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漏儿 - 补遗
前一篇篇幅实在太长,索性切成两半。
补遗
The Uncharted Seas 1
成为漏后需要面对的一大现实,便是自己眼前是一片未知的海域。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但当我第一次想到它时,还是将其称作“坏处”。毕竟,人很难说服自己走出舒适区。
试图建立“在公司看到过国人面孔”与“在一亩三分地搜不到任何有关帖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中一种想法是“在这个公司工作的国人都不用一亩三分地”;然而,考虑到地坛在美国留学生中的地位,这样的概率可以忽略不计。假设公司看到的国人面孔是国人的概率在70%,国人中用地坛的概率在20%,那也至少十中有一会上这个论坛。难道,公司所有上地坛的人都选择了潜水?
遇事不决,推己及人。如果是我,我会发帖提到这家公司吗?想到这里,似乎有了答案。地里常见的公司基本都是待遇优厚、如雷贯耳的大公司或者明星企业。在外留学,大部分人找到个好工作,都不会藏着掖着,而是会抖包袱晒出来。因此,没人晒这家公司,很大程度意味着公司并非好的选择;也有可能是闷声发大财。但你品、你细品……😨
如果从这个角度考量,那确实有点慌了。前途未卜,而期望似乎也不会很高。一定会收获很不一样的经历,但“有些故事是没有意义的”。
The Uncharted Seas 2 - 200127
今天在听沈向洋的讲座时突然有了新的想法。但是有多个论点交叉,还没厘清,思绪确实很乱,权当初步记录,以后慢慢解卷。
沈向洋是“华人天花板”的代表。如果说纳德拉、劈柴证明了印度人在硅谷影响力有多大,陆奇、沈向洋则代表了国内长大的华人在管理的道路上能走多远。
讲座的内容很有意思,会后也有许多人提出了有趣的问题,在此不表。结束后,很多做机器学习的国人面孔的学生凑上前去,想和这位传奇的微软高管说上几句话。他也文质彬彬地一一接应。
沈向洋给人带来的感觉,和陈怡然老师很相似——典型的中年华人教授。微微发福的身材,学究式的眼镜难掩聪颖的目光,充满学术气息的中式笑话。甚至也让我在某一瞬想到了肖老师。或许这就是典型的中年学究。
很少见到陈怡然老师,因为自己并未专业地涉足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在二十世纪第二个十年,这个领域可谓风生水起。仰仗另一位华人老黄的英伟达的突飞猛进——流处理器的单位算力大幅提升,恰巧促进了神经网络的实际应用。上次见到陈老师,上身穿着个绒衣,下身穿着松松垮垮的类似睡裤,就来听毕业答辩。也许描述带有成见,但这便是我对中国中年男教授的普遍印象。
张京驰是和我一届入学的。当时他便打定主意做机器学习相关的研究,希望以后能读博。后来他和陈老师关系很近,这次沈向洋来,他也帮忙张罗。另外还在会场看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多是之前在几门ECE与信号、神经网络、数学相关的课程上见过的熟人。会场中外国同学比例明显很少,与当时Eddy Cue来讲座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毕竟,沈向洋与MSRA代表了一种“中式的成功”,而Eddy与苹果高管则代表了“美国梦”。
何谓中式、何谓美式?
在我看来,中国式的成功思维不无千百年科举的影子。在中国,尤其是古代中国,人一生最大的成就便是留名千古。而历史是由读书人著就的,读书读到极致因而也成为了中国读书人的一生追求。怎么算得上读书到头呢?书蠹、范进中举、连中三元、位极人臣。修齐治平,读书的最终归宿是古为今用,学以致用,文臣治世,将儒学的那一套发扬光大,“反哺”社会。
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古代中国“文人”、受教育的人缺少探索精神。就像建造长城一般,当儒家思想站稳脚跟,后人的任务便是一遍又一遍粉刷墙面、修葺瑕疵,从而将整套理论讲得出神入化,滴水不漏,将侵略型文明拒之千里之外,将非主流文明同化于无形之中。这既是中华文明的立身之本,又是近现代掣肘发展、荼毒思想那又臭又长的裹脚布。
当今世界,中式成功依旧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信息时代科技爆炸式地发展,让知识的边界一下子迸向无边无垠。中国读书人不必再把知识视界局限在八股的一亩三分地,更可以在无拘无束的学术界大展拳脚。这便是题中“神秘海域”的第一番含义。博士与科研工作在人类知识的边界。每迈出一步都是在向未曾涉足的海域进发。
而位极人臣,似乎并未改变。过去是大学士、太傅太保、官至一品,丞相或是如今高级副总裁,无一不是统治阶级对于学者的认可。封官加爵也讲究个同乡会……有点儿跑题,往回拽拽。
再说美式吧。美国是西方文明的篝火晚会,老调重弹。西方文明所定义的成功,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是人定胜天的、是不计成本向外扩张、探索的。美式成功讲究一个人把自己的生活过到极致,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无怨无悔,灿烂而华丽地谢幕。
西方文明起势,实际上历史并不悠久。至于古希腊和古埃及文明是怎么回事,可能还需要进一步考量。目力所及的西方文明转折,大约是那一场不明原因的鼠疫……黑暗的中世纪结束,西方自由的思想得以解放,西式成功主义才得以诞生。
大航海时代、殖民战争、法西斯主义、太空竞赛。无一不是西式成功学的典型案例。最后,光复罗马精神的重任,交给了“天选之国”美利坚。西方文明的大部,皆传承给美式意识形态。
闲扯太多,回归正题。“神秘海域”在中式和美式文明的语境中,存在着不同的含义,尽管其表现形式或许殊途同归。
两种层面:中式探索集体的未知;西式探索个体的未知。
宏大的主题对于微不足道的我:我的人生路该怎么走。虽然在毕业的时刻并无其他选择,但我认为目前的处境,或许是长久以来自己潜意识中的偏向性日积月累造就的。
看到大家在沈向洋讲座后试图在学界“套近乎”,希望同胞能够在“仕途”、学术界互相提拔,像极了历史的模样。解决了温饱,稳固了地位,便可不顾一切地探索知识层面的神秘海域。
便形成了人们对于美国华人软件工程师的人生的“成见(stereotype)”——升职加薪唯唯诺诺;科研尖端、工程疑难重拳出击。
对于我——
倘若走向中式成功,便选择了走向已知的职业路径和未知的知识边界。人生的终极追求便是以著书立说的形式,作为文人被历史所记载。
倘若走向美式成功,便选择了人类文明已知的知识边界内,做相对于个人而言未知的探索。人生的终极追求便是实现个人价值,作为探险者被历史所记载。
当然,只是美好的愿景,这种诳语相当于一只蚂蚁在考虑这辈子去仙女座还是狮子座。想清楚这些问题,只是为了在以后道路选择上不用重复思考、浪费时间,也能够更为自信地做出选择。
也更加确信了之前的想法。我为下一代而活,我为自己而活,我为交通不同文明、消弭偏见与阻隔而付出努力。我的神秘海域,将会是“世界人民大团结”黎明前的黑暗、将会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前的巨浪滔天。希望我们的后代走向星野时,这些微不足道的地球表面的涨落已被扫清。
唉,写得实在太烂太乱,也苦了看到这里的读者。不如在评论区留下二维码,作为补偿闭着眼睛打零,打多打少是个缘。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