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pout Weekend thoughts

Campout Weekend thoughts

周记

这周压力骤然就变大。连续两天四点以后睡觉,过去的从未非连续通宵的纪录看来即将被打破了。

参加了求职会,参加了职业发展介绍会,参加了各种各样一大群工程学生蜂拥而至的活动。越来越觉得紧张而无趣,为了一张船票必须得逼自己强行进入social模式,强行跳出comfort zone去迎合对方的需求。现状便是:对于硕士生而言,学习成绩并不是那么重要,刷题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运气反而是决定短期内职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同时,随着学期的进展,全国各地的工程院老伙计们都开始了呼天抢地模式。疯狂赶due,死猪不怕开水烫,不drop就是胜利的情绪不断地在人群中蔓延。或许对大多数身边人而言,就算硕士毕业没法在opt内找到工作,大不了就是回国而已;但对我而言,付出了这么多成本,如果只是来看个热闹走马观花似乎太过于奢侈了。心态逐渐有点破釜沉舟的感觉,哪怕自己真的很抵触,也会逼迫自己拼命地伸出触手,尝试抓住身边的每一根救命稻草。

紧张而压迫的一周过去,又迎来了周末排球票的扎营。周五四点睡,周六又是四点睡,真的有点心力憔悴。季节向着SAD滑去,身边又没有一个可以无所顾忌畅谈的朋友,只好对陌生人发泄心中的压力。可我知道这样真的是非常的逊,非常让人反感的行为。可是总得减压,要不真的会越陷越深。

在排球票的百无聊赖与时刻神经紧绷等着签到的叠加态中,大脑的思考节奏如同锯齿波般剧烈波动。再一次想了很多事情,但现在周围这个喧闹的环境实在没法静下心精雕细琢地用文字记录想法。还好这里只是记录一些有的没的的“碎碎念”,琐事供以后翻找而已,不必太过拘束,索性还是随便写两句贴在这里。外面刚刚放过despacito,现在又在乡村慢摇,it’s my life。听着这些节奏,大脑的思考能力几近于零,写出来的文字或许会让后来的我不忍卒读感叹当初年轻的稚气与傻气吧……

爱情探讨

在大太阳底下和湿漉漉的深夜看完了《左岸》和《跟随一位少女穿过城市》节选。为什么会看这两本书?还是因为某次又探讨到女朋友问题的时候老闹儿转了篇署名马曳写的公众号推送,彼时我又深陷于一见钟情的幻想中不能自拔,索性下载了这位哈佛法学院女JD转香港MD的大作。说实话,文字标签性远大于实际内容。描写了多么庞杂的令人叹为观止的金融中心的生活,描述了香港-纽约双城记,描写了北池子老北京一步步走上人生巅峰与ABC高富帅一帆风顺的人生,以及云淡风轻提到自己的求学生涯,不免有点不接地气之嫌。当然,可能作者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就是想表达付出努力就有回报,聪明人就该是社会精英,有钱真的能为所欲为这样的价值观。说实话我并不反对,尤其是当我自己体验过这种人与人差距比人与狗差距都大的现实之后。可是看完全篇,除了每次都会有的、平常的卒章抒怀的不舍以外,还是有一点不服气。凭什么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时,努力的程度差不了一倍,境遇却有如此大的不同?当然,理性思考很容易破解这个谜题,可在一个四点睡6点起三十多度大太阳下晒成傻蛋的脑袋瓜里面,这个问题变成了永恒的难题。

说实话,我认为文中的王薇一定还是会选择陈正浩的。这便是宿命论的一种。就像我最终一定也会和一个不咸不淡的女同学走到一起一样,无论我再怎么去幻想来到纽约遇见命运、一见钟情不忘初心的鬼话,也抵不过社会运转的惯性。任何人,人和人不在一起久了,几乎必定走向不同的路径,成长为不同的人生。何必强求呢,留一点回忆,做回那个相敬如宾的朋友,岂不是非常理想的结局?大多数情况下更是朋友都做不成,只好渐行渐远成为陌路人。

Strangers, friends, best friends, lovers, strangers.

想象8年后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不敢想。王薇的八年后从未名湖畔圣殿膏腴毕业生变成了纽约香港的空中飞人。对她来说似乎人生的价值在足够早的时间已经兑现。陈正浩从长者的母校毕业也一步一步走进了中环的印刷所。陈法兰克从ABC退回更非中国的香港,向着台湾寻找人生的下一步,而我,可能只能在加班到9点后对着雾霾下的北京叹息:我的韶华都换成了人民币。甚至,连人民币都没有换到,最好的年华可能就喂了狗。

无数次人们说,你长大了,应该想想自己的前程在哪里。是啊,我想过,我有无数的设想,但最多只能兑现2、3种。甚至,一种也兑现不了,最终戏剧性地被生活严丝合缝地捆绑住:夹在那个不大不小的隔间里,做一些千年以前万年以后都毫无影响力的鸡毛蒜皮的小事。越来越感受到,不劳而获是建立在绝对的资本上的,无论你是绝顶聪明还是绝顶富有还是绝顶走运,有了足够的资本自然会越积累越多。生活的曹丹之处在于,在我们发现了她的真相之后,依然不得不天天拥抱她。而我基本已经下定决心,这生活的重担,我是抗定了。

写到这当间儿,突然有人来发免费的墨西哥卷,好面子的我自然是没有要了。很多时候我做决定真的是一拍脑袋,这或许也是我不适合继续做研究的一大原因?虽然事后分析总会想方设法让自己信服选择或决定是正确的,但还是会犹豫不决。真的,任何一个小的决定都要演一百年内心戏,真的好讨厌这种优柔寡断的自己!

再说《少女》,虽然下的盗版书只看完了全书的四分之一,但写得着实很有味道。甚至只看了关于小野兔子的部分,我就断定这个作品大致和《繁花》属于同种路数,但更为简单而纯净。能写出女孩把口水流到男孩肩胛骨上这样情节的选手,真的是学习了。这倒是和左岸中那种随着时间演进生活不断上升的节奏截然不同。“……既然过了十几岁那种心潮澎湃地憧憬江湖生涯和懵懂爱情的阶段,自然也不会为了琼瑶食不知味了。”

然后呢?一种是动态的、反复的、不断向上寻找的爱情,一种是静态的、纯粹的、永远携带着青春的酸涩气息的恋爱。当然,首先需要再次告诫自己,“(暗恋)那是自我陶醉,是自我沉溺,是自残带来的神经快感……爱不能激动,要等她自发,过了那么长时间才能成熟。”可我无论怎么努力,大概或许还得是随波逐流,最后走进一段柴米油盐的爱情。可这并不能成为让我不再努力的原因。我想,至少我要试着去纽约看看,才会明白如《在云端》那个男人最后的感受。嗬,想想那样的尴尬,似乎比一段优美的爱情更加令人向往呢!

Well I’ven’t seen what I’ve been seeking for since a while. and I’m not afraid to wait for another period.我爱这生活,我向往爱的原因之一,便是生活给予我的并不是那么多,因而也会让我对爱的阈值变得不是那么高。总有一天,要么我寻得意中人,要么我将感受来自整个周遭的爱意。都不算太差的结果,不是吗?

还是忘不了她,还是那句话,这一定是我顾影自怜的体现。要么深陷其中天天做梦,要么rise above and focus on science.

非处荤

哈哈,虽然写出最一流的小哔文的小梦想还在,但真正来到老司机开车的旅程途中,不免有想要跳车的冲动。撇嘴。

莫名其妙在下午补觉的时候就听到了周围几个纨绔借着真心话大冒险的名义切磋车技。“除了女朋友以外还有过吗”,“最喜欢什么姿势”,“最刺激的回忆”,“伸舌头的那种”……虽然自己已经一把年纪,但真正接触到这些以前从未在生活中近距离接触的话题,还是有点排异反应。

没有细节的小哔文就像学二床板一样又硬又刻板。或许这个小梦想只能留作心底的遐想了。

然后这帮子美本又开始讨论草叶。真的得对他们侧目而视。没准美国人心目中中国人的形象就是他们的样子?

可是转念一想,人家没准过两年就是小两口了,穿一条裤子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就算只是排解寂寞,在美国和西方社会也是绝对的自由、甚至得到歌颂的行为。还是中美差异。

博士后女生/阿姨

本周其实也又认识了不少人,但重压喘不过气来并不想再去写一篇“两个人”系列,索性随便在这里记录一下。

遇到了一个看不出年龄的阿姨,据说是博士后,人很好,也挺有生活经验,但不太清楚为啥她会和一群小朋友混在一起。或许就像Natalie73一样心态始终年轻?如果我到了那个年纪得开着SUV生活在美国农村还要做学术的话,我想我一定立马买机票回国去当蓝领。

又让我想起那个见面会上见到的中国女性学者。精瘦到像个洋娃娃,梳着不符合年龄的双马尾穿着粉色带着小朋友和M型脱发的配偶。尽管,她的眼睛里,厚厚的眼镜后,闪烁着我见过的非常明亮的睿智的光芒。但这种光芒闪耀在没有血色的肉体上时只让人觉得心生畏惧。

或许这些话一点都不政治正确。可我还是要讲,反正不可能有除自己以外的人看到这些。

乡下美国人生活空洞

尬舞骑牛吹瓶扔沙包侃大山。

虽然我很喜欢这里的天气,这里的居民和这里的风景,但让我久居于此,我是不肯的。

就像台北台中台东高雄和花莲一样。让我久居台北,我想我会考虑。但其他地方,大概我忍不住这份缺少想象力的寂寞。

杜罕是这样一个地方。民风很好,人又热情又善良。城市虽小但各处都挺干净整洁。

可是,看个尬舞就能狂欢,一个下午能一直以扔沙包和侃大山捱过的群体,我想要是生活在这里肯定会变成超级大宅男的。

与其这样,我更想去看看满脸萧瑟和冷漠的newyorker的生活是怎样的。

他们的精神很富足,但精神生活水准简直不要太低!尽管平均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但方差并不大,毕竟还是文明太短。

教授 投名状 未来路线选择 不务正业

“我不务正业还能小有成就我NB”,似乎自称不务正业的意味有些变质。

这周联系了一个教授,去之前对他一无所知只知道看着名字和相貌像个华人教授。

踌躇满志地准备了自己之前的经历去找他谈,结果被问得狗血淋头。光子晶体、光致发光、计算电磁学,我做过的大部分和光电相关的项目被他的履历和他的PhD完全覆盖。从没想到居然会投到一个全懂的导师,倒不知道该暗喜还是隐忧了。

聊完以后看他简历,考泰克本科斯坦福博士博士后,杜克副教授。一篇Science好几篇子刊一作。30出头有这样的成就基本可以算得上是非常杰出了。然而也只是在这大农村安心做着研究。

他说,别紧张,我知道最开始都是这样。他说,设备不用担心,资金充足。他说,你似乎不是那么愿意做研究,你再考虑考虑?

然后给我分配了一个调光路的活儿。

调光路?做吗?

如果不做,我整个研究生估计就不会有什么研究的机会了。至少他懂得很多,我想知道的大部分关于光电子的知识他都能带我学习。但我到底要不要做研究?我的career path是否考虑好了?

这个光路,他说,我自己来做大概3天到1周,就能完全搞好。留给你们做,主要是作为能力训练。

似乎调光路变成了投名状,调好了,那我们谈时薪和项目;调不好,祝你好运。

对于我而言,似乎未来的路线并不太模糊。学好专业课,找个或好或一般的实习,毕业以后进入科技企业技术部门搞研发或者产品,用完OPT抽H1B,抽到就干满5年回国,抽不到就直接回国。如此而已,那科研又有什么用呢?对呀,Campout又有什么用呢。36小时折腾得欲仙欲死,等到最后很可能连票都抽不到。吃这份苦,冒着作业做不完考试挂掉的风险,又为了什么呢?

不务正业,是的,这便是我在高等教育末尾仍旧放不下的东西。

都说本科是博雅教育通识教育。研究生是专业教育与研究能力的培养。可是以现在的趋势,硕士研究生似乎成了后学士学位的代名词。研究成果产出低水平差,没关系,就业好就行。美国硕士更是演化出1年半,1年甚至9个月的项目;春季入学,1年内三学期毕业,面向就业开项目屡见不鲜。英国更是硕士生禁止拿工作签证,要想留下要么关系够硬要么资本够劲。都没有?学费拿来,文凭拿走。

可是我除了找工作,还是想学习啊。这辈子最后能真正学习知识点的机会,我不想把它变成应付考试应付找工作的时间。哪怕,对,哪怕我最后一无所成,泯然众人。那有什么关系呢?生活教会了我这么多东西,我理应心存感激。

调光路似乎是一张投名状。我要是做了,不一定成功。但是我要是不做,或许不会再有勇气去迈出舒适区而挑战自我了。Everything that does no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因此,我也要继续追寻我所爱,哪怕最终一无所获。我更看重结果,但没有路途则不会有结果。

对于有趣的定义

或许中美对有趣的定义不同?

站在签到的队伍中,前面一个黑老哥对后面一个西裔小哥说到you’re interesting. 突然电到中间懵逼的我。

在中国,尤其是传统意义上的主流社会,评价一个人有趣往往是一个级别很高的评价——如果是适龄男女之间,基本就相当于另一种“我喜欢你”的表述;如果是前后辈之间,则意味着充分的肯定,对于一个人发展的全面性与多样性的肯定。无数的公众号和大微都曾探讨过诸如“如何变得有趣”、“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等论题。总之,有趣在中国是一个能让受评人暗自窃喜的评价。

而在美国,如果我对interesting这个词的词义没有理解错的话,这似乎是一个很平常甚至有些陈词滥调的评价。有时尬聊聊不下去或是不感兴趣的时候,美国人都喜欢评价interesting。今天是黑老哥说自己会西语但说不太好得到时候得到了interesting的评价。这里的有趣似乎指的是广泛的,普通的让人感觉有兴趣的意思,而并非受评者的履历已经武装到牙齿似的多才多艺。

真的,中美的有趣定义一定是不一样的。以前我始终想最终成为一个中国的有趣的人,或是有趣的中国人。而现在,我想先尽量成为一个美国的有趣的人。至少这个标准稍微低一些。

Campout checking

这或许是我参加整个周末campout中最刺激的项目了。

屁股刚坐稳,一声哨响,就得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飞奔到签到点签到。每每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都会来那么一下,真的酸爽!

到了最后一夜,变得愈加疯狂了!一小时5次,还伴随着各种吹口哨捣乱的……真是刺激!

除了小时候输液,很久没有体验过一个体外之物在手臂上戴好几天的感觉了。另外一个很爽的事实是我的号码1171是个质数!

Campout

后续:我最希望出现的结果——抽签不中。天遂人愿,果真没有抽中,而且周围的人在我强大的衰势影响下都没有抽中!突然就释然了~ 生活,它就像一首歌……

Life is woeful, always. That’s why I love it desperately!

The 6 Stages of Culture Shock

This is an article that I read when I was a high school student. I never thought about that one day I will face this scenario myself. When it comes to me, I say, hey, there comes the difficulty.

  1. Preliminary Stage: You have made the decision to move abroad. You are busy making plans. You are anticipating your life in your new country. You are excited and you can’t wait to start your adventure.

  2. Spectator Stage: Also known as the “honeymoon” stage. You have just arrived in your new country and you are fascinated with the foreign and exotic aspects of your new life.

  3. Participation Stage: The honeymoon comes to an end and it’s time to learn the language, function within the culture and deal with everyday challenges.

  4. Shock Stage: Feelings of lethargy, irritability and loneliness are common at this stage. Negative feelings are triggered by the difficulty of daily life and everyday tasks.

  5. Adjustment Stage: You begin to form relationships with local people. You start to feel like you belong in the new country and that you are accepted. You start to identify with the new culture.

  6. Re-entry Stage: The transition back to your old life may not be as easy as you expect. Reverse culture shock often sets in when you return home and experience a sense of disorientation and discomfort.

怕困意来袭前没有写完,索性还是挑简单的话题先写了。文化冲击,这个概念初中就见过,高中则看过这篇6个步骤的文章。现在回想起来倒真是有几分道理。

很幸运,见到那个女孩的时候正处于1-2交接的阶段,整个人的状态最好。而那个时候川儿已经进入了3-4之间的阶段,倒不像第一天累了一整夜还没吃饭的我那么活跃。

而如今,我们都走进了第4阶段。这里便是比拼耐力的赛场了。课程不能落下,作业要做到最好,争取不被有先发优势的牛人拉开差距从而掠夺走所有资源,成绩必须保持在合理水平以争取以后的可能性,实习必须找到以留在美国,科研也要搞以满足大脑剩余的消耗需求,还有运动,还有健身,还有对于爱的幻想与执着……

嗨老哥,这应该是你最近最困难的挑战了,你别无退路,你必须攀上高峰。这是你花钱来到这里看到世界的原因与最终归宿。攀上高峰后还会有下一座高山,想迈入不劳而获天天读PhD的领域,不可能仰仗运气的眷顾。

加油!晚安!

Good night

真的,我还是有点想给她写信,但实现这个小目标之前或许得走过很长的路,而且可预见的这条路既幽深又崎岖。走进去你可能得要好多年才能走出来,也可能很早就会重归大路。可我爱路,不是吗?

后续:她居然给我回信了!我又相信爱情了!

Chen Ting

Chen Ting

The page aimed to exhibit activities & achievements during Ting's undergraduate & graduate period. Meanwhile, other aspects such as lifestyles, literary work, travel notes, etc. would interweave in the narration.

Leave a Comment

Disqus might be GFW-ed. Exc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