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Review - Cycling

2020 Review - Cycling

相关阅读
【心得】开个贴回顾2019骑车?
【心得】开个贴回顾2018骑车?
2016
2015
2015
2014
2013

2020年过去了。对于我的骑行旅程来说,这一年中大多数的日子都是普通而寻常的;回首望去,这一年却又非比寻常。

2020年原本应是重建训练计划的一年。在年初,我信心满满地规划着每周游两次泳、骑两次车,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目标迈去。南加州的天气一如既往地适合户外运动——天气也是我选择不远千里跑到这个小城镇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月二月在学校游了三次泳;三月则经过多方打听,找到了一家罕见的室内游泳馆,试游了两次就准备办卡了——

突然间,疫情来了。

2月25日,国内正处于“flatten the curve”的时期,而美国已经被人心惶惶的、不可名状的疫情阴霾所笼罩。西雅图养老院爆发的集中疫情,各大空港零星报道的社区传染,都让同学朋友们产生了一丝忧虑。中国人擅长未雨绸缪,我认识的人们都早早把亚马逊、Home Depot和CVS的口罩抢购一空;西方人则不以为然,都觉得美国不可一世的生物医药医学水平,对付一个“大流感”似的疫情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年末今日,看看人口1000万,病例突破80万例的洛杉矶郡的悲惨现状,我想人们和我自己都会重新思考当初的一举一动。

当天我驱车前往洛杉矶,Sepulveda周围的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人们依旧熙熙攘攘地聚集在中餐馆,在谈论起新冠病毒时多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情绪。虽然当时我相信总有一天疫情会蔓延到美国,但依旧不相信事情会发展地如此之快。我有N95口罩,但去洛杉矶的三天根本没戴;上班到三月下旬,公司零星传出回家办公的声音;在湾区的朋友鳞次栉比地爆料公司宣布在家办公到下半年。而我却依旧抱有侥幸心理,一直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坚持到了公司食堂开门的最后一天。

食堂菜单最后一天

讽刺的是,在2020年12月30日,我打开食堂菜单,发现上面的日子依旧停留在了3月20日。那是我最后一次吹着口哨戴着头盔走出办公楼的日子。

2020年的骑行之旅,便在这样一种毫无防备却猝不及防的气氛下徐徐展开了。


在3月20日前,2020年我一共游了5次泳;在学校骑了65公里;在公司所在地,上下班加去四处闲逛骑了60公里。原本的打算,是按部就班地拿到每一块行者APP的月度铜牌,在天气最好的几个月冲击银牌。这样,在年底公里数大约能够破一千。从2013年开始骑车运动以来,除了2015年突破过1000公里外,从未有一年达到这个数字。使用智能手机前,码表上的数字停留在了三千左右;而用行者到如今,总计也刚好三千公里。

过去总觉得一年骑一千公里那都不叫事儿。毕竟,走一趟四海大环就是三百公里,不过两三天的事情。问题是,上学期间能走大活儿的机会太少了,北京适合远途骑车的时间太短了。清明假期,国庆假期,仅此而已。春季学期有时能趁着晚上走一趟奥园,刷上三四十公里。但就算常去奥园,算下来一年也得去20次才能把总和加到一千。在2016年定下的“去20次香山”的计划,直到2018年才将将完成——而去一趟香山的距离不过十来公里!哈,骑车的计划,总是想着容易做起来难!

但说到底,我还是对骑车具有长久的、难以磨灭的热情的。我曾尝试去健身房,纯粹因为羡慕别人轮廓分明的肌肉。但只坚持了半年就坚持不下去了——持续做一件没有兴趣的事,只为一个功利性的结果,真的很难耶!除非健身真的能对谈恋爱有帮助。

骑车则不然。只要天气允许,心底便会有“内驱力”鼓舞自己跨上车子出去溜一圈儿。骑车还是一种“代偿性”的逃避——如果我骑车了,就可以代替别的运动了,省得心里总有今天没运动的负罪感。甚至,一段时间里我认为游泳运动员的上肢,与骑车运动员的下肢组合是最完美的身材……总之,为了能骑车,我可以找出千万种理由。

在疫情最初还不太严重的时候,这个小城每日确诊病例只有个位数。考虑到整个城市偌大的地盘和零星分布的居民区,被感染的风险应该可以忽略不计。我侥幸地想。而骑车,相较于跑步、泡健身房、游泳、球类运动而言,应该是风险最小的一种了——甚至比滑雪还小。毕竟,去滑雪要经过人挤人的更衣室,还要坐在缆车上呼吸同一条轨道上的空气。有一阵子很怕病毒,觉得只要人走过一条道,身后便会留下长达数十米的“污染区”,可以想象为拿着燃烧的烟花走过身后留下的印记。而骑车既远离人行道,又不会以准静态的速度跟着别人呼吸废气,应该没啥风险。

一年能够从事的为数不多的几项户外运动:野球、散步、徒步、骑车;随着疫情的逐渐失控,最后只剩下了骑车。


洪波涌起

小城市的路出人意料地好。或许是我在美国见过的最适合骑车的地方了。宽阔的自行车道几乎覆盖了城市的主干道;山丘间有沥青新铺就的鲜有车辆问津的山道,平日成了遛狗和骑车的专用道。地图里我最常骑的三条路,两条都经过“Sunset Dr.”——洛杉矶有著名的“日落大道”,我愿把这条丘陵山路称为“日落小道”。整体爬升300米有余,缓坡多于长坡,难度不比黑陈路。而爬山的过程中,路边的风景也在不断地变化。从最初的郁郁葱葱的树木、到较为开阔的光秃秃的丘陵、到星罗棋布的山间豪宅、再到接近山顶时看到的远方高耸入云的南加州横断山脉,以及山脚下高速上川流不息的车流。每每骑到终点的观景平台,凭栏远眺,心中总会升起一种“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苍凉与悲怆杂糅的感情。

最初的几个月,因为人生地不熟,加之疫情不太严重,我还兴致勃勃地每个周末骑不同的路线,探索这座小城的各式道路。但到了夏天末尾,第二波疫情袭来,每周确诊病例都会增加一二百例。要知道,整个镇子一共才七八万人!一周新增的病例数超过了北京所有病例的总和。当时想起来便已经觉得不可思议了。至于感恩节后二十天增加两千例的惨状,实在不忍直视。于是,后面我只在风险最小的时候骑熟悉的路线,避免让自己陷入麻烦。

笑脸高地

探索与循环往复,是我对于今年骑行路径的总结。我既喜欢信马由缰地骑不同的路,也并不反感周而复始骑同样的路。在北京,我可以骑香山的“四种写法”,也可以无脑奥园刷圈。在这里,我依旧可以每次骑到固定地点,拍一张照片然后打道回府。

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中,在散漫却又自我督促的一年中,我终于完成了一千公里的目标。甚至,我还超额完成了!1200.609公里是最后的距离。平均每个月刚好超过了100公里。

在紧张兮兮等待爬虫运行获取结果时,我曾设想过许多种结果:没准我超了很多?如果没完成,那我立马搬着车下楼把剩下的差额补齐。在上次统计时,依稀记得零头是64.5公里左右。在那之后我骑了一趟A线、一趟B线、一趟C线,大概……24,19,22,嘿!还真说不准呢。结果打印出来,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整整100次,1200公里,居然过线一公里都不到!好家伙,要是我三月某天上班斜着骑过停车场,也许这一年的目标就付之东流了。


这一年的骑行经历,让我更加笃定地相信了日积月累的价值与效用。日子一天天过,生活充满了涨落。一年当中,总有几天浑身不得劲儿,抗拒运动;也总会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让人浑身上下充满干劲儿,非要运动个爽不成。没必要因为种种因素打破既定计划就自怨自艾,只要心中有这根弦儿,就算看起来遥不可及,达成目标也是早晚的事儿;有时候实现目标也需要一点点运气,就算失之毫厘也不必懊丧。毕竟,最美的不是骑行的终点,而是骑行路上的风景,以及看风景时的心情。

于2020年12月30日Barton Rd.


附录:制作过程与相关链接

想法

  1. ✔爬取月度数据
  2. ✔从月度数据下载gpx文件(根据轨迹ID)并区分是否为骑车轨迹
  3. ✔将月度数据json汇总得到全年总数据:
    • 总里程
    • 总爬升 elevation_gain
    • 均速 distance / duration * 3600
    • 总时间 duration
    • 次数 len(arr)
  4. ✔将GPX文件导入ArcGIS Pro画出年度热力图
    • 按时间读取所有gpx文件并导入成为散点和折线 feature class
    • 对散点进行热力图绘制
    • 对折线进行一定距离内的平均和叠加(model builder)

展示内容

  • 2020年总体数据
  • 2020年月度数据表格
  • 美国地图全图,leader指向两个地方
  • Durham热图
  • Redlands热图
  • 三条高程汇总
  • 分别三条速度
  • 照片

行者相关

2019年热力图 2018年热力图 热力图页面 月度信息页面

Geoprocessing

Importing Strava Data into ArcGIS Pro Redlands Strava heatmap Make overlaped lines thicker ArcPy Memory Workspace Feature Class To Geodatabase Using environment settings in Python Append GPX To Features GPSBabel差分计算速度 在线读取gpx并显示简单数据

Chen Ting

Chen Ting

The page aimed to exhibit activities & achievements during Ting's undergraduate & graduate period. Meanwhile, other aspects such as lifestyles, literary work, travel notes, etc. would interweave in the narration.

Leave a Comment

Disqus might be GFW-ed. Excited!