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唱歌的小计划 - 1

关于唱歌的小计划 - 1

链接:https://github.com/yo1995/SongList

谈谈最近一直在缓慢推进的一个小计划吧。

从小到大,自己很喜欢音乐和歌曲。奈何天资不足,仅限自娱自乐。认识的朋友里,有靠着唱歌进了北大的、有从小练家子唱戏的、有当着数千人礼堂唱校歌的。还记得昂叔带着几个舞台兄弟来泉姐的教室,让大家唱唱自己喜欢的歌。想了半天,当时我能背住词的歌,除了国歌、校歌、为数不多的歌词短的或者古诗词以外,竟然找不出一首自己张口就能唱的“保留曲目”!搜肠刮肚,最后只好半半拉拉唱了梅姐的亲密爱人。可惜,那时候我也没有接受过训练,也不常在KTV一展歌喉以驾轻就熟,自然唱的不咋地。

常一帆应该是我在生活中熟悉的、唱歌最好的人。北大十佳歌手决赛选手、从小到大都是附中唱歌的“杠把子”。人也很好,可惜2017年走之前没能和她聊聊。这样的生活是我有点心之所向的、甚至有些嫉妒——有些人,天生就自带了世上最高贵、最精妙、最独一无二的乐器与玩具。一副美妙的歌喉是多么的珍贵呀!尤其是考虑到歌唱在人类历史上长久地作为一种“暂态艺术”Transient Arts而存在,便会更加心向往之。这个话题以后再聊

虽然小时候玩MD,但受制于稍显不便的录歌步骤,从小到大听歌的范围被很大地限制住了。只有录在碟上的歌,我才会听、能听。而更多时代流行歌曲,自然与我无缘了。

刚才在听21世纪初的网络歌曲时,一首歌的MV中的一幕勾起我的回忆:男主角看着售价为2300元的爱国者MP3,不得不卖掉自己心爱的吉他换来给女生的礼物。又想到《和你在一起》这部讲音乐与追求的电影。确实,21世纪初音乐还是真正的奢侈品。MP3这种“高端”的东西自然不敢想——现在人谁能相信当年存在过64MB存储的“纽曼”MP3?!翻到一篇中关村在线颇具历史感的博文,以飨读者。

话说回来,小时候听歌只能听CD、MD、磁带。但也买不起也不需要超薄随身CD机,不过那时候索尼的随身CD是真的让人眼馋啊!磁带曾经作为随身听的介质存在过一段时间,但小时候在我印象里,磁带就是容易卷带、总出故障的代名词。小学英语磁带不知道出过多少次问题。还有复读机……简直没朋友!应该搞一个复读机音频滤镜听听,以找回当年的感觉。

只有MD,能为我的音乐生活提供一点自由度。但也不知道该听什么歌。现在留存的十来张MD中,歌曲组成复杂。第一张“红碟”是小学四五年级时候录制的,大概是我从学校电脑、同学电脑上收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歌曲和音乐。第二张碟是从CD上翻录的经典英文老歌和相声等。哇塞,你能想象听完侯宝林电车、笑容还未消失,下一曲立马就Where do I begin时候的情感扭转嘛……总之,没有成体系的听歌习惯,也不知道市面上有什么歌。到了初中高中同学会聚餐唱卡拉OK,我总是推说不去。嗨,去了也不会唱啥歌,跟着陪哈哈有啥意思呢?

那时戏称自己“80年代金曲专业户”。正巧,班里同学陈星宇也很喜欢老歌,曾在元旦联欢会上演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深情地将全班同学带回了那个动荡而激昂的年代。可惜在他消失之前,我们没能一起唱次老歌专场。自己听过的歌大多是爹挑出的歌单。爹接送上下学时,会用点火器接调频播放器,里面拷了许多“80年代金曲”。邓丽君、蔡琴、齐秦齐豫、苏芮。或是草原歌曲。或是卡朋特的CD。当然,更多的是英语周报的听力音频。不夸张地讲,高中时你让我说出梁静茹唱过什么歌,我估计说不出来。这便是我悲戚而贫乏的少年音乐荒漠。

春晓、韩力。爱的更久点,男左女右。高三起,因为回家时间变晚,便总能抄上春晓节目的最后一曲和韩力节目的前几曲。春晓的节目是她选歌给大家听;韩力的节目是大家点歌她来放。总之,这两个电台节目让我听了很多以前没听过的歌,也稍稍听闻了一些当时青年人在听的歌曲。


莫名其妙就到了大学。虽然同学们极大地拓宽了我听歌的视野,借助VERYCD倒闭、百度MP3倒闭、音乐开始付费的几波大潮,自己终于建立起了小小的数十吉比特的备份曲库,但涵盖的范围依旧非常狭窄。多是自己喜欢的几个歌手的全集:梅姐、邓丽君、MJ。更多的则是纯音乐或是古典音乐的全盘音轨。与其说是终于开窍开始听歌,不如算是换了另一种介质听CD罢了。直到大四、甚至出国读书,在听歌方面依旧处于一种“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诶这个调子耳熟,@孙辰/陈铭书 [语音] ←求这首歌歌名”。

改变这一切的契机,一定要归功于2018年9月29日洗碗机里碗的排布。平日,13302的洗碗机声音并不大。尽管我住在客厅,但开了洗碗机我也勉强能够接受那噪音,一边洗碗一边做作业。那天或许因为锅和不锈钢盆的角度凑巧了,洗碗机悬臂每转一圈,水流在里面便会产生清脆的节奏。刚好俩室友都不在家,一不做二不休,我干脆用这个节奏当个beats吧!

在那之前,虽然也在读书的公寓里零星地哼过几次歌,但从未系统地考虑过有什么结果。那天张嘴一唱歌,得到了朋友们的一致[敲打]正合我意。脑中便慢慢浮现出一个计划:要么从现在起,有一搭没一搭地唱歌,每次都给录下来,最后统计一下自己究竟会唱什么歌,怎么样?

正如上面所说,唱歌的好处就在于你不需要什么特定的条件、特别的乐器。什么时候来了兴致,洗碗机打拍子、肉嗓子哼旋律,引吭高歌,直抒胸臆,别提多美了!况且,在美国读书,有时候不是什么事情都能说,有些话便憋在心里。时间长了有些难过,大不如高声放歌,把这些压抑全部释放出来。这样,时不时趁着家里没人时唱歌,成为2018年秋天开始的一个长期计划。


唱歌调侃

唱歌最凶的是2018年年底和2019年春天。那时基本决定了转码,却迟迟没有找到实习,心里压力很大,甚至自暴自弃开始熬夜打俄罗斯方块。趁着川开车出去浪、少鹏去健身的一个小时,总能唱几首歌。那时候已经不顾形象(一直也没顾),在群里公开接受“点歌”。毕竟,自己熟悉的旋律很多,但很多歌都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甚至因为一句完整的歌词都说不出来而无法反向搜索。最典型的是一首林俊杰的《爱与希望》,感觉旋律很熟悉,但就是想不起词来。人工“听调识曲”也未能成功,还是后来凑巧碰上了才得知歌名的。

2019年下半年因为长期在办公室赖到半夜,唱的歌反而少了很多。这些积蓄的情绪在终于涉险找到工作后迸发出来,导致自己唱过歌的曲库暴涨,甚至填满了手机早已积重难返的16吉比特存储空间。嗬!原来我都唱过、会唱超过一百首“现代”、“流行”歌曲了!

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整理一下吧!却犯了难。怎么才能有效地整理起这些这些唱过的歌的录音文件呢?存在一个文件夹里是肯定可以,但是很难统计和回顾;都传到网上吧,可传到哪里呢?最后还是采用了自己谙熟的Git/GitHub管理方案。最终决定时颇有扶额掩面的无奈感。转码转码,转着转着人便丧失了灵活多变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啥时候都要用一般化的“牛刀”。

这便是文首的仓库的由来。


最近唱的比较多的是邓紫棋和林俊杰的歌。在学梁静茹、王菲、纵贯线的歌。

有机会再聊聊初始邓紫棋这个歌手的故事,和初听王菲的一些想法。


目前采取的方案是这样的:

首先,在群里接受点歌、或者在网上闲逛时看到或许会唱的歌曲时,便在仓库中创建issue,标题为“歌名 - 歌手名”,内容为一个音乐MV的视频网站链接和一个百科的歌词链接。同时,通过一系列曲风、年代、歌手、状态等标签来区分这些歌曲,以达到基于标签搜索、分类、管理的目的。

唱完录制完后将歌曲上传到仓库,并在commit message里面引用相关的issue序号,以实现二者的相互单击联通。唱完后如果不满意还可以传新的版本。

目前的设想是有空慢慢搭建起一个基于本仓库文件的在线播放器,并通过GitHub相关API来实现基于标签的歌曲分类、歌单创建等。这样,以后想睡前听歌,或是谁谁问到“你会唱啥歌”时,大可以甩出一条链接——

“喏,我会唱这些这些歌,听听呗!”


最后的一点小的奢望。

音乐是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我并没有对其非常痴迷。

过去唱歌时,人们不止一次提到过,唱得不错,应该录下来攒起来,以后遇到那个重要的人时,把这些纷繁的对于未来的幻想、对于生活的热爱,以音乐的形式分享给她。

是呀。暂态艺术的魅力在此,遗憾亦于此。手眼通天的人士也不可能在当今年代一睹程砚秋大师的风采、体味侯宝林大师的幽默。但凭借当今的科技,还是能留下来一些东西。哪怕做个引子,引发那些对于过去的无穷怀念,不也颇有一番风味?

Chen Ting

Chen Ting

The page aimed to exhibit activities & achievements during Ting's undergraduate & graduate period. Meanwhile, other aspects such as lifestyles, literary work, travel notes, etc. would interweave in the narration.

Leave a Comment

Disqus might be GFW-ed. Exc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