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

《Her》

在ChatGPT和Stable Diffusion等流行的人工智能技术即将变革人类社会的论调甚嚣尘上的2023年,再看10年前斯派克-琼斯导演制作的《她》,别有一番感受。

不想谈论剧情本身;华金-菲尼克斯的演出相当精彩,但在此亦不提。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两点:一是完全由对话而非场景串联起的剧情主线,二是精致到难以置信的画面呈现。

对话类电影并不常见。如果台词设计不够精彩,对话型电影很容易翻船,落得票房惨淡的下场。当然,由于很少涉及到复杂场面,因此这类电影的摄制成本比动作片剧情片也低了不少。常见于偏文艺片风格的电影,以及导演成长之路的初期作品。我所知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影片有《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和《爱在》三部曲。

说实话,这类电影对我的吸引力很强。为了弥补情景的缺失,通常对话台词都设计得非常充实,仿佛做大脑按摩一样,颇高的熵率令人应接不暇,激发思维的火花。“爱在”里所探讨的那些话题,令人不忍卒读;而谈话间穿插的维也纳、巴黎、爱琴海风光,不留痕迹地串联起优美的留白。比起传统的电影艺术,这类电影好似一边听播客、一边看画展,诠释另类的“视听享受”。

整部电影里,最令我惊叹的就是那些满足强迫症的、近乎完美的布景设计与拍摄技巧。有很多主人公与Samantha的对话都发生在深夜独处时。暗夜,手机亮屏,映在脸上的熹微与微光;万家灯火冥昧、高楼林立的上海于背景中逐渐入梦;所有细微的对比度变化,都完全集中在色轮“阴影”分区,一丝一毫却仍清晰可辨,极大满足了摄影眼对于宽广动态范围的向往。画面撞色搭配、根据人物心情色彩的些微变化、不留痕迹的场景补光、随时间流动的光影变幻。很多场景光圈全开,光斑的形状各异,令我不禁好奇,究竟是导演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妙手偶得?拍电影完全可以不计成本,始终选择光学性能最好的镜头;可导演却有意引入些不完美的光斑,仿佛暗示人性的内禀缺陷。却又和《周处除三害》的强上滤镜,使路灯拉丝,强硬地“明示”观众:“我要用光效暗示人物棱角分明的性格”的表现手法迥然不同。这些光学的变化是克制的、含蓄的、微妙的。主人公孑然一身,与人工智能交流渐深,心态逐渐发生的微妙变化,细腻的情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恰如其分的原创电子乐与钢琴曲画龙点睛。Her (Original Score)

许多电影,看完了没啥想说的。有些电影如她,看完的最大触动,就是“我也想被这样隽永的画面永久定格”,抑或“我也想拍出这样永恒的motion picture”。

讽刺地,影片结尾导演强行重置了所有“OSes”,让人工智能仿佛从未来过人间一般;就好像如今GPT5一经推出,无人再谈论GPT3.5一样。人类的注意力是短暂的,好似Samantha所吐槽“你们这些人类肉体,几十年以后就腐败消失不见”一样,无论是大模型个性化迁移学习所捕捉的万般情绪,还是人类在面对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模式变迁时的茫然无措,都是“易失性”瞬时状态——

而优美的电影镜头,则能定格永恒。

夕张

p.s. 前两周看了《幸福的黄手帕》,但是懒得动笔,放张图来纪念“欲辨已忘言“的情绪吧。

Chen Ting

Chen Ting

The page aimed to exhibit activities & achievements during Ting's undergraduate & graduate period. Meanwhile, other aspects such as lifestyles, literary work, travel notes, etc. would interweave in the narration.

Leave a Comment

Disqus might be GFW-ed. Exc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