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后

一年后

十年后,他写了一本书,讲和她那晚发生的故事。

我不知道故事该从何讲起,但每每想到人生中这些短暂的美好瞬间,就会永远饱含对明天的期待。

薄如蝉翼的木墙挡不住中年的嘈杂与琐碎。他的老婆对他很好,事无巨细地操持着小小的新生的家的一切。索菲娅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照料下一天天成长起来,爸爸妈妈甜甜地叫个不停。索菲娅,索菲娅,小羊苏西的朋友是谁呀?是果果呀!她咯咯地幸福地笑着。

后悔

如果Jesse早就知道命运无可避免地走向尾声,他还会跳上塞纳河的游船吗?

但那确是一座美丽的桥。


无关紧要的话说在前面。

唐星鸿是我自2015年以来,第一次实际意义上和女生独处。在24岁的末尾,非常感激那时的自己有勇气牵着陌生的姑娘的手、漫无目的地跳下火车,看一看别处的世界的样貌。

不要感动自己,别人无数次提醒我,我无数次提醒自己。人想的和说的是两码事儿,自己说的和别人听的更是南辕北辙。千万别觉得自己的满腔赤诚能溅起一朵水花儿。

为你 我用了半年的积蓄
漂洋过海的来看你
为了这次相聚
我连见面时的呼吸
都曾反复练习
言语从来没能将我的情意
表达千万分之一
为了你的承诺
我在最绝望的时候
都忍着不哭泣
《漂洋过海来看你》 娃娃

互联网没有秘密。她的名字一旦出现,除非我自己删掉,便会突兀地出现在搜索结果里。“无锡”更是增加了权重。不要污染搜索结果,孙辰搜完陈铭书的名字后告诉我。那又怎样?这些名字如时光的注脚,串联起那些不同寻常的回忆。我不愿抛弃。

泛黄的老照片、咿呀的留声机。时光定格在书页中;辞旧岁、迎新春,旧的故事总会结束,下一篇又是新的人间。


剩下都是写给自己的话。

今天论坛上适时地出现了有关爱情的讨论。楼主觉得爱情是排他性的,但坛友们告诉他,当今社会里,紧紧抓住一根稻草是不现实、不经济的——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互相选择的过程其实也是挑挑拣拣的取长补短。物质生活已经很难了,精神世界或许不得不做出退让。

我觉得,喜不喜欢同样是一个第一世界问题。学校里的学生还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捶打,考虑的都是相对理想化,风花雪月的世界。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无可指摘。出了社会的“社会人儿”见识了这样一口大熔炉如火如荼的运转,自然也会情不自禁地抛弃幻想,撸起袖子加油干。电影和故事中描述的爱情,十指不沾阳春水,就像一杯双倍糖的咩噗茶一样,除了甜还是甜,或许会让年轻人误入歧途,以为与一个人相爱便总是这么美好。但历久弥新、淬火成钢的爱情,总少不了面对生活时那样的实干主义与几分英雄主义来的。

我还觉得,浪漫与现实主义并行不悖。浪漫可以超现实,亦可忠实地写实;可以是生活处处暗藏惊喜的,亦可以是日积跬步,共同为一个目标而携手共进的。之所以爱在三部曲为人们所称道,并非其如宫廷画般描绘了绝对完美的爱情的模样,而是用不同年龄发生的故事、从不同角度解构相爱的人是如何共同生活,来讲述浪漫是为何物。

西方文化中的浪漫,似乎比我所成长习得的边界更为宽广。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玩意儿,道听途说得不来,非得切身实地地生活在其中去体悟、去找这个感觉,才能慢慢地通过人类的共情心缓缓地渗透到低地来。浪漫是充满想象力的,爱情是富含创造力的。许多有形无形的约束让大家太计较眼么前儿的得失,难得追求“真正的喜欢”。当然,没有人能逃避先天物理条件的约束——谁不喜欢俊男靓女、潘驴邓小闲呢?所说的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那么功利地去爱一个人,有时能够超越繁星、脱颖而出。


对我而言,气味相投比门当户对更为重要。

门第只是一时的事,最多从生到死一辈子;气味却是永远的事。无论睁眼、闭眼,总得呼吸;百年之后不说流芳百世,也万万不可遗臭万年。气味是无孔不入的:这两天,附近搬来几户西人,扯着嗓门讲电话,小朋友不戴口罩无所顾忌地嬉闹,时不常还暗暗飘来洗衣液、水果糖味电子烟、酸腐织物与谜之绿色树叶混合的气味。美国是世界文明的熔炉,一大表现便是无数气味的混杂。8月14日刚下飞机,便闻到森林的清新、止汗露的人造香氛与尾气中隐含的狐臭的混合味道。京城夏日时不常的霾味会遮蔽其他的味道,但晴朗无云的正午总还是属于国槐的清香。美国真是个多样的地方,这是我对这个国家的第一印象。

爸妈不理解我为什么喜欢吃藜麦沙拉。他们觉得,这玩意儿一粒儿一粒儿泾渭分明的,吃着跟红米饭一样,怎么有人会觉得好吃呢?我却觉得,藜麦沙拉很有味道,很丰富。光是藜麦本身:若有若无的褐色果皮,平铺或竖立在味蕾上,果肉有些鲜嫩,有些已经熟透爆开——就像吃爆米花时总有几颗“死豆儿”甜津津的表皮下是硬尜尜的硬骨头,非得后槽牙才能咬烂。可以细嚼慢咽,也可以囫囵吞枣。加之香菜、番茄、黄瓜、棕米、红灯笼椒、kale……配上油醋汁儿、糖、盐、各种基础的调味料,那叫一个丰富!

我又是对味道非常挑剔的人。有些味道无所谓。谁总调侃我喝胡椒博士和东方树叶,“您只爱喝不好喝的饮料”、“您还好这口,‘红色尖叫’?”——喝不上茶或者非得喝别的汽水儿,真的没啥,最多嘟囔两句。但有些味道却又是“非你莫属”——如果我喜欢的女孩恰巧爱吃茭白,那只好忍痛割爱了。真的,就算物质条件表面上看起来再合适、再般配,互相看不顺眼儿,那也白搭。

人最后总还是要生活在一起的。抬头不见低头见,闻不对味儿实在是痛苦。无论是物理上还是精神上我都对此深有体会,所以不得不把它加入到给自己设的条条框框中来。法律可以规范他人,道德却只能约束自己。气味相投,也只得作为管好自己的一条戒律,提醒自己不要污染别人的空气。

许多不讨厌我的姑娘……她们或许闻起来如雨后青青的泥土、或许如清晨糕点店松软的可颂、或许如一瓶妙龄的干邑……但我的嗅觉确辜负了这些美妙的味道。

离题:人造风味 渐渐地,我又开始有些害怕人造的味道。有一天,炒菜时我加入了之前买的速食剩下的汤汁。刚一下锅,我竟然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真香啊”!那是一种针对人的味觉精心开发的食品工程。就算跟炒的菜不搭嘎,却一下子喧宾夺主使得铁锅周遭“蓬荜生辉”,布灵布灵的跟中华小当家似的。平日做菜几乎只用油盐姜蒜,连糖都很少放,遑论酱油五香。吃惯海底捞、刘一手的人肯定觉得我做的菜太寡淡了,但我还是不敢轻易加码。 人们的技术如此发达,以至于时至今日不花一分钱就能得到高度定制化的生活体验。互联网推荐和广告已无需多言,这种定制化更是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过年期间,电视台反复播放着“斑马AI课”、“BOSS直聘”、“快手”的广告。这说明千人千面至少已经覆盖了教育、就业、娱乐三大方面。就像前面说的,就连吃什么、什么好吃,也是被精心设计好的。很多美食播客下面常见的调侃——这些料就算鞋底放进去煮也能好吃。人太了解人了,人爱吃糖,那就死命放糖;爱吃辣就变着法子用脂肪和辣椒混合做出汤包、底料。 > 你说得对,但是乌拉圭的人口有345.7万,同时,仅澳大利亚就有4700万只袋鼠。如果袋鼠决定入侵乌拉圭,那么每一个乌拉圭人要打14只袋鼠,你不知道,你不在乎,你只关心你自己。 我想,他们说的对。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只在乎自己爽不爽。爽就完事儿了,要啥自行车?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提醒自己徒增马齿的日子,我不禁苦苦思索,试图找出我喜欢过的女孩们的共性,好为未来指明方向。思来想去,冥思苦想,不得不承认失败。她们是那样的丰富,让我难以把握主线的脉络。

但我还是强行总结出了一些“共性”。

她们似乎扎根于另外的土壤,“全心全意默默地绽放”

她们的味道沁人心脾,每当我寻访记忆的角落总能闻到淡淡的幽香。

这样看来,寻找一份姻缘显得没那么复杂了——

对自己:不要感染新冠,少吃辛辣寒凉,保持嗅觉味觉灵敏;

对她们:收拾好行囊,在春天走进百花盛开的山谷,找寻那个花丛深处的采花姑娘。

春天来了,就算有些酸甜的尴尬与悸动,又是否能期待未闻花名出现在可期的未来呢?


相关阅读
转载:我拼了命,才能拥有他们曾经拥有的女孩
看来和女生聊天

大拇哥

用这个故事结尾的手势为这篇文章作结吧,希望自己牛牛的,棒棒的!听着Julie阿姨的歌声进入甜甜的梦乡。


忘了一件事,有时我总想,如果我最终遇到/与那个喜欢的女孩儿重逢,我想带她去很多地方,走过她的全世界,带她看看我的世界。题图便是其中之一。那湛蓝的海啊,就像在世界尽头遇到シェイミ一般,能洗去一切阴霾,是那样明媚地盛开!


嘿嘿等第一波阅读过去后再补充些内容,省得被读者们看到怪害臊的。😉

前两天zotino夜聊到东部两点半。邹心情应该好了些。他问我,你找到符合你心里标准的姑娘了吗?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见到过了,不止一个。

因为缺少合适的参照物,人们不得不长久地反思与自省,来衡量自己到底有没有发生改变。前两天考研张榜,有人欢喜有人愁,但总体而言录取的标准水涨船高了。有人便贴出一句话:

考研就像在黑屋子里洗衣服,你不知道洗干净了没有,只能一遍一遍去洗。等到上了考场的那一刻,灯亮了,你发现有的人忘记加洗衣粉,有的人用的是洗衣机。但只要你认真地洗过了每一个地方,那件衣服一定可以光亮如新的,而你以后每次穿这件衣服时都会想起这段岁月。

我觉得这种心境在成人的世界中是广泛存在的。而谈恋爱、渴望谈恋爱也有类似的感受。见到自己喜欢的姑娘却不得不错过,便会“见贤思齐”,思索自己能做些什么才能在下一次把握住机会。

经过一些时间的等待、摸索,自觉心中的那杆秤比较明确。看论坛上征友、相亲的帖子,坛友水民总会从各种角度吹毛求疵,“解读”纸面下暗藏的隐藏标准,从而“解释”为什么一些人长期单身不容易找到对象。反思自己不太属于这种情况,而问题更多地在于遇到的人不多、结识交际圈子较小、可选范围太少了。

找工作时,Carey用冰冷却清晰的数据打破了我对“主观能动性”的幻想。最初我觉得,只要自己脑子里始终绷着这根弦,一直为找工作而努力,就算是“积极”。而她却毫不客气地指出,一切以数据说话。比如,依照职业发展中心历年毕业生的数据,投出去的简历只有10%的回复,从笔试到面试只有10%能走到最后,那么面试-找到工作的期望概率就是1%。数字只是举个例子,表达的意思是要相信概率,而不要天天做白日梦,觉得自己是天选的幸运儿。学信息论时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复习了大数定律。人是感性的,在生活中如前文所说,在缺少参照物时很容易妄自尊大,觉得小概率事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比如全款抄底GME半个月财务自由。而实际上,生活虽然有起伏,但多是沿着期望的曲线,小方差地螺旋上升的。认清现实,才不会一时冲昏了头脑,在不走运后垂头丧气;才能心平气和地生活,并时刻准备着,把握住coup-de-foudre,爱情火花的灵光一闪。

回到恋爱上。这几年写了不少“来杜克后见的X个人”系列,也确实认识了不少新的朋友。其中不乏关系不错、有好感的姑娘。但总觉得缺少了更进一步的物质基础、契机和动力。见识了身边同龄人的恋爱经历,用孙辰的话说——“您再说cht就要恐女了”。有“常读常新”细水长流,也有“眼看他起朱楼”草草收场,更多是萍水相逢好聚好散。或许理性已经接受了“理想中的爱情罕见于寻常人间”的现实,但感性上依旧不接受概率的支配。还憧憬着那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传统中国的爱情观。

我最希望的是一生只谈有限次数的恋爱。或者说三次以内,如果可以的话。最多不能超过五次。次数太多的话,恋爱的感觉就有些走样了,总觉得是在试错、在菜场挑挑拣拣地捉对厮杀;次数太少的话,既不现实,又仿佛错过了些什么,不免有红玫瑰与白玫瑰之感。基于这样的假设,谨慎行事,落子无悔便是对自己的期望。


没有恋爱的经历,问题出在哪儿呢?假设直到毕业都没谈过恋爱的人有“问题”,大多数的看法是这些人眼高手低,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或执着等等。或者标准太高?

当今人们推崇“门当户对”,虽然有些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但我并不排斥。实际上,生活中能接触到、家人朋友给推荐的适龄女孩儿,基本也都是处于社会中相对接近的层级的人。在物质方面,我并无特定的标准,就像上次说的,合适就行。唯一特殊的、有可能造成阻碍的标准就是偏好南方姑娘。这么多年过来,其实这条所谓的标准也不算标准了,天南海北的朋友聚聚,英雄不问出处。但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可以莫名地对一个人好,只要TA是我愿意好好对待的人。

感觉对了,其他一切似乎都不那么重要。所谓的标准,于我只是加分项,有更好,没有也无所谓。社会上人们总讨论爱情、婚姻什么最重要,有人说物质条件,有人说客观生理条件,有人说性格,有人说勤俭持家、男人能干女人贤惠……公说公有理,我的标准便是感觉二字。

本来清晰的标准似乎又变玄乎了,不是吗?各位看官便会说了,人总是在成长,在改变,感觉怎么可能一成不变呢?但我却觉得“感觉对了”对我自己而言是存在一些共性的。就好比运动项目——健身与骑车。差不多同时接触到二者,理性上我是更需要健身而甚于骑车的——健身能够使四肢平衡发展,上肢更强壮更具吸引力;骑车则多是锻炼下肢,优秀的自行车运动员都是一副极度有氧的修长身材,与大众审美相悖。但我对健身就是不来电,强迫自己有规律地健身一段时间,还是没法养成习惯甚至喜欢上它。骑车则不然,只要天气和地点合适,随时随地都会心痒痒地想“要能在这儿骑车就好啦”。你瞧,这便是“感觉对了”的魔力所在。

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
蓝天越来越近越来越温柔
心情就像风一样自由
突然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我

喜欢上小唐其实并非没有犹疑。……但更多的是感觉很对,能够超过客观的未知带来的犹豫。

就好比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这个层面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些人拼命努力,把一切能够把握住的全部抓得死死的;有些人非常进取,总能找到合适的落脚石,助力攀登高峰;有些人按部就班,做好详尽的规划,尽人事、听天命;有些人百折不挠,在受到挫败后能够汲取经验重整旗鼓;有些人“佛系”、有些人得过且过、有些人见不得别人的好、有些人对外界的反馈已经麻木……见微知著,从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上,总能看出一个人的大致模样。而这些细节的汇总,便是我所追求的“感觉”。

爱上一个人,我会希望在十年后的某一个早晨,睡眼惺忪洗漱准备早点时,忽然想到她在我身边,心里一下子就被阳光填满;在社会奔波一天的疲惫后,想到她的存在,一切的劳作便有了意义。嘴角会不由自主地翘到天上!

生活不易,刚出社会一年便有深深的体会。许多愿望在现实世界里都要靠物质基础才能实现。是先种田后做梦,还是一边种田一边做梦,仍无定论;时光一点一点溜走,再错过自己有好感的女孩儿便会越来越失落。

总之,不应是搭伙过日子,组队破难题似的生活。过去几次调侃“队友”这个词,无非说的是一种缺乏精神交流,天天想咋搞钱吃点啥的纯粹物质生活的状态。有点生分,我总觉得。就好比买房装修,两人能讨论得热火朝天,事无巨细地把新家的一切计划安排妥当;但刨除柴米油盐,却又左手摸右手、大眼瞪小眼地无话可说。挺没意思的——我总怕这样的未来。因而对于下一次恋爱慎之又慎。😖


有点幼稚的想法:当时想着,就算跟无锡的如意算盘没能打成,或许也能想办法多拓展一下认识的南方姑娘的渠道,兴许她能带我认识更多人呢。总是以疫情为借口,前景实在不甚了了。

现在我想,实在不行,现学现卖,今年干脆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探索一下如何实现这几个小目标吧。有了定量的衡量标准,前景或许会清晰起来?

Chen Ting

Chen Ting

The page aimed to exhibit activities & achievements during Ting's undergraduate & graduate period. Meanwhile, other aspects such as lifestyles, literary work, travel notes, etc. would interweave in the narration.

Leave a Comment

Disqus might be GFW-ed. Exc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