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恋爱缺失的自我分析 - 1

关于恋爱缺失的自我分析 - 1

开启本系列的主要原因,在于我的人生仍未经历过一场正式的恋爱。

我错过了许多“正常”的青年人“应该”经历恋爱的阶段——高中、大学、研究生、初入职场。尽管从个体角度来讲,人生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多少多少岁没有谈过恋爱就是不正常”;但像我这样从未经历过恋爱的案例,亦无法完全归结于“运气不佳”——如果一直无法叩开爱情的大门,自然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自身问题。因此,我决心认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排除杂念。就算最终踏入相亲大军,也不会因为此时此刻的“碌碌无为而感到羞耻”。

客观物质条件

家人逼得愈紧,我时常挂在嘴边的挡箭牌是“没钱”。从小到大在社会主义思潮中成长的我,来到资本主义西方世界的美国,我的思维仍在努力地转型、适应资本主义的思路。从书本上、课程中习得的理想中的社会,金钱并不是衡量人社会价值的唯一准绳,甚至都不应成为一个主要的评判标准。时常提起的例子:“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1998)”、“投机倒把罪(1997)”,都曾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因此,来到美国后的每一天,我都在认真观察,努力地体会这种社会制度差异,对民众的社会认知产生的影响。

在美国,恋爱可以很自由——年轻的男女只要互相看对了眼,而不必受家庭的约束,便可以自由地决定彼此的关系。但精英阶层的恋爱,也可以很传统——门当户对在美国,相比于中国的部长科长局长、工人农民城资、村里几亩地城里几套房的一通转换简单了许多——无非社会地位和财富两方面。

家庭条件客观上不允许我照猫画虎地学美国中产阶级的思路,但身处美国社会就不得不入乡随俗。我时常冒出懦弱的想法:以我“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身份,在国内谈个朋友还不是轻轻松松?却又得告诫自己莫要滑坡谬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既然自己暂时囿于美国,谈恋爱就得按照美国的这一套,或者至少是在美华人理解中“美国的这一套”来。

自身条件

自己归结的自身客观条件上最大的不足,在于年龄与我的“资本”水平的的不匹配。新世纪赴美的中国人具有高度同质化的特征:学习能力优秀、在美接受高等教育、从事脑力劳动。这样导致大家的平均水平很高,方差相对较小。像我目前这样暂时低于平均水平,就会处于劣势。许多不明就里的亲戚朋友总会说,你要不去相亲网站、软件上多去认识些人,兴许就能遇到合适的?但事实上,无论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大多也只能和与自己水平相近的人匹配。在美国这样存在一个单一的重要的衡量标准的婚恋“市场”,我的情况不太乐观。

家庭条件

文革

只靠灵魂互相吸引的爱情,仅存在于人们对于新中国“田园牧歌”的时代的回忆当中。时常很烦躁——现代人为什么非要给爱情加上那么多束缚?!就不能谈一场“莫名我就喜欢你”的恋爱吗?可自己却也得身不由己地卷入其中无法自拔。我总会幻想,“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在爱情上我所要的不过是为数不多的对的人罢了,何必让自己变成“香饽饽”、“抢手货”呢?可事实总是让我认清,如果不提升自己以满足世俗的衡量标准,甚至只能站在弱水岸边,望洋兴叹。

我很幸运,却也不幸。

幸运地生长在北京,一座世界上最具历史与文化厚味的都城。从小到大也幸免于大的灾祸。白话讲,倘若不得不回到北京,至少家里还有住的地方。

不幸在于,“时代的红利”客观地主观地未能雨露均沾我的小家。父辈不幸地在青年时期接连赶上了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在人最能吸纳知识的年纪,被迫置于知识的荒漠。间接地导致未能在四万亿基础建设计划的奔腾年代分得一杯羹。我的家人们勤勤恳恳付出一辈子,建设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度,却没能得到作为光荣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应得的社会地位与回报。这使他们在交接棒、支持我继续前进的时候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当我终于开始自给自足,试图弥补更年轻时因为没钱而无法学习、经历的事情时,时间和年龄成了我最大的敌人。说实话,如果我的年龄倒退四年,不说欣然接受,至少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焦头烂额。时间换钱,钱换经历,倘若能够跳脱为钱奔波而白费时间的阶段,该有多好!

主观问题

我不是一个难相处的人。事实上,从小到大的经历让我得出结论,我是一个还算招人喜欢,近乎于“讨好人格”的大众情人。或许是运气不佳,或许是选择的人生轨迹秉性不和,在最容易谈恋爱的本科到毕业的六年间,正向的性格并未给我带来恋爱方面的优势。

不主动

之前在日记说过,高中时恋爱的想法对于我而言算无源之水,没有认真考虑过。

本科期间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学历自卑、专业男女比悬殊、业余社团活动过于男性化、妄自尊大而没有主动社交。直到大三都有一种虎落平阳的不良心态,看不上北邮的同侪,放不下“身段儿”,致使整个本科期间都没能认识中意的女生。连目标都没有,谈何更进一步?

研究生阶段其实充满了机会,我也曾摩拳擦掌打算小试身手。但也是自身能力和眼界所限,在大家都如火如荼地转码时,我在自顾自地玩儿光学;大家都找到实习和工作上岸后,我才如梦初醒地照猫画虎、着急忙慌地开始转码,直到毕业前一个月才找到工作尘埃落定。如果早做计划,早早看清现实,或许能够避免最终手忙脚乱、未能很好利用学生阶段谈恋爱的情况。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无法改变过去,就要着眼未来。上班后遇到了另一种问题:地处边远地带,能认识的中国人基本都是同一个公司的同事。我也曾做过努力,去接触每一个同龄女生,但最终无功而返。我对Shreya的第一印象不错,但终究不是同路人,只得作罢。

人际圈

接下来该怎么办呢?我能想到的是:

  • 中学老师介绍。老师一届一届学生带的多了,总有牵线搭桥的可能
  • 大学老师介绍。同理
  • 中学同学的父母介绍。班上有三分之一的同学父母是老师,这方面还有机会。

可以基本排除的渠道:

  • 父母介绍。限于父母社交圈子,只能看到眼前的一亩三分地,看到一个适龄女生就好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一般。之前他们提及的一些样例,我一听都完全不靠谱。所以尽量不要浪费时间在这种瞎猫碰死耗子的努力上。
  • 中学同龄同学。我不想找同一届或是同龄的,希望找小一到三岁的姑娘。

扩大交际圈。疫情有所好转,对我而言病毒的风险已经小于找不到对象的风险了,所以打算主动出击,从熟人朋友入手,牵线搭桥。

我最希望的途径,还是从学校的关系入手。从学校一路走来的人大多具有相似的经历,有共同语言的可能性更高。

感觉

  • 在我遇到她之前,我不知道我喜欢谁或者喜欢什么样的。

  • 我明确地知道我不喜欢(无感)谁。

对我开始谈恋爱产生阻碍的另一重因素,在于我特别,特别,特别在乎“感觉”。感觉对了,一切就顺了。感觉不对,再怎么撮合也聚不成堆儿。每次和别人聊这事儿,最后都特玄。虽然人家都不明说,但大概也能感觉出那个意思,就是“这人怎么这么事儿逼”。

可实在是没办法呀。如果感觉不对,我真的没法提起性子去喜欢一个人。如果最初几次接触没有火花,我难得费劲巴拉上赶着制造气氛。连谈恋爱我都不想费劲去装喜欢,更别说婚姻和一辈子了。所以着急归着急,但自己还是不会轻易行动。毕竟,如果不喜欢的话,对双方都是一种长久的折磨。

嗨,这不是人常说的“注定孤独一生(注孤生)”嘛!当然我也有止损点,如果确实遇不到喜欢的,那我也接受,尽人事听天命。或许这辈子没有爱情方面的缘分,我还可以尝试把情感倾注在别的事体上边。

体验

如果我无法为人们的福祉而生活,亦无法为科学与艺术贡献自己的价值,那么排在它们之后的下一件重要的事,便是人生的体验。

虽说身陷美国,但我心中依然存留着希望。人应为了超越历史与文明的体验而奔向未来,而非财富、教条与世俗而匆忙营生。若到了那一天我不得不为钱所困,那我甘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请人诊断前的自我批判

我需要大家的帮助。从小到大,我从未谈过一次恋爱。现在有些着急。

生长于北京,家庭条件不算富足,但至少仓廪实而知礼节。和很多人一样,我经历了义务教育,磕磕绊绊地经过高考,懵懵懂懂地在本科,选择了更接近自己理想的那个专业。离社会的大门愈近,才张眼看看现实,在研究生期间更加务实地改变方向“转码”,就为给自己在社会上挣得一席立足之地。

我自信且自卑。自信来自于与同龄人交往时如鱼得水、其乐融融的存在感;自卑来自于与家庭背景绑定后,把所有同龄人按“门当户对”的标准拉清单,搞个大排名,结果发现自己名落孙山时的难堪。

我热爱自己当下的生活:作息规律、阳光明媚、运动充足、没有工作压力、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害怕眼前的生活:工作没有挑战性温水煮青蛙一眼退休、工资不如身边的朋友无法支撑起房价与爱情、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产生的错失恐惧。我搞不清,究竟应该按部就班地挣钱,业余一点一点追求自己的追求;还是埋头苦干积累资本,等复利效应显现后再全心全意地投入未竟的理想。

我不敢谈恋爱。不够年轻的我给不了处在最美好的年华的、笑靥如花的姑娘,那个美丽的承诺。我又多么渴望缘分,让我们在最好的年华一起,读万卷书共饮心灵的美酒、行万里路遇见世间纷繁。

简单来说,我挣得不多,但很快乐;家里无法支持太多,但人人都有充实的精神生活。我试图逃避那个靠财富衡量人品种优劣的热血都市,可微信却无时无刻向我广播着那边的讯息。我试图重新插入那边的世界,却发现有太多太多的人,比我更具天赋、比我的选择更优、比我更实际、比我更年轻……

嘿嘿,嘴上时不常挂着一句“唉呀老了老了”,半开玩笑似的抱怨时光易逝;可口嫌体正直,思想上还是不服“老”,总想着耍耍嘴皮子笔杆子来装嫩。我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身处何处,也知道我的彼岸在何方。但在生活的迷雾中,抵达彼岸的方向,是那么捉摸不透,朦朦胧胧。人们说,做时间的朋友,时间会给我答案。我才二十来岁,却实在等不及在迷雾中试错的时光、一分一秒地溜走……

五月十三号的想法

我很烦晚上写东西。小时候笔力不济,全靠着半夜一腔热血上头,内容不够,感情来凑。长大了却很无奈。一睁眼以后的大好时光都卖给了资本家,一天的捶打后驱壳脏兮兮的,灵魂皱皱的,却不得不强打起精神做些文章。笔力比以前高了不少,却不得不承受繁杂琐碎对创作灵感的debuff。现在看来,最有灵气的一些文字,大多诞生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本科大二大三。心智将将够用,情感尚未泛滥。就跟人像照片一样,事后看永远遗憾没有多照;翻翻自己文集,永远后悔当年没有多写。

心理不愿承认理想的熄灭,身体却并不排斥被迫相亲降临在我的头上。我没法想象,捧起一本书,端起一杯茶,举起相机,对面的姑娘并非我心中的模样。但被动地我又能从每个人身上看到闪光点。她行吗?行。她呢?也行。在我的潜意识里,姑娘是应该得到关照的。哪怕她再怎么离题万里,我也绝不会见人下菜碟儿。

野餐

我捧着盒饭,坐在街心公园的餐椅上。春色刚刚好,草木萌出嫩芽儿,孩童在滑梯上嬉戏。我浮想联翩,轻轻闭上双眼,遐想着对面坐着任何一位我认识的女孩儿,此时此刻我会对她说些什么。慢慢伸出左手,仿佛牵住想象中那纤纤玉手。嘴角不由自主地上扬。好在方圆一百米没人,没人在乎我的尬笑。

海洋

我席地而坐,面朝太平洋,脚趾埋在湿润的暖融融的沙滩里。海浪轰轰地卷走一切人类的噪声,耳膜只能依稀辨别那些细微的特征音。如果那年这样,坐在我身边的是谁;如果过去那样,依偎在我肩头的又是谁。直到晒得脸上一块儿红一块儿黑,我才悻悻地离开海岸。

黑里河

某年深秋,爹在山沟沟里拍照,我独自一人置身于秋叶深林之中。林木窸窣,双臂抱胸拍拍自己的肩膀。淌着稀鼻渟,仿佛冷不丁一双戴着毛线手套的双手,穿着绒绒的秋衣的身躯将会轻轻从背后抱住我一样。我张开怀抱,却只有清冽的风姑娘穿过我的胸膛。

等得愈久,愈不能“将就”。不敢也更加不能接受错付的爱。人家喜欢我,我们在一起了。倘若下半辈子每次举起相机,捧起书,都要犹疑半晌,轻叹后放下,我不知道该怎么过。或许到那时,我已经不再读书,不再唱着青春思念的歌曲。

尽管我还没谈过恋爱,但这辈子我能认真构思的爱情体验大抵只能有三次。如果和她,和她,和她。我能想象的起承转合,一部丰满的故事集,只能想到这么多。甚至如果我遇不到她,度过了这样那样的一生。这些故事只好在老掉牙的年纪付之一炬,束之高阁。

中巴车驶过北川新城中央的纪念碑时,导游大婶儿哽咽了。我的父亲哽咽了。我也紧紧抿住嘴唇。整个世界,从古至今我见过的最奇妙的最难以解释的一切,人的思维与情感,在时间线的一点收束,戛然而止。

我无法再想。床榻在呼唤我,明天还有工作。时间不经意地溜走。想了太多太久,一切依然照旧。

20220513 @ 0:43 🙏 🕯

Chen Ting

Chen Ting

The page aimed to exhibit activities & achievements during Ting's undergraduate & graduate period. Meanwhile, other aspects such as lifestyles, literary work, travel notes, etc. would interweave in the narration.

Leave a Comment

Disqus might be GFW-ed. Exc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