给我一种脱离现实的、迷幻的不真实感。狂做数据结构算法题,平常写的代码仍会内存泄露,却能在“硅谷”拿动辄十万美元的薪水。要不为啥说Zoom会做买卖呢——以硅谷一半的薪资,招同样水平甚至水平更佳的程序员,并能够有效避免印度咨询或是东欧外包带来的弊病。这种公司大赚也是理所应当的。

屠夫

要说现在生活好吗?似乎也不赖。不去硅谷是自己的选择,有得必有失。想吃牛肉的话,每顿都能吃上四刀一磅的最便宜的炖牛肩,想吃牛油果也不必要扣扣索索瞻前顾后。就算在京城里上班密云生活,也不一定能在日常起居上这么宽裕。嘿,我还清楚地记得,18年正月,大冬天在密云十六局早市,卖牛羊肉的屠夫开着昌河面的,把半扇儿牛肋条当啷挂在后备箱门上,拿着剔骨小刀麻利儿地切下一块褐红色的牛肩肉时,我哈喇子都快流下来了。还有满地的水库鱼、快散场三块五块一条也卖了。现在在公寓用的大独板儿菜板,也是在早市上斥“巨资”买的,为的就是到美国后好切Costco动辄四磅的牛腱子肉用的。漂洋过海十六个小时,把密云菜板背到了北卡,又从北卡嘎油嘎油集装箱运到了加州。为了吃口牛肉,也是拼了。

可人就怕欲求不满。去硅谷去西雅图去纽约甚至留在北卡的同学,刚工作一年多,纷纷开始考虑结婚买房等人生大事了。再看毕业三五年的前辈,要么是小厂到大厂工资哗啦哗啦涨;要么是大厂去养老厂,朝九晚五等着拿卡;要么是大厂去Netflix,一脚油门下去尾灯都看不到了。

“不是,你们现在有空的时候还刷题吗?”我仍不甘心地诘问。

菜菜总是拿这句话揶揄我,尤其是当我上班后才如梦方醒开始学刷题。背景是去年五月毕业的、在北卡本地的同学,临走前和他们聚会,讨教他们日常生活模样时、学生气未脱的一个问题。毕业前真的没怎么来得及刷题,侥幸有个工作后,才发现美国硕士毕业生会做题的全都有了不错的归宿。国内外编程面试思路不同,这我当然明白。可却有些搞不清楚面试在考啥,工作又是在干啥。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战脱贫攻坚、中国智造2.0,与我写的几行破代码、编程“码农”做的题有什么关系。

自己还是有几分“稚气”和不甘的。想写二三十年后依旧存在于社会文明中的代码。哪怕时光易逝,这也不该算是奢望吧?因此又有些挑挑拣拣,宁肯没工作也不写“屎代码”。最后还不是妥协了,在尽量不“屎”的前提下尽可能少地在年轻时花时间输出,以避免回头看时发觉“屎”拉了太多。


有个坏习惯开始冒头:喜欢去看一亩三分地上的“湾区生活”主题帖。越看越焦虑,可不是吗?

2018年没下决心转码时,偶然在那个论坛认识了一个人大附北航波士顿大学的大姐,是学习从事相机相关领域的,毕业前差点就想读二硕,甚至去魁北克混身份。后来有幸上岸硅谷湾区小厂,一年半光速买房SFH,如今过上了时不常都能发朋友圈的生活。正应了那句话: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想说什么呢?菜菜前日提到,一个北京同学毕业回国就在东城买房。这种事搁我是想都不敢想的。编程挣得多,掰指头数数,个十百千万哥爸爷,平平稳稳编程到退休,也是买不起任何一套京城“改善性住房”的,一如退休时摇到京(油)牌概率尚未过半。前日网络爆红《后浪》宣传片,甚至提不起兴趣看。一路走来,多大能耐做多大事儿,早已见怪不怪了。毕竟,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肯定得有人说这层主sb吧,无病呻吟,北京高考红利都享受过了还在这儿装什么大尾巴狼?嘿,您还真别揭这块伤疤,来北邮咣给我揍了都行,别提高考。回国不回国,结不结得起婚,要是娃在北京住哪儿咋上学,总之能考上北邮就烧高香了。首师附六年,熟络了不少同学的家庭情况,除了党政军科教扎堆儿外,也不乏第一代大学生。家长是清华的还真有娃考不上北邮的。上个时代如此,我们的时代又会如何?


囿于贫穷,工作后依旧得和别人合租,尽管这沙漠里单租整间价格还比不上硅谷的客厅。室友是个年过而立的博士大哥,结婚有娃,因为娃还小暂时放在国内父母岳父岳母两家轮流带。这不,趁着美国疫情爆发,娃暂时来不了美国,妻子也受疫情影响找博后受挫,阴差阳错地得闲过几天久违的单身汉生活。

典型的直男,难道是我几年后的模样?教育大省某大强势专业本、中科院硕、美国公校博。老婆是专业圈子里互相认识介绍的学妹。疫情隔离下,单身生活的最大乐趣是打篮球、看虎扑(我也跟着一块儿打一块儿看,还tm聊步行街上的热帖聊得津津有味热火朝天)。家长里短婆婆妈妈的生活琐事暂且不提,反正到了那个岁数的人一听一踅摸,就都知道是啥样。

要我说,夫妻双博士、引用好几百,娃想当美国人也没啥阻碍,这不一活脱脱的“人在美国、刚下飞机”的知识精英的典范?可我聊的、听来的初入中年的生活却完全不是理想的模样。钱可是好东西啊,哪里需要哪里搬。想要出头,要么当“学阀”;要么刷题“转码”。寒窗苦读12年、再苦4年、再苦3年、再苦4年。斯伯丁的低端破球打得起奶了不知道多少个,也没能想去室内空调地板场,就去地板空调室内场。我年轻小伙子还好,可这年纪徒长几岁,再耐操的跟腱半月板也扛不住水泥地啊。


我究竟在说什么呢?大半夜的又开始发牢骚。或许和百年来,在东西文化对撞的激流中啷当浪荡的游子别无二致。中美面试、中美买房、中美对抗。美国的这一套没法照搬到大陆,中国赚的钱跑美国掰成两半花是真的心疼。时代的弄潮儿那么耀眼,当然总是少数。城堡有Peng Zhao,天猫也有蒋凡。在我心目中他们或许比不上雷布斯,但并不妨碍这是他们“后浪”的时代。

公司老板和简-古道尔是莫逆之交。想起了小时候上科学课上简抱着猴子那种开心与陶醉的模样。又想起高三上前桌满眼放光地描绘畅想中生物职业摸摸小鹿、抱着水豚时那种满足和希望。也想起了毕业前生化环材PhD姐姐在听到转行data scientist薪水时厚厚圆形镜片后、眼睛一亮的样子。到底多有能耐才能不向生活妥协呢?

大人,时代变了。


写东西不如写点跟现实无关的,那样还有几分兴味;真把半肚子苦汤倒出来,路人掩鼻,避犹不及。

很现实的是,昨天,2020年5月4日,父母第一次暗示相亲。尽管加了许多表情符号和委婉的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的句子去掩饰,但“你懂这个意思吧”可是老懂了。不说别的,自己这话儿还没搞明白,咋担待得起年轻姑娘的易逝韶华呢?

昨天睡前突然脑子一热想30岁前为自己而活。今天半夜又变成了猥琐发育不要浪,先攒个小目标孝敬父母为下一代铺路。或许,这就是真正的、缓慢而充满起伏的、循环往复的,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平凡之路吧。

PS 上文拼音首字母输入津津有味时,第一候选词是“家境优渥”。看来搜狗已经看透了我现在的想法哈……

欢迎版上的各位xdjm,尤其是文远哥、加仑哥、小伟哥、一姐这样的在技术职场工作好几年的大哥大姐分享一些生活的观察和见解。小弟先谢过!


自阅随记:

软实力无法兑现国内;硬实力永远硬不到头

内卷又是读博式的赌博;归根结底还是鄙视技术,觉得低贱。

Chen Ting

Chen Ting

The page aimed to exhibit activities & achievements during Ting's undergraduate & graduate period. Meanwhile, other aspects such as lifestyles, literary work, travel notes, etc. would interweave in the narration.

Leave a Comment

Disqus might be GFW-ed. Exc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